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有人說四川是因為有四條大河經過,因此稱作四川,實際上純屬無稽之談,四川這個名字起源于兩宋時代,指的是當時在四川的四個區劃名稱。現在的四川,起源于北宋時代的川峽四路,但實際上隨著時間推移,北川漢中與東川重慶都不再屬于四川范圍,“四川”是個習慣稱呼,實際上的四川就剩下兩川,只是名字沒變而已。
1、四川在戰國時期屬于秦國嗎?
古代的巴國主要為重慶地區,蜀則為四川,早在武王伐紂時期,巴蜀兩國也參與了這場戰爭。公元前316年,蜀國分封下的小國苴被蜀國攻滅,苴侯逃到巴國向秦國求救,秦惠文王聽從司馬錯的建議,派張儀、司馬錯等人打這為苴國出頭的幌子,攻滅蜀國,然后又滅了苴國和巴國,至此巴蜀成為秦國的糧倉和后勤基地,秦國能抗衡關東六國,巴蜀的支持功不可沒。
攻滅蜀國的道路被稱為金牛道,也有一個傳說,來敏的《本蜀論》最早記錄了“秦惠文王伐蜀而苦于沒有道路,就做了五石牛,把金子放在牛的尾巴下面,號稱能下金子,送給蜀王,蜀王貪財讓五位力士開山成道,送石牛回蜀,秦軍乘機尋道滅蜀”的故事,因此從秦惠文王時期,也就是公元前316年之后四川就一直屬于秦國,一直到秦滅,劉邦也是崛起于漢中巴蜀地區。
2、四川為什么叫四川,而不是三川、五川?
以前有人說四川是因為有四條大河經過,因此稱作四川,實際上純屬無稽之談,四川這個名字起源于兩宋時代,指的是當時在四川的四個區劃名稱,先秦時代與秦朝時期,四川這個地方被稱作是“蜀”,漢武帝時代設置州刺史部,在蜀地設立了益州刺史部,當時的益州除了成都平原,還包括漢中等地方。不過益州的范圍實在太大,古代交通本身就不方便,更何況是四川這個地方,到處都是崎嶇的山路,僅此晉朝的時候,將漢中一帶與南方的南中地區,都從益州分離出來,
北宋時期,當時的最高區劃單位稱作是“路”,益州地區被分成了四個路,即益州路,也就是后來的成都府路,還有梓州路、利州路與夔州路。這四個路,因為都在同一片地區,因此被合稱為“川峽四路”,人們為了方便,也經常將其直接簡稱為“四川”,宋徽宗時代的詔書上,就直接出現了四川的名字,雖然宋朝的時候,四川之名已經出現,但是在當時并非是個正式的區劃,只不過是用來說一片地理單元的習慣用詞,就好像現在的長三角、珠三角一樣。
直到元朝時期,施行行省制度,元朝在原本的川峽四路設立四川省,但是同時將其中的梓州路也就是漢中地區劃入了陜西,畢竟漢中與成都一帶隔著大山,管理不便,要知道漢中之地易守難攻地勢險要,向來都是割據巴蜀的關鍵,因此必須牢牢掌握,將其從四川剝離,如此一來,四川實際上就失去了北川,也就是漢中,剩下的是三川。明清時期的四川范圍,與元朝大致相同,也就是如今的四川加上重慶,只不過成都平原難以掌握整個四川的發展,川東地區需要自己的中心城市,因此有了后來的重慶自立門戶,
重慶是扼守四川盆地與長江中下游的關鍵樞紐之地,這個地方交通便利航運繁榮,晚清時代已成為西部地區最重要的對外通商口岸與工業、貿易城市。隨著時間的發展,重慶的發展程度越來越高,完全不遜色于成都,建國之后,有關重慶單獨建立直轄市的呼聲越來越高,最終重慶直接從四川分離,建立重慶直轄市,現在的四川,起源于北宋時代的川峽四路,但實際上隨著時間推移,北川漢中與東川重慶都不再屬于四川范圍,“四川”是個習慣稱呼,實際上的四川就剩下兩川,只是名字沒變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