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歐洲地形
第一,歐洲地形以平原為主,平原面積約占全洲總面積的2/3,主要平原有東歐平原、中歐平原(波德平原)、西歐平原;第二,地勢起伏不大,平均海拔在300米左右,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低的洲;
第三,冰川地形廣布,第四紀冰川對歐洲廣大地區影響顯著,東歐平原和中歐平原部分地區呈波狀起伏的地形;北歐地區的峽灣海岸和眾多的湖泊;南部阿爾卑斯山區的寬谷和尖峰等,都是冰川作用的結果。第四,山脈主要分布在北部和南部:北部有斯堪的納維亞山脈,南部是阿爾卑斯山脈。
4.北美洲地形
北美洲地形明顯地分為三個南北縱列帶,即西部是高大的山系,中部為廣闊的平原,東部是低緩的高地。
西部高大的山系屬科迪勒拉山系,由海岸山脈、內華達山脈及落基山脈等幾列平行山脈組成,山間分布著高原和盆地。
中部廣闊的平原分布在西部山地和東部高地之間,北起北冰洋,南抵墨西哥灣,是一片縱貫北美大陸中部的廣闊平原,平原上有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群——五大湖(蘇必利爾湖、密歇根湖、休倫湖、伊利湖、安大略湖)。
東部低緩的高地由阿巴拉契亞山脈和拉布拉多高原構成,因久經侵蝕成為低緩的山地和高地。
5.南美洲地形
南美洲地勢西高東低,也可分為三大地形區:西部為高大山系,東部是廣闊的沖積平原和波狀起伏的高原(呈相間交錯分布)。
西部高大山系是科迪勒拉山系在南美的延伸部分,叫安第斯山脈。它是世界上最長的山脈,全長9000多千米,是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的一部分。
東部有三大高原:圭亞那高原、巴西高原、巴塔哥尼亞高原。巴西高原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高原(約500萬平方千米)。這些高原由于久經侵蝕,起伏和緩。
東部有三大平原:自北向南有奧里諾科平原、亞馬孫平原、拉普拉塔平原。亞馬孫平原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沖積平原,面積約560萬平方千米,地勢低平,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熱帶雨林區。
6.大洋洲地形
澳大利亞大陸也可分為三個地形區:第一,東部山地。大分水嶺縱貫南北,海拔約800~1000米,東坡較陡,西坡平緩;第二,西部高原。是一片低矮廣闊的高原。面積約占全國面積1/2以上,沙漠和半沙漠面積很大;
第三,中部平原。海拔在200米以下,最低處是埃爾湖(—12米)。地面河流很少,但地下水豐富,形成世界著名的大自流井盆地。
7.南極洲地形
第一,南極洲是世界上最高的洲,平均海拔2350米;第二,地表大部分覆蓋著很厚的冰層,冰層平均厚度有2000多米;第三,冰層下面有各種不同地形,在羅斯海與威德爾海之間有一條低地,把大陸分為東、西兩部分,東部是高原,西部分布著一系列褶皺山。
6. 1939年世界地圖高清
方法/步驟分步閱讀
1
/6
登錄國家地理信息測繪局官網。
2
/6
將頁面向下拉,找到公共服務一欄。
3
/6
點擊公共服務中的標準地圖服務,進入標準地圖搜索頁面。
4
/6
標準地圖服務提供各地區的標準高清地圖,除了中文地圖,這里還可以找到英文世界地圖,滿足多種需求。
5
/6
輸入要查找的地圖名,比如“南極”,點擊搜索,南極地圖就出來了。
6
/6
點擊地圖縮略圖右下角的下載,彈出下載格式對話框,我們可以下載jpg或eps格式,這樣任務就完成了。這個地圖來源相比于其他圖片網站來說更加權威。
7. 1941年的中國地圖
中國地圖上,位于東南方向的有江蘇省,浙江省,上海市和福建省,東南位置最北的是江蘇省,北鄰河南省,東鄰浙江省,西鄰山東省,南鄰上海市,東南位置最靠南的是福建省,福建省東鄰浙江省,北連江西省,南接廣東省,西靠臺灣省,福建沿海地區也就是我國的東南沿海地區。
8. 1940年的中國地圖
中國西晉裴秀(公元223--271年)編制了《禹貢地域圖》和《地形方丈圖》,并總結了“制圖六體”。
唐賈耽(公元729--805年)用朱墨二色分示古今地名編制的《海內華夷圖》傳世500年。
北宋沈括(公元1031--1095年)編制“二寸折百里”的《天下州縣圖》二十幅,是當時最佳全國地圖。
元代朱思本(公元1273--1333年)繪制了長寬各7尺的全國地圖《輿地圖》二卷。
9. 1940年中國地圖高清大圖
工具/原料
maya 電腦
方法/步驟
1、新建頁面。
2、搭建一個模型,并填充顏色。
3、點擊右上角“渲染視圖”窗口,或點擊“窗口”-"渲染編輯器"-"渲染視圖"打開。
4、將渲染方法改成maya軟件。
5、點擊渲染當前幀。
6、出現所做的模型圖片。
7、點擊右上角"文件",點擊保存圖像。
8、選擇保存的路徑,格式選擇JPEG。
9、導出的圖片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