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天下一区二区三区,少妇精品久久久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日韩高清,91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久最新毛片

首頁 > 陜西 > 寶雞市 > 護軍將軍,蜀國護軍將軍幾品

護軍將軍,蜀國護軍將軍幾品

來源:整理 時間:2023-05-10 18:21:26 編輯:好學習 手機版

1,蜀國護軍將軍幾品

6品

蜀國護軍將軍幾品

2,qq三國 軍團旁邊的護軍將軍怎么玩才能把速度挽留

領取任務進入軍團大練兵的練習場地,任務要求打四個道具你第一個道具,也就是【復活石頭】不打直接打后面三個,打完【軍團長雕像】后,會出現對話框【是否退出】,點擊確定然后馬上再次進入軍團大練兵里面,里面的矛和盾,你點擊盾,然后過幾秒,你就會自動退出副本這時候你就發現,你已經卡上了---------------------因為軍團大練兵一天只能進一次,所以在跑運輸前再卡吧。提醒一下:卡了速度去跑行腳的話,行腳里面的【速度,跳躍】吃了【無效】
卡1個小時再出來再看看別人怎么說的。

qq三國 軍團旁邊的護軍將軍怎么玩才能把速度挽留

3,三國時期的官職

問題太大,5分太少。
三國演義中的官職及其品級和作用一覽 丞 相:戰國時始置,為百官之長。東漢不設丞相,建安十三年(208)復置,曹操自任丞相。“丞”與“承”相通,“丞相”就是承君主的旨意來處理國家事務的人。 丞相理曹掾:丞相府中掌管司法的官員。 光祿勛:秦時稱郎中令,漢武帝更名為光祿勛。王莽稱司中,東漢又稱光祿勛。曹操為魏公后設郎中令,黃初元年(220年)又稱光祿勛,掌管宿衛宮殿門戶。其屬官有掌管賓贊受事的謁者、掌管御乘輿車的奉車都尉、掌管副車馬匹的附馬都尉、掌管羽林騎的騎都尉,而大夫、中郎將等官是否是光祿勛的屬官尚有爭議。九卿之一。 執金吾:秦時稱中尉,漢武帝更名為執金吾。王莽稱奮武,東漢復稱執金吾。曹魏先稱中尉,黃初元年更名為執金吾,掌管宮外巡衛。衛尉巡行宮中,執金吾則徼偱京師。天子出行,執金吾為先導。“吾”當御講。 別 駕:刺史的佐吏,刺史以巡行視察為職,別駕則另乘傳車,輔助刺史出巡,故稱別駕。 廷 尉:秦時始置,漢景帝更名為大理,自后或稱廷尉,或稱大理。廷尉掌管刑法獄訟,是各地上訴的最高司法機關。“廷”字系直、平之義,治獄貴直而平,故以為號。廷尉的屬官有大理正、大理平、大理監,成為廷尉三官。九卿之一。 縣令長:春秋戰國時始置,一縣的行政長官,人口在萬戶以下的縣的長官稱為令,萬戶以上的稱為長。縣令長的佐官有掌管軍事、治安的縣尉和掌管文書、倉獄的縣丞,一般每縣有丞、尉各一人,大縣有尉兩人或更多。 尚 書:“尚”就是執掌的意思。秦漢時,尚書只是少府的屬官,掌管殿內文書,地位很低。漢武帝時,設尚書五人,開始分曹治事,因在皇帝周圍辦事,地位逐漸重要。曹魏有吏部、左民、客曹、五兵、度支共五曹尚書。吏部又稱選部,掌管選用官吏;左民掌管繕修功作、鹽池園苑;客曹掌管少數民族和外國事務;五兵掌管中兵、外兵、騎兵、別兵、都兵;度支掌管軍國支計。其中以吏部尚書最為重要。 尚書令:秦時始置,為尚書臺首長,是直接對皇帝負責、掌管一切政令的首腦。尚書令的副手為尚書仆射,曹魏置尚書仆射一或二人,二人并置時稱左右仆射。若尚書令缺,由左仆射代行令事。曹魏時以五曹尚書、二仆射、一令為八座。 尚書郎:尚書臺內負責起草文書的官員。東漢選孝廉中有才能者入尚書臺,滿一年稱尚書郎,三年稱侍郎。 侍 中:秦時始置,為丞相的屬官,掌管拾遺補缺、贊導、陪乘、出而負璽以及照料皇帝日常生活等事。 宗 正:秦時始置,王莽稱宗伯,東漢復稱宗正,掌管皇族與外戚事務。兩漢皆以劉姓宗室充任。九卿之一。 征東將軍:統領青、兗、徐、揚四州,屯駐揚州。 征南將軍:統領荊、豫二州,屯駐新野。 征西將軍:統領雍、涼二州,屯駐長安。 征北將軍:統領幽、冀、并三州,屯駐薊州。 刺 史:秦時始置,掌管一州的軍政大權。刺,檢舉不法;史,皇帝所使。 治 中:刺史的佐吏。古代簿籍文書之類稱為“中”,“治中”即為管理文書檔案之意,后來逐漸演變為一種固定的官職。 參 軍:東漢末曹操以丞相總攬軍政,其僚屬往往以參丞相軍事為名,即參謀軍務,簡稱“參軍”。 河南尹:東漢建都于河南郡洛陽縣,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長官不稱太守而稱尹,掌管洛陽附近的二十一縣。 典農中郎將:漢末曹操置典農中郎將和典農校尉,均掌管農業生產、民政和田租,僅有所治郡國大小之別,職權相當于太守。 城門校尉:西漢始置,掌管京師城門的屯兵。 相 國:即丞相。 將作大臣:秦時稱將作少府,漢景帝更名為將作大臣,掌管宮室、宗廟、路寢、陵園地土木營建。 給事中:秦時始置,西漢沿置,東漢省,魏復置。為將軍、列侯、九卿,以及黃門郎、謁者等的加官。 都 督:三國始置都督和大都督,為領兵官,其中大都督為最高軍事統帥。 校 事:曹操臨時設置的小吏,負責伺察群臣的微過小罪。 監冶謁者:三國時魏置,掌管冶鐵的專官 御史大夫:掌管彈劾、糾察的官員,其位僅次于丞相。 御史中丞:御史大夫的副手。 黃門侍郎:秦漢時,宮門皆黃色,故號黃門。黃門侍郎因在黃門內供職而得名。 散騎常侍:三國魏置,即漢代散騎(皇帝的騎從)和中常侍的合稱,在皇帝左右規諫過失,以備顧問。 督 軍:高級統兵長官,位在相國、太尉、御史大夫之下。 督 郵:漢代各郡置督郵官,掌管督察糾舉所領縣鄉違法之事,兼管宣達教令、訟獄捕亡等事。 安南將軍 四安將軍之一,魏時為第三品,掌征伐。 安東將軍 四安將軍之一,掌武事,第三品,魏吳有置,蜀無。 安遠將軍 三國時雜號將軍之一。 兵曹掾 東漢太尉屬吏,主兵事,秩比三百石。魏沿之,于丞相府和大將軍府各置兵曹掾一人,三百石,第七品。 步兵校尉 漢武帝時,置八校尉領北軍,其中有步兵校尉,秩二千石,掌上林苑門屯兵。東漢因之,秩比二千石。三國均置,為天子禁軍首領之一。 驃騎將軍 漢武帝始置,以霍去病為之,秩位同大將軍,金印紫綬,位同三公,三國均置。 別駕從事 即別駕從事史,漢制,刺史屬吏之長,因跟隨刺史出巡時要另乘專車,故稱別駕,三國因置。 別部司馬 漢制,大將軍屬官有軍司馬,秩比千石。其中別領營屬者稱為別部司馬,共所率兵士數目各隨時宜,不固定。 從事中郎 漢魏時,三公及將軍府均設從事中郎,職參謀議,為在長史、司馬下。 從事祭酒 三國蜀置,為州牧的屬官。從事之長,稱為祭酒。 車騎將軍 漢制,僅次于大將軍、驃騎將軍,金印紫綬,地位相當于上卿,或比三公。典京師兵衛,掌宮衛。第二品。 大都督 曹魏置,第一品,不常置,屬加官。加此官者,頒與代表天子威權的黃鉞以節制持節將軍等高級將領。吳同魏制。蜀置中都護,統內外軍事。 大理 秦以廷尉為最高司法長官。漢時改為大理。魏時為第三品,中二千石。黃初元年改為廷尉。吳亦如之。 大尚書 吏部尚書的別稱。魏晉尚書分曹治事,吏部尚書為首曹,故稱大尚書。 大長秋 秦置將行,為皇后宮官。漢改為大長秋,秩二千石,職掌奉宣皇后命和引見給賜宗室外戚及充當皇后出行隨行,常為宦者任。三國因之。 東中郎將 秦郎中令屬官有左中郎將,漢屬光祿勛,秩比二千石。主輪番執戟宿衛天子。魏因置。亦作東中郎將。比二千石,第四品。吳蜀亦置。 東觀令 東觀原為東漢宮名,為宮中藏書之處。三國吳置東觀令,職司董理經籍,掌修國史。 東曹屬 漢制,丞相、太尉掾吏其正職稱掾,副職稱屬,皆比二百石。東曹副職吏員稱東曹屬。三國因之。 東曹掾 漢制,丞相、太尉自辟掾吏分曹治事,有東曹掾,秩比四百石,初出督為刺史,后主二千石長吏及軍吏的遷除。三國因之。 蕩寇中郎將 中郎將秦漢時即設有是官,為皇帝的宿衛侍從官。秩位次于將軍。東漢三國事名號漸多,各國自相署置。蕩寇之名僅吳有置,魏蜀未見。 蕩寇將軍 東漢末始有此名。三國均置,秩為第五品。 督軍校尉 三國吳置,校尉在將軍和中郎將之下。 督軍從事 刺史、州牧之屬官,多稱從事史,分主各事。東漢末臨時設置屬軍事之從事史頗多。 都督 領兵將領或地方軍政長官之稱。蜀于邊緣諸郡皆置都督領兵屯守。 邸閣督 邸閣為囤積糧谷之所,其督為守備屯所士卒之長。 典學從事 漢制,司隸校尉及州刺史之下,設從事史若干人,分司州政。蜀在益州設典學從事,總領一州之學政。 典曹都尉 蜀置,劉備定蜀,較鹽鐵之利而設鹽府校尉,并置典曹都尉以屬之,掌供繼軍糧。 都尉 都尉名官甚多,多為主兵武官。地方郡國都尉,主兵。 都護 漢宣帝時,置兩域都護,為加官。東漢光武帝時設都護將軍。三國魏沿置。蜀有中都護、行都護之號,職權如大都督,總領內外諸軍事。吳設左右都護,盡護諸軍。 奮威校尉 校尉為次于將軍之武職。有各種名號,奮威校尉僅三國吳置。 奮武校尉 位在將軍下。三國時校尉名號甚多,職責亦不同。奮武校尉僅吳置,魯肅任之。 奮武將軍 漢末,曹操、呂布曾任是官。三國時魏吳有置,蜀未見。 奮威將軍 西漢始置。三國均置,第四品。 符節令 秦漢時置此官,屬少府,掌府節。魏置符節令,別為一臺,位次御史中丞。令一人,六百石,第五品。掌授節、銅虎符、竹使符。吳蜀亦置。 奉尚 “尚”他本均作“常”,即奉常(太常)。 奉車都尉 漢武帝時設奉車、駙馬、騎三都尉,皆比二千石。奉車都尉掌御乘輿馬。魏時為第六品,秩比二千石。 輔國大將軍 后漢時期設立的高級將軍位,位在“四鎮”大將軍之上。 輔國將軍 漢獻帝時伏完任此官。三國時均置此號。 關內侯 秦置。爵第十九級,位次于列侯。有其號,無國邑。 光祿大夫 秦郎中令屬官有中大夫,漢更名為光祿大夫,秩比二千石。魏時為第三品,位次三公。無固定職守,相當于顧問。諸公告老及在朝重臣加拜此官以示優重。 橫江將軍 三國時僅吳置。以魯肅任之,鎮守沿江轄地,用以橫掃來犯之敵,故名。 黃門丞 西漢少府屬官有此職,東漢因之。黃門令之佐吏有丞、從丞各一人。 黃門令 西漢少府屬官有此職,東漢因之。秩六百石,宦者充任,主省中諸宦者。 護軍 秦置護軍都尉。漢初又稱護軍中尉。武帝時設護軍將軍。護軍之號,有時即指竣軍將軍或中護軍之簡稱。 護軍將軍 秦置護軍都尉,漢因之,陳平曾任此職,盡護諸將。漢武帝時屬大司馬。建安12年改護軍為中護軍。魏亦置護軍,主武官選,隸領軍。資重者為護軍將軍,資輕者為中護軍。 侯相 即列侯封國的相,主治民,如縣令、長。 后典軍 三國時蜀于監軍之下置典軍,分前、后、中三典軍。吳亦置,但分左、右、中。 后將軍 東漢雜號將軍甚多,有以前、后、左、右名之者。魏時為第三品。 虎威將軍 三國時雜號將軍之一。魏吳有置。 虎賁中郎將 《周禮·夏官》記有虎賁氏,掌王出入儀衛。漢平帝元始元年更名為虎賁郎,置中郎將統領。秩比二千石。 建武中郎將 三國吳置,胡綜任之。 金曹從事 三國吳置。魏置金曹掾,主管貨幣鹽鐵事。吳置金曹從事,胡綜任之。 建武將軍 曹魏置,第五品。 建威將軍 曹魏置,第四品。吳蜀亦置。 監農御史 為御史中丞的屬官。秦置御史大夫,漢因之。有兩丞,一曰中丞。及御史大夫轉為司空,御史中丞遂成御史臺的長官。御史臺屬下有名目不同的御史,分掌各事。監農御史為其中之一。三國吳有置,魏蜀未見。 監軍 春秋有載,三國均置。無定員,隨事而設。諸州不置都督時置此官。將軍領兵出征時,多置監軍。 記室 東漢置,諸王、三公及大將軍都設記室令史,掌章表書記文檄。 家令 太子屬官。秦置,魏時為第五品,秩千石,主倉谷飲食,職似司農、少府。 軍師 三國時各國均設軍師官,皆參與主持軍事謀議等事。 軍祭酒 即軍師祭酒,陳壽撰《三國志》避晉景帝司馬師諱,改為軍祭酒。魏時為第五品。 軍議校尉 參議軍事的官位。 諫議大夫 秦時,郎中令屬官有大夫,掌議論、顧問、應對。漢武帝置諫大夫,東漢時改稱諫議大夫,秩比六百石。魏蜀有置,吳無考。 立武中郎將 三國吳置。步騭任是職。 立節中郎將 三國吳置。陸抗任是職。 領軍 是中領軍或領軍將軍的簡稱。曹操為丞相時置,掌禁兵。 領軍將軍 領軍中資重者之稱。資輕者為中領軍。掌禁兵。 列侯 爵位名。秦漢以二十等爵賞有功者,其最高級叫徹侯。后因避漢武帝諱,改為通侯。后又改列侯。金印紫綬,有封邑,得食租稅。魏初如漢制。咸熙元年改行五等爵制。 令史 漢代少府屬官有尚書令史,蘭臺令史。諸公府亦設令史,地位低于掾史。曹魏公府及諸將軍府設令史。蜀相府有令史。 令 秦漢時縣官管轄區萬戶以上者稱令,萬戶以下者稱長。 秘書 掌管禁中圖書秘記。漢桓帝始置。 秘府郎 三國吳置,掌校秘書。 門下循行 漢制,郡守三吏有門下循行,類似門下客,不主實事。 門下督 將帥府屬官。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等府均置門下督一人,第七品。下屬有門下錄事、門吏、門下書吏各一人。 南中郎將 光祿勛屬官。魏時秩二千石,蜀亦置,吳無。 破虜將軍 東漢雜號將軍之一。魏時為第五品。李典、孫堅曾任。 平戎將軍 三國吳置,步騭任是職。 平東將軍 漢置,魏時為第六品。呂布曾任是官。 平南將軍 魏置此官,第三品,下有主簿、功曹等屬吏。吳蜀亦置。 平北將軍 建安十年始置,第六品,下有主簿、功曹等屬吏。吳蜀亦置。 平西將軍 魏時為第三品,下有主簿、功曹等屬吏。吳蜀亦置。 偏將軍 將軍中地位較低者,多由校尉或裨將升遷,無定員,第五品。三國均置。 前護軍 魏及蜀皆置護軍,唯蜀護軍分為前、后、左、右、中五護軍。 前將軍 三國時常設的高級將軍位。負責京師兵衛和邊防屯警。位次于九卿,而高于其他臨時設置的雜號將軍。三國時品級下降,為第三品。開府治事,屬官有長史、司馬、從事中郎等。 前軍師 東漢始有軍師之名。分前后左右中之名,第五品。 騎都尉 兩漢均置,屬光祿勛,秩比二千石,掌監羽林騎,無定員。 勸學從事 漢制,司隸校尉及州刺史之下,設從事史若干人,分司州政。蜀在益州設勸學從事,為州之學官,地位略次于典學從事。 儒林校尉 校尉為次于將軍的武官,其名號甚多。由于其職務掌的不同,名號亦異。儒林校尉為蜀所特置。周裙任是職。 上大將軍 吳孫權黃龍元年置。位在三公之上。陸遜任是職。 綏南中郎將 三國魏蜀二國置有此官。士燮、張翼曾任是職。 射聲校尉 漢武帝置八校尉中有射聲校尉,掌待詔射聲士,即善射箭者。秩二千石。魏時為第四品,比二千石,掌宿衛兵,吳蜀亦置。 司馬 《周記·夏官》記大司馬之屬有軍司馬、輿司馬、行司馬。春秋晉作三軍,每軍別置司馬。漢宮門及將軍、校尉屬官有司馬。邊郡則設千人司馬,專掌軍事。曹魏公府及大將軍府設司馬,秩千石,主軍事。 司鹽校尉 又稱鹽府校尉。劉備定蜀時置,主較鹽鐵之利。吳亦置,主管海鹽生產諸務。 師友從事 漢制,刺史州牧的屬官有從事史,分為別駕、治中、簿曹、兵曹從事等。漢末或置師友從事,僅為榮譽職位,無固定職守。 師友祭酒 漢制,郡守延攬郡內人材,養于府中,專事謀議,稱為散吏,其地位或相當于掾、史,地位最高者尊稱為祭酒。 庶子 太子府屬官,第五品,秩四百石,職如三署郎。 舍人 秦始置,輪番當班宿衛太子。魏時為第七品,秩二百石。 尚書選曹郎 三國吳置尚書郎分曹治事,有選曹郎。 尚書右選郎 三國蜀置尚書郎分曹治事,有選部,分左右,有右選郎。楊戲曾任。 尚書吏部郎 曹魏置尚書郎中二十五人,分部、曹治事,有吏部郎。
征東將軍:統領青、兗、徐、揚四州,屯駐揚州。 征南將軍:統領荊、豫二州,屯駐新野。 征西將軍:統領雍、涼二州,屯駐長安。 征北將軍:統領幽、冀、并三州,屯駐薊州。 參 軍:東漢末曹操以丞相總攬軍政,其僚屬往往以參丞相軍事為名,即參謀軍務,簡稱“參軍”。 城門校尉:西漢始置,掌管京師城門的屯兵。 都 督:三國始置都督和大都督,為領兵官,其中大都督為最高軍事統帥。 散騎常侍:三國魏置,即漢代散騎(皇帝的騎從)和中常侍的合稱,在皇帝左右規諫過失,以備顧問。 督 軍:高級統兵長官,位在相國、太尉、御史大夫之下。 督 郵:漢代各郡置督郵官,掌管督察糾舉所領縣鄉違法之事,兼管宣達教令、訟獄捕亡等事。 安南將軍 四安將軍之一,魏時為第三品,掌征伐。 安東將軍 四安將軍之一,掌武事,第三品,魏吳有置,蜀無。 安遠將軍 三國時雜號將軍之一。 兵曹掾 東漢太尉屬吏,主兵事,秩比三百石。魏沿之,于丞相府和大將軍府各置兵曹掾一人,三百石,第七品。 步兵校尉 漢武帝時,置八校尉領北軍,其中有步兵校尉,秩二千石,掌上林苑門屯兵。東漢因之,秩比二千石。三國均置,為天子禁軍首領之一。 驃騎將軍 漢武帝始置,以霍去病為之,秩位同大將軍,金印紫綬,位同三公,三國均置。 別駕從事 即別駕從事史,漢制,刺史屬吏之長,因跟隨刺史出巡時要另乘專車,故稱別駕,三國因置。 別部司馬 漢制,大將軍屬官有軍司馬,秩比千石。其中別領營屬者稱為別部司馬,共所率兵士數目各隨時宜,不固定。 從事中郎 漢魏時,三公及將軍府均設從事中郎,職參謀議,為在長史、司馬下。 從事祭酒 三國蜀置,為州牧的屬官。從事之長,稱為祭酒。 車騎將軍 漢制,僅次于大將軍、驃騎將軍,金印紫綬,地位相當于上卿,或比三公。典京師兵衛,掌宮衛。第二品。 大都督 曹魏置,第一品,不常置,屬加官。加此官者,頒與代表天子威權的黃鉞以節制持節將軍等高級將領。吳同魏制。蜀置中都護,統內外軍事。 大理 秦以廷尉為最高司法長官。漢時改為大理。魏時為第三品,中二千石。黃初元年改為廷尉。吳亦如之。 東中郎將 秦郎中令屬官有左中郎將,漢屬光祿勛,秩比二千石。主輪番執戟宿衛天子。魏因置。亦作東中郎將。比二千石,第四品。吳蜀亦置。 東觀令 東觀原為東漢宮名,為宮中藏書之處。三國吳置東觀令,職司董理經籍,掌修國史。 蕩寇中郎將 中郎將秦漢時即設有是官,為皇帝的宿衛侍從官。秩位次于將軍。東漢三國事名號漸多,各國自相署置。蕩寇之名僅吳有置,魏蜀未見。 蕩寇將軍 東漢末始有此名。三國均置,秩為第五品。 督軍校尉 三國吳置,校尉在將軍和中郎將之下。 督軍從事 刺史、州牧之屬官,多稱從事史,分主各事。東漢末臨時設置屬軍事之從事史頗多。 都督 領兵將領或地方軍政長官之稱。蜀于邊緣諸郡皆置都督領兵屯守。 邸閣督 邸閣為囤積糧谷之所,其督為守備屯所士卒之長。 典曹都尉 蜀置,劉備定蜀,較鹽鐵之利而設鹽府校尉,并置典曹都尉以屬之,掌供繼軍糧。 都尉 都尉名官甚多,多為主兵武官。地方郡國都尉,主兵。 都護 漢宣帝時,置兩域都護,為加官。東漢光武帝時設都護將軍。三國魏沿置。蜀有中都護、行都護之號,職權如大都督,總領內外諸軍事。吳設左右都護,盡護諸軍。 奮威校尉 校尉為次于將軍之武職。有各種名號,奮威校尉僅三國吳置。 奮武校尉 位在將軍下。三國時校尉名號甚多,職責亦不同。奮武校尉僅吳置,魯肅任之。 奮武將軍 漢末,曹操、呂布曾任是官。三國時魏吳有置,蜀未見。 奮威將軍 西漢始置。三國均置,第四品。 奉車都尉 漢武帝時設奉車、駙馬、騎三都尉,皆比二千石。奉車都尉掌御乘輿馬。魏時為第六品,秩比二千石。 輔國大將軍 后漢時期設立的高級將軍位,位在“四鎮”大將軍之上。 輔國將軍 漢獻帝時伏完任此官。三國時均置此號。 光祿大夫 秦郎中令屬官有中大夫,漢更名為光祿大夫,秩比二千石。魏時為第三品,位次三公。無固定職守,相當于顧問。諸公告老及在朝重臣加拜此官以示優重。 橫江將軍 三國時僅吳置。以魯肅任之,鎮守沿江轄地,用以橫掃來犯之敵,故名。 黃門丞 西漢少府屬官有此職,東漢因之。黃門令之佐吏有丞、從丞各一人。 黃門令 西漢少府屬官有此職,東漢因之。秩六百石,宦者充任,主省中諸宦者。 護軍 秦置護軍都尉。漢初又稱護軍中尉。武帝時設護軍將軍。護軍之號,有時即指竣軍將軍或中護軍之簡稱。 護軍將軍 秦置護軍都尉,漢因之,陳平曾任此職,盡護諸將。漢武帝時屬大司馬。建安12年改護軍為中護軍。魏亦置護軍,主武官選,隸領軍。資重者為護軍將軍,資輕者為中護軍。 后典軍 三國時蜀于監軍之下置典軍,分前、后、中三典軍。吳亦置,但分左、右、中。 后將軍 東漢雜號將軍甚多,有以前、后、左、右名之者。魏時為第三品。 虎威將軍 三國時雜號將軍之一。魏吳有置。 虎賁中郎將 《周禮·夏官》記有虎賁氏,掌王出入儀衛。漢平帝元始元年更名為虎賁郎,置中郎將統領。秩比二千石。 建武中郎將 三國吳置,胡綜任之。 建武將軍 曹魏置,第五品。 建威將軍 曹魏置,第四品。吳蜀亦置。 監軍 春秋有載,三國均置。無定員,隨事而設。諸州不置都督時置此官。將軍領兵出征時,多置監軍。 軍師 三國時各國均設軍師官,皆參與主持軍事謀議等事。 軍祭酒 即軍師祭酒,陳壽撰《三國志》避晉景帝司馬師諱,改為軍祭酒。魏時為第五品。 軍議校尉 參議軍事的官位。 諫議大夫 秦時,郎中令屬官有大夫,掌議論、顧問、應對。漢武帝置諫大夫,東漢時改稱諫議大夫,秩比六百石。魏蜀有置,吳無考。 立武中郎將 三國吳置。步騭任是職。 立節中郎將 三國吳置。陸抗任是職。 領軍 是中領軍或領軍將軍的簡稱。曹操為丞相時置,掌禁兵。 領軍將軍 領軍中資重者之稱。資輕者為中領軍。掌禁兵。 南中郎將 光祿勛屬官。魏時秩二千石,蜀亦置,吳無。 破虜將軍 東漢雜號將軍之一。魏時為第五品。李典、孫堅曾任。 平戎將軍 三國吳置,步騭任是職。 平東將軍 漢置,魏時為第六品。呂布曾任是官。 平南將軍 魏置此官,第三品,下有主簿、功曹等屬吏。吳蜀亦置。 平北將軍 建安十年始置,第六品,下有主簿、功曹等屬吏。吳蜀亦置。 平西將軍 魏時為第三品,下有主簿、功曹等屬吏。吳蜀亦置。 偏將軍 將軍中地位較低者,多由校尉或裨將升遷,無定員,第五品。三國均置。 前護軍 魏及蜀皆置護軍,唯蜀護軍分為前、后、左、右、中五護軍。 前將軍 三國時常設的高級將軍位。負責京師兵衛和邊防屯警。位次于九卿,而高于其他臨時設置的雜號將軍。三國時品級下降,為第三品。開府治事,屬官有長史、司馬、從事中郎等。 前軍師 東漢始有軍師之名。分前后左右中之名,第五品。 騎都尉 兩漢均置,屬光祿勛,秩比二千石,掌監羽林騎,無定員。 儒林校尉 校尉為次于將軍的武官,其名號甚多。由于其職務掌的不同,名號亦異。儒林校尉為蜀所特置。周裙任是職。 射聲校尉 漢武帝置八校尉中有射聲校尉,掌待詔射聲士,即善射箭者。秩二千石。魏時為第四品,比二千石,掌宿衛兵,吳蜀亦置。
征東將軍:統領青、兗、徐、揚四州,屯駐揚州。 征南將軍:統領荊、豫二州,屯駐新野。 征西將軍:統領雍、涼二州,屯駐長安。 征北將軍:統領幽、冀、并三州,屯駐薊州。 參 軍:東漢末曹操以丞相總攬軍政,其僚屬往往以參丞相軍事為名,即參謀軍務,簡稱“參軍”。 城門校尉:西漢始置,掌管京師城門的屯兵。 都 督:三國始置都督和大都督,為領兵官,其中大都督為最高軍事統帥。 散騎常侍:三國魏置,即漢代散騎(皇帝的騎從)和中常侍的合稱,在皇帝左右規諫過失,以備顧問。 督 軍:高級統兵長官,位在相國、太尉、御史大夫之下。 督 郵:漢代各郡置督郵官,掌管督察糾舉所領縣鄉違法之事,兼管宣達教令、訟獄捕亡等事。 安南將軍 四安將軍之一,魏時為第三品,掌征伐。 安東將軍 四安將軍之一,掌武事,第三品,魏吳有置,蜀無。 安遠將軍 三國時雜號將軍之一。 兵曹掾 東漢太尉屬吏,主兵事,秩比三百石。魏沿之,于丞相府和大將軍府各置兵曹掾一人,三百石,第七品。 步兵校尉 漢武帝時,置八校尉領北軍,其中有步兵校尉,秩二千石,掌上林苑門屯兵。東漢因之,秩比二千石。三國均置,為天子禁軍首領之一。 驃騎將軍 漢武帝始置,以霍去病為之,秩位同大將軍,金印紫綬,位同三公,三國均置。 別駕從事 即別駕從事史,漢制,刺史屬吏之長,因跟隨刺史出巡時要另乘專車,故稱別駕,三國因置。 別部司馬 漢制,大將軍屬官有軍司馬,秩比千石。其中別領營屬者稱為別部司馬,共所率兵士數目各隨時宜,不固定。 從事中郎 漢魏時,三公及將軍府均設從事中郎,職參謀議,為在長史、司馬下。 從事祭酒 三國蜀置,為州牧的屬官。從事之長,稱為祭酒。 車騎將軍 漢制,僅次于大將軍、驃騎將軍,金印紫綬,地位相當于上卿,或比三公。典京師兵衛,掌宮衛。第二品。 大都督 曹魏置,第一品,不常置,屬加官。加此官者,頒與代表天子威權的黃鉞以節制持節將軍等高級將領。吳同魏制。蜀置中都護,統內外軍事。 大理 秦以廷尉為最高司法長官。漢時改為大理。魏時為第三品,中二千石。黃初元年改為廷尉。吳亦如之。 東中郎將 秦郎中令屬官有左中郎將,漢屬光祿勛,秩比二千石。主輪番執戟宿衛天子。魏因置。亦作東中郎將。比二千石,第四品。吳蜀亦置。 東觀令 東觀原為東漢宮名,為宮中藏書之處。三國吳置東觀令,職司董理經籍,掌修國史。 蕩寇中郎將 中郎將秦漢時即設有是官,為皇帝的宿衛侍從官。秩位次于將軍。東漢三國事名號漸多,各國自相署置。蕩寇之名僅吳有置,魏蜀未見。 蕩寇將軍 東漢末始有此名。三國均置,秩為第五品。 督軍校尉 三國吳置,校尉在將軍和中郎將之下。 督軍從事 刺史、州牧之屬官,多稱從事史,分主各事。東漢末臨時設置屬軍事之從事史頗多。 都督 領兵將領或地方軍政長官之稱。蜀于邊緣諸郡皆置都督領兵屯守。 邸閣督 邸閣為囤積糧谷之所,其督為守備屯所士卒之長。 典曹都尉 蜀置,劉備定蜀,較鹽鐵之利而設鹽府校尉,并置典曹都尉以屬之,掌供繼軍糧。 都尉 都尉名官甚多,多為主兵武官。地方郡國都尉,主兵。 都護 漢宣帝時,置兩域都護,為加官。東漢光武帝時設都護將軍。三國魏沿置。蜀有中都護、行都護之號,職權如大都督,總領內外諸軍事。吳設左右都護,盡護諸軍。 奮威校尉 校尉為次于將軍之武職。有各種名號,奮威校尉僅三國吳置。 奮武校尉 位在將軍下。三國時校尉名號甚多,職責亦不同。奮武校尉僅吳置,魯肅任之。 奮武將軍 漢末,曹操、呂布曾任是官。三國時魏吳有置,蜀未見。 奮威將軍 西漢始置。三國均置,第四品。 奉車都尉 漢武帝時設奉車、駙馬、騎三都尉,皆比二千石。奉車都尉掌御乘輿馬。魏時為第六品,秩比二千石。 輔國大將軍 后漢時期設立的高級將軍位,位在“四鎮”大將軍之上。 輔國將軍 漢獻帝時伏完任此官。三國時均置此號。 光祿大夫 秦郎中令屬官有中大夫,漢更名為光祿大夫,秩比二千石。魏時為第三品,位次三公。無固定職守,相當于顧問。諸公告老及在朝重臣加拜此官以示優重。 橫江將軍 三國時僅吳置。以魯肅任之,鎮守沿江轄地,用以橫掃來犯之敵,故名。 黃門丞 西漢少府屬官有此職,東漢因之。黃門令之佐吏有丞、從丞各一人。 黃門令 西漢少府屬官有此職,東漢因之。秩六百石,宦者充任,主省中諸宦者。 護軍 秦置護軍都尉。漢初又稱護軍中尉。武帝時設護軍將軍。護軍之號,有時即指竣軍將軍或中護軍之簡稱。 護軍將軍 秦置護軍都尉,漢因之,陳平曾任此職,盡護諸將。漢武帝時屬大司馬。建安12年改護軍為中護軍。魏亦置護軍,主武官選,隸領軍。資重者為護軍將軍,資輕者為中護軍。 后典軍 三國時蜀于監軍之下置典軍,分前、后、中三典軍。吳亦置,但分左、右、中。 后將軍 東漢雜號將軍甚多,有以前、后、左、右名之者。魏時為第三品。 虎威將軍 三國時雜號將軍之一。魏吳有置。 虎賁中郎將 《周禮·夏官》記有虎賁氏,掌王出入儀衛。漢平帝元始元年更名為虎賁郎,置中郎將統領。秩比二千石。 建武中郎將 三國吳置,胡綜任之。 建武將軍 曹魏置,第五品。 建威將軍 曹魏置,第四品。吳蜀亦置。 監軍 春秋有載,三國均置。無定員,隨事而設。諸州不置都督時置此官。將軍領兵出征時,多置監軍。 軍師 三國時各國均設軍師官,皆參與主持軍事謀議等事。 軍祭酒 即軍師祭酒,陳壽撰《三國志》避晉景帝司馬師諱,改為軍祭酒。魏時為第五品。 軍議校尉 參議軍事的官位。 諫議大夫 秦時,郎中令屬官有大夫,掌議論、顧問、應對。漢武帝置諫大夫,東漢時改稱諫議大夫,秩比六百石。魏蜀有置,吳無考。 立武中郎將 三國吳置。步騭任是職。 立節中郎將 三國吳置。陸抗任是職。 領軍 是中領軍或領軍將軍的簡稱。曹操為丞相時置,掌禁兵。 領軍將軍 領軍中資重者之稱。資輕者為中領軍。掌禁兵。 南中郎將 光祿勛屬官。魏時秩二千石,蜀亦置,吳無。 破虜將軍 東漢雜號將軍之一。魏時為第五品。李典、孫堅曾任。 平戎將軍 三國吳置,步騭任是職。 平東將軍 漢置,魏時為第六品。呂布曾任是官。 平南將軍 魏置此官,第三品,下有主簿、功曹等屬吏。吳蜀亦置。 平北將軍 建安十年始置,第六品,下有主簿、功曹等屬吏。吳蜀亦置。 平西將軍 魏時為第三品,下有主簿、功曹等屬吏。吳蜀亦置。 偏將軍 將軍中地位較低者,多由校尉或裨將升遷,無定員,第五品。三國均置。 前護軍 魏及蜀皆置護軍,唯蜀護軍分為前、后、左、右、中五護軍。 前將軍 三國時常設的高級將軍位。負責京師兵衛和邊防屯警。位次于九卿,而高于其他臨時設置的雜號將軍。三國時品級下降,為第三品。開府治事,屬官有長史、司馬、從事中郎等。 前軍師 東漢始有軍師之名。分前后左右中之名,第五品。 騎都尉 兩漢均置,屬光祿勛,秩比二千石,掌監羽林騎,無定員。 儒林校尉 校尉為次于將軍的武官,其名號甚多。由于其職務掌的不同,名號亦異。儒林校尉為蜀所特置。周裙任是職。 射聲校尉 漢武帝置八校尉中有射聲校尉,掌待詔射聲士,即善射箭者。秩二千石。魏時為第四品,比二千石,掌宿衛兵,吳蜀亦置。 回答者:高壓于 - 門吏 二級 9-3 15:20三國演義中的官職及其品級和作用一覽 丞 相:戰國時始置,為百官之長。東漢不設丞相,建安十三年(208)復置,曹操自任丞相。“丞”與“承”相通,“丞相”就是承君主的旨意來處理國家事務的人。 丞相理曹掾:丞相府中掌管司法的官員。 光祿勛:秦時稱郎中令,漢武帝更名為光祿勛。王莽稱司中,東漢又稱光祿勛。曹操為魏公后設郎中令,黃初元年(220年)又稱光祿勛,掌管宿衛宮殿門戶。其屬官有掌管賓贊受事的謁者、掌管御乘輿車的奉車都尉、掌管副車馬匹的附馬都尉、掌管羽林騎的騎都尉,而大夫、中郎將等官是否是光祿勛的屬官尚有爭議。九卿之一。 執金吾:秦時稱中尉,漢武帝更名為執金吾。王莽稱奮武,東漢復稱執金吾。曹魏先稱中尉,黃初元年更名為執金吾,掌管宮外巡衛。衛尉巡行宮中,執金吾則徼偱京師。天子出行,執金吾為先導。“吾”當御講。 別 駕:刺史的佐吏,刺史以巡行視察為職,別駕則另乘傳車,輔助刺史出巡,故稱別駕。 廷 尉:秦時始置,漢景帝更名為大理,自后或稱廷尉,或稱大理。廷尉掌管刑法獄訟,是各地上訴的最高司法機關。“廷”字系直、平之義,治獄貴直而平,故以為號。廷尉的屬官有大理正、大理平、大理監,成為廷尉三官。九卿之一。 縣令長:春秋戰國時始置,一縣的行政長官,人口在萬戶以下的縣的長官稱為令,萬戶以上的稱為長。縣令長的佐官有掌管軍事、治安的縣尉和掌管文書、倉獄的縣丞,一般每縣有丞、尉各一人,大縣有尉兩人或更多。 尚 書:“尚”就是執掌的意思。秦漢時,尚書只是少府的屬官,掌管殿內文書,地位很低。漢武帝時,設尚書五人,開始分曹治事,因在皇帝周圍辦事,地位逐漸重要。曹魏有吏部、左民、客曹、五兵、度支共五曹尚書。吏部又稱選部,掌管選用官吏;左民掌管繕修功作、鹽池園苑;客曹掌管少數民族和外國事務;五兵掌管中兵、外兵、騎兵、別兵、都兵;度支掌管軍國支計。其中以吏部尚書最為重要。 尚書令:秦時始置,為尚書臺首長,是直接對皇帝負責、掌管一切政令的首腦。尚書令的副手為尚書仆射,曹魏置尚書仆射一或二人,二人并置時稱左右仆射。若尚書令缺,由左仆射代行令事。曹魏時以五曹尚書、二仆射、一令為八座。 尚書郎:尚書臺內負責起草文書的官員。東漢選孝廉中有才能者入尚書臺,滿一年稱尚書郎,三年稱侍郎。 侍 中:秦時始置,為丞相的屬官,掌管拾遺補缺、贊導、陪乘、出而負璽以及照料皇帝日常生活等事。 宗 正:秦時始置,王莽稱宗伯,東漢復稱宗正,掌管皇族與外戚事務。兩漢皆以劉姓宗室充任。九卿之一。 征東將軍:統領青、兗、徐、揚四州,屯駐揚州。 征南將軍:統領荊、豫二州,屯駐新野。 征西將軍:統領雍、涼二州,屯駐長安。 征北將軍:統領幽、冀、并三州,屯駐薊州。 刺 史:秦時始置,掌管一州的軍政大權。刺,檢舉不法;史,皇帝所使。 治 中:刺史的佐吏。古代簿籍文書之類稱為“中”,“治中”即為管理文書檔案之意,后來逐漸演變為一種固定的官職。 參 軍:東漢末曹操以丞相總攬軍政,其僚屬往往以參丞相軍事為名,即參謀軍務,簡稱“參軍”。 河南尹:東漢建都于河南郡洛陽縣,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長官不稱太守而稱尹,掌管洛陽附近的二十一縣。 典農中郎將:漢末曹操置典農中郎將和典農校尉,均掌管農業生產、民政和田租,僅有所治郡國大小之別,職權相當于太守。 城門校尉:西漢始置,掌管京師城門的屯兵。 相 國:即丞相。 將作大臣:秦時稱將作少府,漢景帝更名為將作大臣,掌管宮室、宗廟、路寢、陵園地土木營建。 給事中:秦時始置,西漢沿置,東漢省,魏復置。為將軍、列侯、九卿,以及黃門郎、謁者等的加官。 都 督:三國始置都督和大都督,為領兵官,其中大都督為最高軍事統帥。 校 事:曹操臨時設置的小吏,負責伺察群臣的微過小罪。 監冶謁者:三國時魏置,掌管冶鐵的專官 御史大夫:掌管彈劾、糾察的官員,其位僅次于丞相。 御史中丞:御史大夫的副手。 黃門侍郎:秦漢時,宮門皆黃色,故號黃門。黃門侍郎因在黃門內供職而得名。 散騎常侍:三國魏置,即漢代散騎(皇帝的騎從)和中常侍的合稱,在皇帝左右規諫過失,以備顧問。 督 軍:高級統兵長官,位在相國、太尉、御史大夫之下。 督 郵:漢代各郡置督郵官,掌管督察糾舉所領縣鄉違法之事,兼管宣達教令、訟獄捕亡等事。 安南將軍 四安將軍之一,魏時為第三品,掌征伐。 安東將軍 四安將軍之一,掌武事,第三品,魏吳有置,蜀無。 安遠將軍 三國時雜號將軍之一。 兵曹掾 東漢太尉屬吏,主兵事,秩比三百石。魏沿之,于丞相府和大將軍府各置兵曹掾一人,三百石,第七品。 步兵校尉 漢武帝時,置八校尉領北軍,其中有步兵校尉,秩二千石,掌上林苑門屯兵。東漢因之,秩比二千石。三國均置,為天子禁軍首領之一。 驃騎將軍 漢武帝始置,以霍去病為之,秩位同大將軍,金印紫綬,位同三公,三國均置。 別駕從事 即別駕從事史,漢制,刺史屬吏之長,因跟隨刺史出巡時要另乘專車,故稱別駕,三國因置。 別部司馬 漢制,大將軍屬官有軍司馬,秩比千石。其中別領營屬者稱為別部司馬,共所率兵士數目各隨時宜,不固定。 從事中郎 漢魏時,三公及將軍府均設從事中郎,職參謀議,為在長史、司馬下。 從事祭酒 三國蜀置,為州牧的屬官。從事之長,稱為祭酒。 車騎將軍 漢制,僅次于大將軍、驃騎將軍,金印紫綬,地位相當于上卿,或比三公。典京師兵衛,掌宮衛。第二品。 大都督 曹魏置,第一品,不常置,屬加官。加此官者,頒與代表天子威權的黃鉞以節制持節將軍等高級將領。吳同魏制。蜀置中都護,統內外軍事。 大理 秦以廷尉為最高司法長官。漢時改為大理。魏時為第三品,中二千石。黃初元年改為廷尉。吳亦如之。 大尚書 吏部尚書的別稱。魏晉尚書分曹治事,吏部尚書為首曹,故稱大尚書。 大長秋 秦置將行,為皇后宮官。漢改為大長秋,秩二千石,職掌奉宣皇后命和引見給賜宗室外戚及充當皇后出行隨行,常為宦者任。三國因之。 東中郎將 秦郎中令屬官有左中郎將,漢屬光祿勛,秩比二千石。主輪番執戟宿衛天子。魏因置。亦作東中郎將。比二千石,第四品。吳蜀亦置。 東觀令 東觀原為東漢宮名,為宮中藏書之處。三國吳置東觀令,職司董理經籍,掌修國史。 東曹屬 漢制,丞相、太尉掾吏其正職稱掾,副職稱屬,皆比二百石。東曹副職吏員稱東曹屬。三國因之。 東曹掾 漢制,丞相、太尉自辟掾吏分曹治事,有東曹掾,秩比四百石,初出督為刺史,后主二千石長吏及軍吏的遷除。三國因之。 蕩寇中郎將 中郎將秦漢時即設有是官,為皇帝的宿衛侍從官。秩位次于將軍。東漢三國事名號漸多,各國自相署置。蕩寇之名僅吳有置,魏蜀未見。 蕩寇將軍 東漢末始有此名。三國均置,秩為第五品。 督軍校尉 三國吳置,校尉在將軍和中郎將之下。 督軍從事 刺史、州牧之屬官,多稱從事史,分主各事。東漢末臨時設置屬軍事之從事史頗多。 都督 領兵將領或地方軍政長官之稱。蜀于邊緣諸郡皆置都督領兵屯守。 邸閣督 邸閣為囤積糧谷之所,其督為守備屯所士卒之長。 典學從事 漢制,司隸校尉及州刺史之下,設從事史若干人,分司州政。蜀在益州設典學從事,總領一州之學政。 典曹都尉 蜀置,劉備定蜀,較鹽鐵之利而設鹽府校尉,并置典曹都尉以屬之,掌供繼軍糧。 都尉 都尉名官甚多,多為主兵武官。地方郡國都尉,主兵。 都護 漢宣帝時,置兩域都護,為加官。東漢光武帝時設都護將軍。三國魏沿置。蜀有中都護、行都護之號,職權如大都督,總領內外諸軍事。吳設左右都護,盡護諸軍。 奮威校尉 校尉為次于將軍之武職。有各種名號,奮威校尉僅三國吳置。 奮武校尉 位在將軍下。三國時校尉名號甚多,職責亦不同。奮武校尉僅吳置,魯肅任之。 奮武將軍 漢末,曹操、呂布曾任是官。三國時魏吳有置,蜀未見。 奮威將軍 西漢始置。三國均置,第四品。 符節令 秦漢時置此官,屬少府,掌府節。魏置符節令,別為一臺,位次御史中丞。令一人,六百石,第五品。掌授節、銅虎符、竹使符。吳蜀亦置。 奉尚 “尚”他本均作“常”,即奉常(太常)。 奉車都尉 漢武帝時設奉車、駙馬、騎三都尉,皆比二千石。奉車都尉掌御乘輿馬。魏時為第六品,秩比二千石。 輔國大將軍 后漢時期設立的高級將軍位,位在“四鎮”大將軍之上。 輔國將軍 漢獻帝時伏完任此官。三國時均置此號。 關內侯 秦置。爵第十九級,位次于列侯。有其號,無國邑。 光祿大夫 秦郎中令屬官有中大夫,漢更名為光祿大夫,秩比二千石。魏時為第三品,位次三公。無固定職守,相當于顧問。諸公告老及在朝重臣加拜此官以示優重。 橫江將軍 三國時僅吳置。以魯肅任之,鎮守沿江轄地,用以橫掃來犯之敵,故名。 黃門丞 西漢少府屬官有此職,東漢因之。黃門令之佐吏有丞、從丞各一人。 黃門令 西漢少府屬官有此職,東漢因之。秩六百石,宦者充任,主省中諸宦者。 護軍 秦置護軍都尉。漢初又稱護軍中尉。武帝時設護軍將軍。護軍之號,有時即指竣軍將軍或中護軍之簡稱。 護軍將軍 秦置護軍都尉,漢因之,陳平曾任此職,盡護諸將。漢武帝時屬大司馬。建安12年改護軍為中護軍。魏亦置護軍,主武官選,隸領軍。資重者為護軍將軍,資輕者為中護軍。 侯相 即列侯封國的相,主治民,如縣令、長。 后典軍 三國時蜀于監軍之下置典軍,分前、后、中三典軍。吳亦置,但分左、右、中。 后將軍 東漢雜號將軍甚多,有以前、后、左、右名之者。魏時為第三品。 虎威將軍 三國時雜號將軍之一。魏吳有置。 虎賁中郎將 《周禮·夏官》記有虎賁氏,掌王出入儀衛。漢平帝元始元年更名為虎賁郎,置中郎將統領。秩比二千石。 建武中郎將 三國吳置,胡綜任之。 金曹從事 三國吳置。魏置金曹掾,主管貨幣鹽鐵事。吳置金曹從事,胡綜任之。 建武將軍 曹魏置,第五品。 建威將軍 曹魏置,第四品。吳蜀亦置。 監農御史 為御史中丞的屬官。秦置御史大夫,漢因之。有兩丞,一曰中丞。及御史大夫轉為司空,御史中丞遂成御史臺的長官。御史臺屬下有名目不同的御史,分掌各事。監農御史為其中之一。三國吳有置,魏蜀未見。 監軍 春秋有載,三國均置。無定員,隨事而設。諸州不置都督時置此官。將軍領兵出征時,多置監軍。 記室 東漢置,諸王、三公及大將軍都設記室令史,掌章表書記文檄。 家令 太子屬官。秦置,魏時為第五品,秩千石,主倉谷飲食,職似司農、少府。 軍師 三國時各國均設軍師官,皆參與主持軍事謀議等事。 軍祭酒 即軍師祭酒,陳壽撰《三國志》避晉景帝司馬師諱,改為軍祭酒。魏時為第五品。 軍議校尉 參議軍事的官位。 諫議大夫 秦時,郎中令屬官有大夫,掌議論、顧問、應對。漢武帝置諫大夫,東漢時改稱諫議大夫,秩比六百石。魏蜀有置,吳無考。 立武中郎將 三國吳置。步騭任是職。 立節中郎將 三國吳置。陸抗任是職。 領軍 是中領軍或領軍將軍的簡稱。曹操為丞相時置,掌禁兵。 領軍將軍 領軍中資重者之稱。資輕者為中領軍。掌禁兵。 列侯 爵位名。秦漢以二十等爵賞有功者,其最高級叫徹侯。后因避漢武帝諱,改為通侯。后又改列侯。金印紫綬,有封邑,得食租稅。魏初如漢制。咸熙元年改行五等爵制。 令史 漢代少府屬官有尚書令史,蘭臺令史。諸公府亦設令史,地位低于掾史。曹魏公府及諸將軍府設令史。蜀相府有令史。 令 秦漢時縣官管轄區萬戶以上者稱令,萬戶以下者稱長。 秘書 掌管禁中圖書秘記。漢桓帝始置。 秘府郎 三國吳置,掌校秘書。 門下循行 漢制,郡守三吏有門下循行,類似門下客,不主實事。 門下督 將帥府屬官。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等府均置門下督一人,第七品。下屬有門下錄事、門吏、門下書吏各一人。 南中郎將 光祿勛屬官。魏時秩二千石,蜀亦置,吳無。 破虜將軍 東漢雜號將軍之一。魏時為第五品。李典、孫堅曾任。 平戎將軍 三國吳置,步騭任是職。 平東將軍 漢置,魏時為第六品。呂布曾任是官。 平南將軍 魏置此官,第三品,下有主簿、功曹等屬吏。吳蜀亦置。 平北將軍 建安十年始置,第六品,下有主簿、功曹等屬吏。吳蜀亦置。 平西將軍 魏時為第三品,下有主簿、功曹等屬吏。吳蜀亦置。 偏將軍 將軍中地位較低者,多由校尉或裨將升遷,無定員,第五品。三國均置。 前護軍 魏及蜀皆置護軍,唯蜀護軍分為前、后、左、右、中五護軍。 前將軍 三國時常設的高級將軍位。負責京師兵衛和邊防屯警。位次于九卿,而高于其他臨時設置的雜號將軍。三國時品級下降,為第三品。開府治事,屬官有長史、司馬、從事中郎等。 前軍師 東漢始有軍師之名。分前后左右中之名,第五品。 騎都尉 兩漢均置,屬光祿勛,秩比二千石,掌監羽林騎,無定員。 勸學從事 漢制,司隸校尉及州刺史之下,設從事史若干人,分司州政。蜀在益州設勸學從事,為州之學官,地位略次于典學從事。 儒林校尉 校尉為次于將軍的武官,其名號甚多。由于其職務掌的不同,名號亦異。儒林校尉為蜀所特置。周裙任是職。 上大將軍 吳孫權黃龍元年置。位在三公之上。陸遜任是職。 綏南中郎將 三國魏蜀二國置有此官。士燮、張翼曾任是職。 射聲校尉 漢武帝置八校尉中有射聲校尉,掌待詔射聲士,即善射箭者。秩二千石。魏時為第四品,比二千石,掌宿衛兵,吳蜀亦置。 司馬 《周記·夏官》記大司馬之屬有軍司馬、輿司馬、行司馬。春秋晉作三軍,每軍別置司馬。漢宮門及將軍、校尉屬官有司馬。邊郡則設千人司馬,專掌軍事。曹魏公府及大將軍府設司馬,秩千石,主軍事。 司鹽校尉 又稱鹽府校尉。劉備定蜀時置,主較鹽鐵之利。吳亦置,主管海鹽生產諸務。 師友從事 漢制,刺史州牧的屬官有從事史,分為別駕、治中、簿曹、兵曹從事等。漢末或置師友從事,僅為榮譽職位,無固定職守。 師友祭酒 漢制,郡守延攬郡內人材,養于府中,專事謀議,稱為散吏,其地位或相當于掾、史,地位最高者尊稱為祭酒。 庶子 太子府屬官,第五品,秩四百石,職如三署郎。 舍人 秦始置,輪番當班宿衛太子。魏時為第七品,秩二百石。 尚書選曹郎 三國吳置尚書郎分曹治事,有選曹郎。 尚書右選郎 三國蜀置尚書郎分曹治事,有選部,分左右,有右選郎。楊戲曾任。 尚書吏部郎 曹魏置尚書郎中二十五人,分部、曹治事,有吏部郎。
大司馬:漢武帝(劉徹)廢太尉設大司馬,光武帝(劉秀)又廢大司馬為太尉,故大司馬即太尉,為掌管軍政和軍賦的最高官職,即全國最高軍事長官。東漢時與司徒、司空并稱三公。 大司農:秦時稱治粟內史,景帝改稱太農令,漢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更名為大司農。魏初設大農,文帝(曹丕)黃初二年(221年)改稱大司農,蜀、吳亦各有大司農。兩漢時大司農掌管租稅、錢谷、鹽鐵和國家財政收支,而到了三國時期,由于權力的分散則只能負責這些物資的保管工作了。九卿之一。 大鴻臚:秦時稱典客,漢初稱大行令,漢武帝太初元年更名為大鴻臚,掌管接待賓客之事。九卿之一。 衛 尉:秦時始置,漢景帝(劉啟)初更名為中大夫令,不久即恢復原名,掌管宮門警衛。九卿之一。 太 尉:同大司馬。曹丕即位后任賈詡為太尉。 太 傅:輔弼國君之官,作為重臣參與朝政,掌管全國的軍政大權。曹睿即位后人鐘繇為太傅。 太 常:秦時稱奉常,漢景帝中元六年(公元前144年)更名為太常,掌管禮樂社稷、宗廟禮儀。其屬官有太史、太祝、太宰、太藥、太醫(為百官治病)、太卜六令及博士祭酒。九卿之一。 太 仆:秦和兩漢均設太仆,王莽一度更名為太御,掌管輿馬及牧畜之事。九卿之一。 太 守:秦時設郡守,漢景帝更名為太守,為一郡之最高長官,除治民、進賢、決訟、檢奸外,還可以自行任免所屬掾史。 少 府:秦和兩漢均設少府,王莽稱共工,與大司農一同掌管財貨。不過大司農掌管國家財貨,而少府則管供養皇帝。其屬官有掌管御用紙、墨、筆等物的守宮令、掌管刀劍弩機等物的尚方令、掌管衣物的御府令、為宮廷治病的太醫令。九卿之一。 中常侍:秦時始置,東漢時由宦官擔任,掌管文書和傳達詔令,權力極大。 中書監令:曹操為魏王時,設置秘書令以處理尚書章奏。曹丕于黃初初年改秘書令為中書令并特置中書監,使之排在中書令之前。 中領軍:曹操為丞相后置領軍,不久改為中領軍,掌管禁衛軍。 中護軍:曹操為丞相后置護軍,不久改為中護軍,掌管禁衛軍,地位略低于中領軍。 長 史:秦時始置,西漢時丞相下有兩長史,其職務相當于秘書長,即最高國務機關中事務主管。將軍幕府中亦有長史,為幕僚之長;可分令部隊出戰的稱為將兵長史。東漢的太尉、司空、司徒三公府亦設長史,職任頗重。三國沿置不改。 從 事:刺史的佐官如別駕、治中、主簿、功曹等都稱為從事。 倉曹掾屬:主管倉谷之事的官員,正者稱掾,副者稱屬。 司 徒:西周始置,東漢時掌管教化,三公之一。 司 空:西周始置,東漢時掌管水土及營建工程,三公之一。 司隸校尉:漢武帝始置,負責督率京城徒隸,從事查捕奸邪和罪犯,簡稱司隸。劉備在蜀稱帝時以張飛為司隸校尉。 司金中郎將:曹操于建安十年(205)置,掌管冶鐵、錢幣和農具的鑄造的官員。 主 簿:漢始置,掌管文書簿笈,司空、丞相府及刺史的佐官中都設有主簿。 功 曹:刺史的佐官,掌管考查記錄功勞。 東西曹掾屬:曹操為丞相后下設東、西曹掌管人事工作,東曹主管二千石官員的任免,西曹主觀丞相府官員的任免。其負責人員正者稱掾,副者稱屬。 丞 相:戰國時始置,為百官之長。東漢不設丞相,建安十三年(208)復置,曹操自任丞相。“丞”與“承”相通,“丞相”就是承君主的旨意來處理國家事務的人。 丞相理曹掾:丞相府中掌管司法的官員。 光祿勛:秦時稱郎中令,漢武帝更名為光祿勛。王莽稱司中,東漢又稱光祿勛。曹操為魏公后設郎中令,黃初元年(220年)又稱光祿勛,掌管宿衛宮殿門戶。其屬官有掌管賓贊受事的謁者、掌管御乘輿車的奉車都尉、掌管副車馬匹的駙馬都尉、掌管羽林騎的騎都尉,而大夫、中郎將等官是否是光祿勛的屬官尚有爭議。九卿之一。 執金吾:秦時稱中尉,漢武帝更名為執金吾。王莽稱奮武,東漢復稱執金吾。曹魏先稱中尉,黃初元年更名為執金吾,掌管宮外巡衛。衛尉巡行宮中,執金吾則徼偱京師。天子出行,執金吾為先導。“吾”當御講。 別 駕:刺史的佐吏,刺史以巡行視察為職,別駕則另乘傳車,輔助刺史出巡,故稱別駕。 廷 尉:秦時始置,漢景帝更名為大理,自后或稱廷尉,或稱大理。廷尉掌管刑法獄訟,是各地上訴的最高司法機關。“廷”字系直、平之義,治獄貴直而平,故以為號。廷尉的屬官有大理正、大理平、大理監,成為廷尉三官。九卿之一。 縣令長:春秋戰國時始置,一縣的行政長官,人口在萬戶以下的縣的長官稱為令,萬戶以上的稱為長。縣令長的佐官有掌管軍事、治安的縣尉和掌管文書、倉獄的縣丞,一般每縣有丞、尉各一人,大縣有尉兩人或更多。 尚 書:“尚”就是執掌的意思。秦漢時,尚書只是少府的屬官,掌管殿內文書,地位很低。漢武帝時,設尚書五人,開始分曹治事,因在皇帝周圍辦事,地位逐漸重要。曹魏有吏部、左民、客曹、五兵、度支共五曹尚書。吏部又稱選部,掌管選用官吏;左民掌管繕修功作、鹽池園苑;客曹掌管少數民族和外國事務;五兵掌管中兵、外兵、騎兵、別兵、都兵;度支掌管軍國支計。其中以吏部尚書最為重要。 尚書令:秦時始置,為尚書臺首長,是直接對皇帝負責、掌管一切政令的首腦。尚書令的副手為尚書仆射,曹魏置尚書仆射一或二人,二人并置時稱左右仆射。若尚書令缺,由左仆射代行令事。曹魏時以五曹尚書、二仆射、一令為八座。 尚書郎:尚書臺內負責起草文書的官員。東漢選孝廉中有才能者入尚書臺,滿一年稱尚書郎,三年稱侍郎。 侍 中:秦時始置,為丞相的屬官,掌管拾遺補缺、贊導、陪乘、出而負璽以及照料皇帝日常生活等事。 宗 正:秦時始置,王莽稱宗伯,東漢復稱宗正,掌管皇族與外戚事務。兩漢皆以劉姓宗室充任。九卿之一。 征東將軍:統領青、兗、徐、揚四州,屯駐揚州。 征南將軍:統領荊、豫二州,屯駐新野。 征西將軍:統領雍、涼二州,屯駐長安。 征北將軍:統領幽、冀、并三州,屯駐薊州。 刺 史:秦時始置,掌管一州的軍政大權。刺,檢舉不法;史,皇帝所使。 治 中:刺史的佐吏。古代簿籍文書之類稱為“中”,“治中”即為管理文書檔案之意,后來逐漸演變為一種固定的官職。 參 軍:東漢末曹操以丞相總攬軍政,其僚屬往往以參丞相軍事為名,即參謀軍務,簡稱“參軍”。 河南尹:東漢建都于河南郡洛陽縣,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長官不稱太守而稱尹,掌管洛陽附近的二十一縣。 典農中郎將:漢末曹操置典農中郎將和典農校尉,均掌管農業生產、民政和田租,僅有所治郡國大小之別,職權相當于太守。 城門校尉:西漢始置,掌管京師城門的屯兵。 相 國:即丞相。 將作大臣:秦時稱將作少府,漢景帝更名為將作大臣,掌管宮室、宗廟、路寢、陵園地土木營建。 給事中:秦時始置,西漢沿置,東漢省,魏復置。為將軍、列侯、九卿,以及黃門郎、謁者等的加官。 都 督:三國始置都督和大都督,為領兵官,其中大都督為最高軍事統帥。 校 事:曹操臨時設置的小吏,負責伺察群臣的微過小罪。 監冶謁者:三國時魏置,掌管冶鐵的專官 御史大夫:掌管彈劾、糾察的官員,其位僅次于丞相。 御史中丞:御史大夫的副手。 黃門侍郎:秦漢時,宮門皆黃色,故號黃門。黃門侍郎因在黃門內供職而得名。 散騎常侍:三國魏置,即漢代散騎(皇帝的騎從)和中常侍的合稱,在皇帝左右規諫過失,以備顧問。 督 軍:高級統兵長官,位在相國、太尉、御史大夫之下。 督 郵:漢代各郡置督郵官,掌管督察糾舉所領縣鄉違法之事,兼管宣達教令、訟獄捕亡等事。

三國時期的官職

文章TAG:護軍將軍護軍將軍將軍蜀國

最近更新

  • 浙江寧波象山,浙江象山縣歷史悠久縣名由象山港口得來

    郵政編碼為:315000簡介:象山縣駐地浙江省中部沿海地區,位于象山港和三門灣之間,由象山608半島東部和沿海的島礁組成,陸地面積為-0,象山歷史悠久,春秋時,唐神龍二年(706) ......

    寶雞市 日期:2023-05-06

  • 玉米面發糕最簡單做法,如何制作玉米發糕

    本文目錄一覽1,如何制作玉米發糕2,玉米面發糕最簡單做法3,怎么蒸出松軟的玉米面發糕4,玉米面發糕的做法5,玉米面的發糕怎么做1,如何制作玉米發糕酵母融于溫水中,靜置5分鐘。將面粉 ......

    寶雞市 日期:2023-05-06

  • 產后瑜伽,生完孩子多久可以練瑜伽

    生完孩子多久可以練瑜伽1年{0}2,產后瑜伽減肥有效健康的減肥方法減少食欲{1}3,生完孩子多長時間可以做瑜伽瘦身生完孩子做完月子就可以開始慢慢做的,對身體也是有好處的。瑜珈是一個 ......

    寶雞市 日期:2023-05-06

  • 額頭長斑,額頭上的斑怎么祛除

    額頭上的斑怎么祛除2,長在額頭的斑怎么辦1,額頭上的斑怎么祛除長斑多少都有一些具體的原因,但也不是一時半會兒就長出來斑,還是皮膚太久不能正常代謝積累出來的,敷面膜抹化妝品肯定是去不 ......

    寶雞市 日期:2023-05-06

  • 精益創業,lean startup 精益創業是什么

    leanstartup精益創業是什么這是個比較長期和復雜的過程.需要應用很多生產管理方面的知識.消除浪費,提高生產和管理效率等等需要應用到一些諸如5S,SMED,KANBAN,JI ......

    寶雞市 日期:2023-05-06

  • 治療濕疹最快的方法,濕疹怎樣治療好的快

    濕疹怎樣治療好的快專家指出濕疹的護理重點:1、濕疹患者禁止自己用手搔抓患處,抓撓會對皮膚造成刺激,導致越抓越癢,抓破皮膚又會引發感染使病情加重。2、濕疹患者不能用過熱的水燙洗患處, ......

    寶雞市 日期:2023-05-06

  • 積極樂觀的心態,如何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

    如何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和積極樂觀的人做朋友,多看笑話,看什么事情都往好的想你好!任何事情可以多往好的方向想,可以多左義工,你會找到快樂的樂趣,感到很陽光,我是過來人,我感受到這其中 ......

    寶雞市 日期:2023-05-06

  • 象牙英文,象鼻象牙象耳象腿的英語怎么說

    象鼻象牙象耳象腿的英語怎么說2,獠牙用英文怎么說1,象鼻象牙象耳象腿的英語怎么說象鼻,象象耳,象腿Elephant,elephantears,ivory,elephantlegs象 ......

    寶雞市 日期:2023-05-06

主站蜘蛛池模板: 鄢陵县| 股票| 阿城市| 澄江县| 榆林市| 井研县| 江源县| 凌海市| 台州市| 闽侯县| 许昌市| 桑日县| 石阡县| 松江区| 乐平市| 新晃| 双峰县| 平谷区| 得荣县| 栾川县| 彰武县| 马尔康县| 清镇市| 绥阳县| 芒康县| 东光县| 东莞市| 什邡市| 昆山市| 河南省| 宜良县| 阳朔县| 延津县| 青川县| 监利县| 长汀县| 金坛市| 犍为县| 瑞昌市| 新田县| 资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