涇川罐罐蒸饃
罐罐蒸饃是甘肅省涇川地區漢族傳統小吃,面粉和后經反復揉搓,回餳做饃。皮薄層多,硬而有韌,涼食酥而不粘,后味香甜,耐于久貯。罐罐蒸饃酥軟可口,醇香味長,熱柔冷酥,具有長期存放不霉、不餿、不變味之特點。用開水浸泡,如棉蕾試展,白蓮初綻,其味不減,是旅途必備之佳品。罐罐蒸饃,一個個皮兒透亮,雪白鮮嫩,最為人稱道。
歷史文化
相傳在清康熙年間,清圣祖愛新覺羅玄燁(即康熙)訪賢路過涇川,地方官將民間蒸制的罐罐蒸饃貢上,皇帝品嘗后大加贊賞,并定為貢品,歲歲朝貢,“罐罐蒸饃”之名始盛,時至今日風味不減當年。
火燒子
火燒子是涇川獨獨的特產,全國各縣當無二家,做法是:將上等麥面和好,每斤面加大油二兩,揪成劑子搟圓,擦上大油,再將面拉開卷起,卷起拉開,揉圓,放入蔥花、大油、調料包好壓扁,入鏊,約半小時即成,還有的包上糖餡,如法制作而成。
做法:走在涇川的大街小巷,忽聞蔥花極荃之味充滿時空,人們圍成一圈,密密層層,這便是看打火燒子。臨街的鋪面門外,架子上支著大鏊,碗大的石炭火紅得發,案子上,大油成桶狀,蔥花一篩子,調料一字擺開,一個火燒子擦一把油,包兩把蔥花,沒有大蔥是萬萬做不成的。由于把最荃的油蔥花加倍入足,再配適中調料,那鏊上下有大火,油吱吱響著,鏊溫溫地煎著,一反一正,時間快,油浸入,荃味不失不串味,半小時不到,其色澤?S蔥蔥紅艷艷,其質脆生生的酥、柔、燒、香的妙物出鏊了。
酥盒子
酥合子是甘肅省平涼市崇信縣民間手工特色小吃。主要以本地產優質小麥粉、胡麻油為主要原料,佐以核桃仁、花生米、黑芝麻、白芝麻、葵花仁及青紅絲為內餡。外形色澤金黃,外酥里嫩,香甜可口,營養價值高,具有益智、健腦、烏發等食療養生效果,是理想的休閑食品,也是走親訪友饋贈之佳品。
做法材料:優質小麥粉;原產純胡麻油;核桃仁;花生仁;黑芝麻;白芝麻;葵花仁;白糖。
制作方法:酥合子主要以本地產優質小麥粉、胡麻油為主要原料,佐以核桃仁、花生仁、黑芝麻、白芝麻、葵花仁及青紅絲為內餡,通過面粉與胡麻油的充分融合,手工揉捏成餡皮,按照內餡不同可分為“五仁”味(核桃仁、花生仁、黑芝麻、白芝麻、葵花仁)和香酥味兩種,通過溫油微炸將其中的香味慢慢透出來,金黃微脆,香酥誘人。
花花面
花花面是甘肅平涼特有的漢族面食小吃。尤以涇川縣最為有名。花花面主要由高粱面炮制而成,入口順滑,營養健康,廣受城鄉人民喜愛。主要原料是面粉。
歷史文化
工作組長年駐扎,中央省上外地搞調查的公務人員、征兵的、鍛煉的干部、知青都是客人,天天幾乎都在,在?l家能夠到花花面,這一天就是有口福了,那時人的消費欲就這么高,不做辦不到的幻想。有客人,白面厚一點,搟薄切窄,湯的干的,擱上炒得特荃的炒湯菜,澆上熗得特鮮的酸辣湯,沒一個人吃了認為此物不好吃,留下的一律是珍貴的回憶,今生吃得最好的飯是共花面,就是今日吃了國宴之后也還駁不倒這一階段的平民總識和平民經歷。
涼面
涼面,俗叫灰面,尤宜夏天涼吃,所以多叫涼面,做面時,用手臂?G甩拉扯,也叫丟面或扯面。吃時,將面抓到碗里,澆拌上醋水、辣椒和蒜,涼吃。如遇寒冷季節,也可以將面在開水鍋里冒熱,澆上大鹵或臊子、炒肉熱吃。
做法:十斤面粉的涼面,需生蓬灰水約四兩,食油半斤。將蓬灰搗碎,投入冷水中攪成濃灰水,用舌頭嘗時,有強烈的刺激感為宜。夏天用綠灰,冬天用黑灰。再將十斤面粉用淡水和成面索,分三、四次撬入四兩(約少半碗)生蓬灰水,反復揉揣,手下有松軟感時,揪出一小塊面試扯,如隨手拉扯而細長不斷,說明面已和好,分揉成七、八個面劑子,等待扯細下鍋。拉扯面時,左手攥著面頭,右手腕套著面條股內,乘自然手法,一松一緊,緩伸雙臂,不斷拉扯,由一折二、二折四,反復折扯?G甩六、七手次;每折扯一次,必須挺起胸部,讓扯開的面條股在胸腹上輕輕地撣幾下,使面條繼續拖長,然后彎下腰來,讓面條股接近案板,在面白堆上來回滾動幾次,讓面白均勻地粘著在每根面條上,以防面條股間粘連靠條。把面條扯拉到一定的細度,即揪斷面頭,將一股扯好的面條,順手投入開水鍋里,煮熟后撈出,在涼水中漂漬三次,控干水后,灑施點熟食油,來回抖擻,使油均勻地涂于面條上,以防粘連或發皺。這樣把面劑子全部下完,盛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