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浙民居無不處處透漏著細膩的用心,感悟著這漸濃的深情,又如何會有冬日的寒意呢。但真正影響浙江建筑的,卻是徽商,這不但有著地域文化因素,也有一定的歷史背景,風水的運用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以前,江浙民居講究堪輿風水來決定整個建筑的布局及朝向,而坐北朝南,注重采光則是使民居內庭大都敞亮通透,甚有冬暖夏涼的效果。
1、江浙民居有哪些結構特點?
初見杭州是在冬天,寒氣氤氳。但卻不覺冷,想象中的江浙是契合馬致遠老先生“小橋流水家”的模樣:詩意多情的小橋,四方小亭下的潺潺流水,粉墻黛瓦的四合小院;悠然愜意就像是水鄉的代名詞,僅是遐想仿佛就令人在這入夏之際感到沁人的舒爽。然而作為漢族文化中傳統建筑的重要流派,孕育無數文人墨士的溫婉水鄉,江浙的民居更多的是展現凝聚濃厚傳統文化的設計理念以及道法自然的人文特色,
聚族而居的傳統雖然是宗法制的根深蒂固,卻也體現了江浙祖輩對家族歷代之間能夠和睦團結互助的美好愿望。在幅員遼闊的中國大地上,這是一項既存在地域差異又同時具有普遍信仰的價值觀,遠遠眺望這沿山筑屋臨河構房的江浙民居,團塊狀的結構看似散亂無序,實則錯落有致,因為團塊的中心必然是家族的宗祠所在,由十幾個團塊凝聚成的血緣部落,脈脈相連,可謂萬變不離其“宗”。
承載著祖先對世代和睦團結的美好祈愿寄托在連綿又環環相扣的民居之間,然而火患卻又成為民居之間最為頭疼的事故之一。于是祖輩們便沿襲徽派建筑中獨有的特色建筑:使兩面山墻等齊于屋面或高于屋面,且使山墻呈水平階梯狀的防風墻來規避火險,民居的屋檐多且深遠,更使高聳的墻面引人注目。遠處眺望,房屋更顯棱角分明且又像是特別為房屋制作的犄角,細心保護這屋檐下每一份平凡的幸福,
后來這墻又取名為“馬頭墻”,既是一馬當先、馬到成功的寓意,體現了長輩們對美好生活的寄望。江浙民居無不處處透漏著細膩的用心,感悟著這漸濃的深情,又如何會有冬日的寒意呢?風水的運用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以前,江浙民居講究堪輿風水來決定整個建筑的布局及朝向,而坐北朝南,注重采光則是使民居內庭大都敞亮通透,甚有冬暖夏涼的效果,
最是喜歡水鄉前街后河的建筑特色,前門騎馬后門乘船,古人既是為了不備之需的安全考慮,也為這生活增添了獨具一格的情趣享受。而橫亙在河面之上那一座座橋梁之下,又不知渡過了多少文人墨客的滿腹志向,游船其中,會發現沿岸民居的裝飾多是白墻棕瓦,盡是素雅素泊,但細數屋檐或是門窗梁柱上的雕刻卻精致繁多,如此低調而又充滿詩意,不由感嘆多少才人盡隱身于此的緣由。
2、為什么浙江一些地方流行徽派建筑?安徽有很多人移民浙江嗎?
謝謝邀請,要想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從中國傳統建筑流派說起,我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不同的地和文化孕育出不同的民居形式,進而演化成了多種建筑派系,根據不同風格和用途,中國傳統建筑大致可把中國傳統建筑分為六個派系,即徽派、閩派、京派、蘇派、晉派、川派。六大建筑派系,六大傳統建筑派系中,又以徽派建筑名氣最大,影響范圍最廣。
徽派建筑又稱徽州建筑,受贛派建筑影響,是徽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歷來為中外建筑大師所推崇,并非特指安徽建筑,流行于徽州(今黃山市、績溪縣、婺源縣)及嚴州、金華、衢州等浙西地區。實際上,在江蘇、江西、湖北等省也能見到徽派建筑的影子,那么,浙西地區不是安徽,為何又流行徽派建筑呢?這不但有著地域文化因素,也有一定的歷史背景。
滿清入關后,于清順治二年(1645年)沿明制設江南承宣布政使司,即廢除南京為國都的地位,巡撫衙門設于江寧府(今南京),清康熙初年,改承宣布政使司為行省,江南承宣布政使司即改為江南省,1667年(康熙六年)江南省分治后安徽之\
據歷史資料顯示,唐朝前期,唐朝曾有一種稱為“道”的監察機構,安史之亂后,地方割據興起,道便成為事實上的地方行政機構,并伴隨各地節度使,成為藩鎮割據的開始。浙江西道領長江以南,至新安江以北的原江南東道地,包括今天的蘇南、上海和浙北和徽州(大致包括黃山市、績溪縣、婺源縣),到明代,這一地區為明朝“南直隸”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