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戲曲除了豫劇、曲劇、越調外還有三十余種少數劇種。民國年間,豫西調和豫東調相匯于開封最后發展成現在的豫劇,豫劇主弦板胡也是從山東梆子引入的,這在陳素真回憶錄中有記載,也就是說豫劇四個調中的其中三種可以和山東梆子劃分為一個劇種,即高調,二夾弦,該劇主要流行于河南東部及北部、山東西部、安徽、江蘇北部。
1、為什么有人說豫劇起源于魯西南而不是河南?
山陜梆子傳播有兩路,出潼關而河南,越太行而入山東,這兩路分別發展成了河南梆子和山東梆子。河南梆子即是豫西調,往東傳播,而山東梆子則往南傳播,逐步行成豫東調,江蘇梆子,淮北梆子,往北傳播行成萊蕪梆子。民國年間,豫西調和豫東調相匯于開封最后發展成現在的豫劇,戲曲界公認的就是,山東梆子和豫東調,祥符調,沙河調血緣關系親近,差別不是很大,都是上五音。
而它們同豫西調差別巨大,豫西調主要是下五音,也就是說豫劇四個調中的其中三種可以和山東梆子劃分為一個劇種,即高調。從豫劇早期名演員中也可以看出這種傾向,豫東調唐玉成的老師張建材是山東人,名老藝人苗喜臣,黃儒秀,趙義庭,這些都是山東梆子出科,馬金鳳,楊啟超,黃愛菊這些豫東名演都是山東人,豫東調大本營虞城,商丘緊鄰山東的曹縣。
而曹縣這個地方則是豫劇名演輩出,五大名旦中就有兩個是曹縣人,連劉忠河據說也是隨南下部隊出生在山東曹縣。祥符調奠基人孫延德清末也是在山東菏澤坐科學戲,科滿回河南演出,培養大批知名演員,豫劇主弦板胡也是從山東梆子引入的,這在陳素真回憶錄中有記載。民國時期,趙義庭的山東梆子戲班跑到開封同陳素真的杞縣河南梆子戲班搭臺演出,影響巨大,后期更是一直同常香玉配戲演出,
2、河南戲曲除了豫劇、曲劇和越調,還有哪些比較知名的劇種?
河南戲曲除了豫劇、曲劇、越調外還有三十余種少數劇種。比較有名的、傳唱人數較多的有大平調、四平調、二夾弦、太康道情、河南墜子、宛梆等,大平調,該劇主要流行于豫北魯西一帶,河南的浚縣、內黃、淇縣、延津、鶴壁都有專業的大平調劇團,代表劇目有《反徐州》《下高平》《困河東》《收姜維》《百花廳》等。四平調,該劇流行于皖、蘇北部、豫南、豫東及魯西、魯南一帶,河南的商丘、范縣有專業的四平調劇團,代表劇目有《小包公》《陳三兩爬堂》等,
二夾弦,該劇主要流行于河南東部及北部、山東西部、安徽、江蘇北部。代表劇目有《梁祝》《莫愁女》《崔風英搬兵》等,太康道情,于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該劇流行于河南太康縣及其周邊地區,河南省太康縣有專業的太康道情劇團,該團被文化部命名為“天下第一團”,代表劇目有《王金豆借糧》《王金豆還糧》《雙拜壽》《白玉樓》《前進路上》等,
3、你見過豫劇、曲劇、越調等河南戲哪些名家名角們,印象如何?
早些年是見過不少的,不過由于我性格的原因,很少與名家直接交流,有過深入接觸的也就王紅麗、楊國民、賈文龍等幾個。關于戲曲的追星,我想起曾經有個戲迷的一段話:他說早先很喜歡王素君老師,剛見王老師的時候很激動,覺得不可思議,但是見過多次后,他已經看淡了,我遇見他那次,他一早就進了劇場,但是卻一個人坐在角落里,用他的話說是,這樣不容易遇見“熟人”,好安靜地看戲。
記得我一開始見到演員時,也是激動得很,想上去跟明星套近乎,卻不知道說什么,記得那會我會找他們簽名,或者和他們合影留念,再說上幾句,很喜歡他們的戲!也就如此而已,不過為了避免文不對題,我還是簡單說下我對那三人的印象吧,1.王紅麗。前后見過有三次,最近一次是在去年,一個桌子上吃過飯,對她的印象,就是她對學生很熱心,好像不止是她,記得當初在學校時,見到的演員知道我們是學生后,對我們都很熱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