所謂明代的“南七北六十三省”,指的是明朝的十三個行省,再算上南北直隸,一共是十五個省級行政區。明朝【成都府】是【四川承宣布政使司】的駐地,也即【四川】首府,其中,【成都縣】與【華陽縣】是【成都府城】的附郭縣,成都市郊的洛帶古鎮就是著名的旅游景區,這里是東山客家人為主的一個聚集區,仍然較好的保留了客家風格的建筑、廟宇、會館和白墻青瓦的民居風韻。
1、明朝的成都府在哪里?包括如今的哪些地方?
【成都府】是一個設置于公元757年,廢止于公元1913年,并在元朝被短暫改制為【成都路】(公元1256年-公元1371年)的【府級政區】,它存在于中晚唐、前蜀、后唐、后蜀、兩宋、明、清等政權治下。明朝【成都府】是【四川承宣布政使司】的駐地,也即【四川】首府,【成都府】與【重慶府】、【順慶府】、【保寧府】、【夔州府】、【嘉定府】、【廣元府】、【潼川府】、【雅州】同為【四川布政使】下轄的【府級政區】,相當于的【地級市】一級。
明朝【成都府】下轄當時的:成都縣、華陽縣、雙流縣、郫縣、溫江縣、新繁縣、新都縣、彭縣、崇寧縣、灌縣、金堂縣、仁壽縣、崇慶州、漢州、簡州、井研縣、資縣、內江縣、安縣、蒙陽縣等3州17縣,其中,【成都縣】與【華陽縣】是【成都府城】的附郭縣。明朝【成都府】所轄地域,對應到我們今天,大體上包括:四川省成都市下轄的:成都市區、郫都區、金堂縣、都江堰市、崇州市、新津縣;四川省德陽市下轄的:德陽市區、廣漢市、綿竹市、羅江縣、什邡市;四川省綿陽市下轄的:綿陽市區、安縣;四川省阿壩州下轄的:茂縣南部、理縣、汶川縣;四川省資陽市下轄的:資陽市區、簡陽市;四川省眉山市下轄的:仁壽縣;四川省內江市下轄的:內江市區、資中縣,
2、明朝時期“南七北六十三省”到底是哪里?為什么四川會被分為北方?
首先得糾正一點,明朝的正式官方名稱,沒有“行省”這個詞,行省是元清兩代的行政區劃。明朝的制度是布政使司,但是實際上和行省也差不多,因此因循慣例謂之行省,所謂明代的“南七北六十三省”,指的是明朝的十三個行省,再算上南北直隸,一共是十五個省級行政區。十三個布政使司,分別是這些:南七:山東、山西、河南、陜西、四川、湖廣北六:江西、浙江、福建、廣東、廣西、云南、貴州實際上,所謂“南七北六”,只是武俠小說里面的慣稱,歷史上的官方文件從來沒有這種說法,
從今天的行政區劃來看,無論是四川還是湖廣,都是地道的南方地區。如果非分開的話,應該說成南九北四——北方只有山東、山西、河南和陜西四個布政使司,不過,明朝的科舉制度倒沒有完全按照地理區劃來分開,而是分成南、北、中三卷:南:應天及蘇松諸府,浙江、江西、福建、湖廣、廣東;北:順天、山東、山西、河南、陜西中:四川、云南、貴州,及鳳陽、廬州二府,滁、徐、和三州。
3、明朝分封在四川的藩王有幾個?
有明一代,自洪武三年(1370年)明太祖朱元璋第一次建藩,冊立皇子為秦、晉、燕、吳(周)、楚、齊、潭、趙、魯諸王(另封侄孫為靖江王)始,至崇禎十五年(1642年)明思宗朱由檢冊立皇四子朱慈炤為永王止,歷經洪武、建文、永樂、洪熙、宣德、正統、景泰、天順、成化、弘治、正德、嘉靖、隆慶、萬歷、泰昌、天啟、崇禎十七朝,歷二百七十二年,大明諸代皇帝共計冊封親王八十五位,其中實封六十四位、追封二十一位,另有靖江王一位,合計八十六藩國(不含南明隆武時期追封的建文帝次子潤王朱文圭、及隆武帝登基后冊封的唐藩諸王),
在實封的六十四藩國中,建藩于湖廣、河南、山東、江西四地的就占了一半,超過三十家。原因無他:這四地交通便利、田土肥沃、地方富庶,是當時天下財富、人口都較為集中的地方,所以明朝歷代皇帝按照“親親之誼”的祖訓,把自己的兒子、兄弟盡量安排在富庶繁華的中原及湖廣等地就藩,以便宗室親王們“世世皆食歲祿、藩屏國家、以衛宗社”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