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我們來看一下詩句,“兩個黃鸝鳴翠柳”如果換成兩隻黃鸝會如何呢,杜甫(唐)《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全文為,絕句唐·杜甫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在回答問題之前,先糾正一下,“兩個黃鸝鳴翠柳”出自杜甫的《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它不是詩(律詩),而是絕句,絕句與詩(律詩)是有所區(qū)別的。
1、兩個黃鸝鳴翠柳,作者為什么不用兩只黃鸝?
“個”與“只"都是量詞,但表示的意義不同。除去各地方言的說法不同另當(dāng)別論,就書面而言是有特定性的或習(xí)慣性。比如:一匹馬,一頭牛、一頭豬;一只鳥,一個人等,是有區(qū)別的,本文的兩個黃鸝鳴翠柳,如果不是作者所用方言不同的話,是有特別意義的。他是可以用“個”字來形容或比喻是兩個人象黃鸝鳥一樣在柳上或柳下唱歌,結(jié)合“一行白鷺上青天",個人覺得詩人是有意用“個”字來形容,兩個人在柳下(或柳上)唱歌而驚飛了不遠處棲息的白鷺鳥,
2、兩個黃鸝鳴翠柳,黃鸝為何是兩個而不是兩只?杜甫有何用意?
題主好,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問題!恰好我的老師曾經(jīng)教過我這個問題!恕櫻略抒己見“只“是簡化字,本來應(yīng)當(dāng)作隻。隻和雙(簡化字作雙)在古代是反義詞,分別表示奇數(shù)和偶數(shù),因此,隻在古代只是表示單,獨的意義,例如成語“形單影隻”還保留古代的用法的。那么雙則表示成對的意思,甲骨文隻。一只手、一只隹,隻音從雉,本義為鳥在手中。
《說文》:“隻,鳥一枚也。從又持隹,持一隹曰隻,二隹曰雙。”從造字看,隻是手持一鳥,雙是手持二鳥,造字意圖十分清楚,而用為量詞,是宋元以后,才在口語中出現(xiàn)的。那么我們來看一下詩句,“兩個黃鸝鳴翠柳”如果換成兩隻黃鸝會如何呢?翻譯一下為兩“獨,單”的黃鸝!句子是不通的!所以此句用“個”是非常恰當(dāng)?shù)呐叮∧敲春枚嗳硕荚诓聹y是不是平仄的問題?其實不然,“只”與“個”在詩詞中皆為仄韻!正確的答案就是在宋元以前,尤其是唐朝時期,杜甫那個年代,“隻”字并不作為量詞使用噠!您明白了嗎?,
3、“兩個黃鸝鳴翠柳”全詩寫的什么景色?
在回答問題之前,先糾正一下,“兩個黃鸝鳴翠柳”出自杜甫的《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它不是詩(律詩),而是絕句,絕句與詩(律詩)是有所區(qū)別的。最主要的區(qū)別在于二者的概念、起源、特征不同,絕句又稱截句、斷句、短句、絕詩,由四句組成,分為律絕和古絕,其中律絕有嚴格的格律要求,它起源于漢魏六朝的樂府短章。文獻記載,六朝時期文人宴集,有聯(lián)章作詩的風(fēng)氣,每人作四句五言,合成一首整詩,
如果將各人所作的割斷開來,單獨成篇,就叫“一絕”。而律詩是中國傳統(tǒng)詩歌的一種體裁,屬于近體詩范疇,因格律要求非常嚴格而得名,律詩起源于南朝,定型于初唐,盛行于唐宋,成熟于中晚唐時期。律詩在字句、押韻、平仄、對仗各方面都有嚴格規(guī)定,其常見的類型有五言律詩和七言律詩,杜甫(唐)《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全文為: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絕句的意思是說,兩只黃鸝在翠綠的柳枝間唱歌,一行白鷺飛翔于蔚藍的天空。我坐在窗前,可以望見西嶺(從四川及周邊的山川河流分布上分析,這里指的橫斷山脈岷山山嶺,而不是成都周邊的“西嶺雪山”,更不是指東北方向的秦嶺)上堆積著常年不化的積雪,門前停泊著來自萬里之外東吳的船只,杜甫在絕句中,到底想表達什么?“兩個黃鸝鳴翠柳”,春天無論小鳥是在柳枝上唱歌、對話、調(diào)情,大詩圣杜甫和我們都是聽不懂的,因為它們說的是“鳥語”,我們“不知所云”!“一行白鷺上青天”這個畫面(意象)描述的也是大自然界中鳥的一種行為,它們依照季節(jié)的時序飛行而已,只是作者把自己此時此刻的心情(境)賦予它們,寄物(鳥、藍天)而已。
其實,離自己想要真正呈現(xiàn)的主題思想“離題甚遠”,“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這兩句才是作者真正想要言志的重點,意象繼續(xù)延伸:西嶺、千秋雪、萬里船,在句中,作者真實想要表達的意思已經(jīng)若隱若現(xiàn),隱喻的意思為:苦讀寒窗數(shù)載,千秋功名已就,欲乘船揚帆遠行,鵬程萬里大干一番,因此說,整首絕句描寫的根本不是什么自然景色!如果要牽強附會的去說寫什么景色,權(quán)且可以膚淺的理解為,描寫春末夏初的景色吧,真所謂的“外行看熱鬧,內(nèi)行看門道”,大概說的就是這層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