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東營,不得不提油田,東營可是一個油田城市,之前公司總部就在東營,都是做一些和油田相關的項目,所以有幸去過東營幾次,市里去的不多,簡單談談我的印象吧。我不是東營人,但曾幾次去過東營,說一下我對東營的印象吧,東營有比較多的廢棄油田工人的小區,我們都知道油田工人很多是跟著油田走的,家屬小區隨著工人的遷移也就廢棄了,和昔日的繁華熱鬧對比,很多地方變得冷清,特別是到冬天,異常覺得寒冷。
我煙臺的,老婆東營的,我和我老婆剛畢業就在一起創業,我們有點小資產,一轉眼就七八年過去了,家里不知道我們談對象了,后來和家里說了,老婆家里不同意因為我是外地的,在就是家庭農村的條件很一般。我和老婆都彼此很了解,轉眼三十了,不結婚不行了,無奈之下老婆爸媽同意了,條件也是彩禮,和房子,彩禮從我們倆這里出十萬,房子我和老婆一起買的,老婆說沒結婚以前房子不能寫老婆名字,老婆的理由是這樣萬一有什么變故我可以有個房子,有點底氣。
當時眼淚哇哇的,她不希望她的愛人將來太不起頭。后來結婚從簡,沒有奔馳寶馬,也沒有富麗堂皇,她家陪嫁回來二十萬,后來車子自己買,老婆的名字,之后生意擴大法人老婆的名字,后來買商鋪老婆的名字。我現在我才知道,再怎么寫老婆的名字也是夫妻共有,然而我們的婚前房子,是我自己的當時年輕并不知道當然這只是冰山一角,
2、說一說你對東營的印象?
我不是東營人,但曾幾次去過東營,說一下我對東營的印象吧。說起東營,不得不提油田,東營可是一個油田城市,之前公司總部就在東營,都是做一些和油田相關的項目,所以有幸去過東營幾次,市里去的不多,簡單談談我的印象吧,去東營的路上,是走的廣饒的南北向的路,一路上,讓我最難忘的是原油的味道,夏天,玉米已經很高了,也遮蓋不住石油的味道,時不時會在路上看到一些油罐車。
在淄博和廣饒交界,有一大段路特別不平整,每過一段就有凹陷,也說明東營這邊油田產業多么發達,由于鹽堿地比較多,莊稼生長也不是怎么好,放眼望去,玉米比較矮小,也比較稀疏,時不時會看到一大片空地,不長草的那種。東營有比較多的廢棄油田工人的小區,我們都知道油田工人很多是跟著油田走的,家屬小區隨著工人的遷移也就廢棄了,和昔日的繁華熱鬧對比,很多地方變得冷清,特別是到冬天,異常覺得寒冷,
3、東營油田上的人有多有錢?
作為一名油二代,我覺得這個問題是很無語的,我父親和我公公都是老油田,是普通工人。我和我老公也都是油田工人,我母親和婆婆,是一部分特殊人群,為什么說是特殊人群呢,她們不屬于油田工人,沒有真正的工作,也不是農民,因為她們的戶口從老家遷出來了,也不是現在的所謂的家庭主婦,因為她們不能全職在家帶孩子,她們叫油田家屬。
當年為了解決油田工人的衣食住行,上面要求油田人要自給自足,所以,就把家屬都遷來油田,各個單位的家屬也有很多工種,我記得我們農場那時候有種莊稼的,種旱田,一年兩季,種玉米,麥子,豆子,棉花,我母親就是,一個人種著15畝地,有種菜的,叫菜園的,果園的,養豬的,養雞的。還有干機工的,就是負責給種莊稼的開拖拉機,收割機,播種機之類的,
我婆婆這邊種稻子,和我母親不一樣,都是記工份,年底結賬。我母親的收入是從最早的八九百到退休的時候兩千多,這是一年的收入,我婆婆她們種稻子退休那會能拿三四千,她勞動時間長,前面拿多少我不知道,比我母親她們多。時間呢是我們家83年來油田的,我婆婆70年來的,退休后沒有收入,有幾年油田家屬鬧事,才給了機會買養老保險,開始拿退休金,現在婆婆75一個月不到2千,母親已經去世多年。
這就是油田老一輩,琢磨琢磨,怎么可能算是有錢人,至于我們這些70后,工資收入不高,壓力不大,在油田改制前,就跟吃大鍋飯一樣,混日子的比較多,工作除了鉆井,井下,作業,物探,測井,這幾類工種比較辛苦以外,大多數工作都不會太辛苦。八十年代,九十年代,油田福利很好,逢年過節分東西,基本不用花錢,冬天分蘋果,五十斤一筐的蘋果,分好幾筐,真是吃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