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的變遷都要打破固有的制度,辛亥革命勝利了,首先剪去清人的傳統特色一一辨子。各時代的烙印是改變固有的特色,當代則是我式的片服,從小失母愛,夏天就一個稀布單子,而現實的人則是下短上短,露臍的兩截式,顯出什么叫“開放”,放得越開越代表時代模式。
1、中山服是怎么設計出來的?
中山裝據說是孫中山先生活動日本期間,委托華僑張方誠設計出來的服裝草圖。1916年上海一個裁縫王才運按圖做出來的,還有一說是孫中山任廣州革命軍大元帥時,感覺西裝和段褂長衫都不能表現當代中國人的奮發精神。請了個裁縫黃隆生,一同設計縫制出了第一套中山裝,也有說是源于日本高校的學生裝,中山裝從二十世紀初誕生,款式一直不斷變化,由繁到簡!30年代基本定型,50年代定型為立翻領,后背無縫無開衩,上下共四個口袋,前襟紐扣五枚,袖口紐扣三枚。
1:四個兜代表禮、義、廉、恥,2:前襟五枚紐扣代表,立法、司法、行政、考試、檢察,五權分立,3:左右袖口各三個紐扣,分別表示三民主義(民族、民權,民生)和共和理念(平等、自由、博愛)。4:后背無破縫,表示國家和平統一,5:衣領定為立翻領封閉式,顯示嚴謹治國理念。民國時期曾一度成為政府職員正式服裝,春秋兩季灰色,冬季藏青色,
分禮服和便服,所用面料不同,其實后來的中山裝顏色很豐富,常見的藍色、灰色、黑色,白色,還有駝色、灰綠色、米黃色等。南方地區偏愛淺色,北方地區則偏愛深色,可以選擇不同場合,中山裝的誕生,結束了幾千年袍服的局面,代表著服裝平等化觀念的出現,是中國服裝發展史上一場革命,具有民族特點,曾一度被公認為“國服”。
2、剪鴨尾的習俗是如何形成的,為什么剪鴨尾只剪男童不剪女童?
這是一個有趣而殘酷的話題,男人留辮子的風俗最早應該追溯到清朝。滿人入關,建立了清王朝,強迫漢人剃頭留辮子,大搞滿族化,遭到漢人普遍反對,但往往會被強迫剃頭留辮子,不然,可能被殺頭,江陰為此而釀成了全城被屠城的殘案,但是,人只有一命,殺死不可復生,為了保命,漢人只好普遍留辮子,久而久之,漢人就逐漸習慣留辮子了。
即使到清末,中國大批青年去日本留學,也留著辮子戴帽子穿西服,好像很別扭,不協調,孫中山搞民主革命,目標就是推翻滿清腐朽統治,實現三民主義,他帶頭剪辮子,穿西服,推廣中山服,割除清朝舊弊端。但是,留辮子成為社會習慣,很難徹底去除,即使到了解放后的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仍然可以見到有人留著大長辮子招搖過市,
小男孩留辮子,也是歷史延續。后來大家都不留辮子了,那么,小男孩留辮子就成為一種特殊時尚,家長主要的意圖是要他的寶貝兒子吉利,健康長大成人,一般從生下來就開始了,但并不是所有男孩都留辮子,只是個別人家特別嬌寵的男孩,以及老來得子的往往這樣做。這種習慣也帶有封建迷信色彩,一些算卦拜佛的人往往利用人們求吉利保平安的心理,主張男孩留辮子,這也為小孩留辮子制造了社會因素,
3、為什么每個朝代的服裝都不一樣?是怎么換的?
時代的變遷都要打破固有的制度,辛亥革命勝利了,首先剪去清人的傳統特色一一辨子。其二將清服(長袍馬卦)換掉,改換中山服,清政府則換去了明服,并留大辨子,各時代的烙印是改變固有的特色,當代則是我式的片服,從小失母愛,夏天就一個稀布單子,而現實的人則是下短上短,露臍的兩截式,顯出什么叫“開放”,放得越開越代表時代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