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當天怎么拜年,這個問題因地因人而異。農村,我們這里,春節當天拜年有講究,七、八十年代拜年,不像現在過年拜年這么簡單,見了自己的長輩說一聲“過年好”就是拜年,七、八十年代過年拜年是真拜年,特別是在農村,沒結過婚的女孩不準出來給別人拜年,都是年齡大的和年齡小的男人,還有結過婚的媳婦,只要自己居住的村落和自己的家族中有長輩,過年必須都出來給他們拜年。
1、春節當天怎么拜年?
春節當天怎么拜年,這個問題因地因人而異。城市里的人,親近長輩作揖,雙手合十鞠躬問好,農村,我們這里,春節當天拜年有講究。一是越早拜年越好,二是中午12點前必須拜完年,下午不允許。三是父母、夲家長輩、街坊長輩,是有次序先后的,四是,大人要代小輩前往,認親戚知禮節。五是,必須叩頭,先給神主叩頭,以次長輩男的、女的叩頭下跪,
2、20年前,鄂州人是怎么過年的?
過年總是讓人感到高興的,雖然現在離過年還好遠,但想想就開心。20年前的過年對于我家來說,有以下幾點不同:1.客人來拜年必須放鞭炮,小孩從臘月二十幾就可以每晚燃放各種好看好玩的小煙花了,各家孩子聚在一起,熱鬧非凡,這些年禁鞭禁炮了,現在無論是大人還是小孩都覺得過年沒啥意思,因為很多儀式感的東西都沒了,樂趣自然少了很多;2.每到臘月二十幾,家人從早上就開始在屋外架個大爐子,炸魚,剁魚丸,炸藕夾,煮肉丸,鹵牛肉等準備過年期間自家及客人的吃食,一直忙到晚上。
小孩子們在一旁一邊幫忙一邊試吃咸淡,不亦樂乎,現在不用準備這些了,一個電話在餐館里訂一桌年夜飯就好了,除了給紅包,與平時的聚餐差不多;3.小孩子的過年新衣服新鞋雖然是提前很多天買的,但必定要等到大年三十下午洗完澡后才能穿上的,甚至是大年初一早上才穿,因為新的一年必須全新面貌。出去拜年還要等著長輩們夸獎評比呢,大家都穿新的,你提前穿就變舊了,
所以在這期間是非常期待過年的到來?,F在就不同了,衣服買了不用等,新衣服就要提前穿,提前高興,到了年初一,也許換一套新的也許就穿之前買的,只要干凈就行。4.還有一個就是舞龍舞獅雖然現在還有,但是很少了,過年期間偶爾能看到,以前是每個大隊都會有一條由當地人組成的舞獅隊,到各家各戶去送祝福,討紅包。我記得有一個風俗是給了紅包可以把小孩抱上坐在龍頭上,討了個吉利,保平安,
現在年輕人基本不會這項表演了,所以就少了很多;5.再有一個就是邀請戲班子在電影院或在露天搭戲臺子唱京劇或楚劇給老年人看。每年到了初七初八就開始了,到十五結束,每天老人們搬著凳子一起去看戲,路上東家長西家短聊家常,小孩子們也跟著一起湊熱鬧,因為那里有好多擺攤的,賣玩的賣吃的,小孩的目的在于此,他們是看不懂唱戲的。
3、七、八十年代,過年拜年你們都是怎樣的拜年法?
提起七、八十年代過年拜年真是挺有意思的,那個年代的人還是老思想、都是根據老傳統做事。不像現在的人們思想開放,做事都是講時尚,都沒有按照七、八十年代的老規矩拜年了,七、八十年代過年拜年是真拜年,特別是在農村,沒結過婚的女孩不準出來給別人拜年,都是年齡大的和年齡小的男人,還有結過婚的媳婦,只要自己居住的村落和自己的家族中有長輩,過年必須都出來給他們拜年。
七、八十年代拜年,不像現在過年拜年這么簡單,見了自己的長輩說一聲“過年好”就是拜年,那個年代過年拜年,不論在家里或是在外面,只要見到或是碰到自己的長輩,利馬跪下給長輩瞌頭拜年。記得七、八十年代過年,那時候公路都是土路,屋地也是土屋地,年初一早上為了拜年,男孩子們都不穿過年做的新褲子,害怕給長輩們瞌頭粘上土,還有的家庭屋地上都鋪滿芝麻秸和豆秸,象征著一年更比一年好和多子多孫,瞌頭拜年還衛生干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