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區性質主要取決于區域風景資源的構成和特色、旅游開發的區位優勢、旅游區的主體、旅游區的區域地位、分工等。即旅游景區性質確定取源于兩方面:第一,構成旅游景區旅游資源的類型與特征;第二,旅游景區在區域旅游系統中的地域分工。也就是說,旅游景區性質的確定不但要考慮資源本身特色,要符合區域旅游產業發展的總體布局。
再琢磨“資源特色”
特色是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競爭力和生命力形成的源泉。因而,旅游景區主題策劃要深入挖掘旅游景區資源特色,尤其要針對外地客源市場的旅游景區及其旅游資源多做文章。對旅游資源的分析不能僅僅停留在表面所具有的特征上,還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對抽象人文要素的發掘與整理上,力求從整體上把握資源特色。
把握資源特色
對景區旅游資源狀況分析主要從旅游資源類型、旅游資源品位、旅游資源的數量與規模以及不同類型的旅游資源的分布與組合等方面進行。不僅要對景區內旅游資源類型進行深入調查和客觀評價,還要與周邊地區旅游資源進行橫向對比,挖掘出具有特色的資源進行重點開發
8. 公園景觀設計論文5篇
文化旅游定義是指通過旅游實現感知,了解、體察人類文化具體內容之目的的行為過程。泛指以鑒賞異國異地傳統文化、追尋文化名人遺蹤或參加當地舉辦的各種文化活動為目的的旅游。尋求文化享受已成為當前旅游者的一種風尚。
旅游美學作為研究旅游審美活動和審美價值的新興學科,它運用美學的基本原理,指導人們(旅游者,從事旅游業的人員)如何欣賞自然美、藝術美和社會美,揭示其審美特征,通過觀賞,進一步了解這個地區和國家的自然風光、文化藝術和民情風俗,加深對人類文明的體驗,得到更深的美感享受和審美教育。
中國傳統美學講究真、善、美一致的原則,筆者認為此是古典美學的精髓,在旅游美學中亟應繼承和發揚。真即符合客觀規律,真實是美的基礎,不真則不美!善是最高目的,功利性,它是美的前提,不善也不美。美則是在真、善的基礎上最佳的感性顯現。追求真、善、美統一應該說是旅游美學重要特征之一。
在開發旅游資源,建設旅游景觀方面,人們不滿足大自然的恩賜,依靠物質力量和聰明才智,挖空心思,大力移植人造景觀,收得較好的經濟實效本無可厚非。但各地微縮景觀,如雨后春筍,拔地而起。什么世界名勝城,民俗文化村以及淪為宣傳封建迷信鬼文化之類所謂景觀,隨處可見。除了暫時的經濟效益以外,更無審美教育可言。隨著人們審美層次的提高,不久必將被唾棄!此風不宜提倡!盡善也,未必盡美也!這些杜造的偽景觀,不真實,美也就無從談起。什么美的享受和審美教育豈非全落空了嗎?
美好的景物只能在真與善的基礎上,以其賞心悅目的形象,訴諸人們的感官,喚起令人愉悅的審美感情。當徐霞客登上蓮花峰,目睹黃山萬峰起伏、云霧奔騰的迷人景色時,他不禁“狂叫欲舞”起來……這就是黃山給霞客帶來的強烈美感。
旅游美感使人身臨其境,具有全方位投入、立體感的特征,只有旅游能給人從游、觀、聽、嗅、觸等多方面獲得美的信息量。不難設想人們置身于舞臺布景一樣的人造景觀中會產生什么激動人心的美感啊!
隨著世界的和平、穩定及經濟的發展與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逐漸成為現代人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是人類社會最重要的生活方式和社會經濟活動之一。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旅游經歷了起步、發展和日趨成熟幾個階段。
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旅游業的快速增長,使旅游經濟產業化進程加快,旅游對整個社會的促進作用和關聯作用日益突出,旅游業已成為全國經濟新的增長點之一。21世紀之初,中國旅游業的綜合實力已位居世界第五,據世界旅游組織預測,到2020年,中國將成為世界第一大旅游接待國和第四大旅游出境國。
旅游我們看到,“美麗的城郭,馥郁的山谷,凹凸起伏的原野,薔薇色的春天和金黃色的秋天。
旅游資源的開發和歷史文物古跡的保護,都應以真、善、美一致的原則,審慎對待。去其糟粕,取其精華,這里有一個,別問題,各地旅游部門的決策者也有一個提高自身美學素養刻不容緩的任務。
“中華大地,無山不美,無水不秀!”五千年悠久歷史,燦爛的文化藝術,蘊藏著無限深厚的美的景觀,正待我們眼睛朝下,深入發掘,綜合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