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從事中國古代文學、中國古代戲曲、中國古典文獻學、中國古代文化、中西文化比較等方面的研究>一詩是怎樣反映著中國古詩歌特點的,現為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北京師范大學文藝學研究中心副主任,兼任北京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研究中心、復旦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中心等國家教育部重點研究基地的學術委員會委員。
小孩子的記憶是強化記憶,在不斷重復的基礎上可以記住好多東西。至于古典文學作品,如果他有興趣,可以培養一下,教幾;但不要作為家長虛榮炫耀的法寶。而且也要有個度。否則,一方面對孩子來說壓力太大,可能會導致今后的厭學心理,一方面拔苗助長,也不符合自然規律
作者是郭英德。郭英德,著名作家,男,1954年10月生,福建人,文學博士。現為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北京師范大學文藝學研究中心副主任,兼任北京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研究中心、復旦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中心等國家教育部重點研究基地的學術委員會委員。1996年被評為北京市“培養跨世紀理論人才百人工程”人選者,2000年被評為國家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跨世紀優秀人才。長期從事中國古代文學、中國古代戲曲、中國古典文獻學、中國古代文化、中西文化比較等方面的研究
3、<<蒹葭>>一詩是怎樣反映著中國古詩歌特點的?全詩三章,每章只換幾個字,這不僅發揮了重章疊句、反復吟詠、一唱三嘆的藝術效果,而且產生了將詩意不斷推進的作用。從“白露為霜”到“白露末浠”再到“白露末已”,這是時間的推移,象征著抒情主人公凝望追尋時間之長;從“在水一方”,到“在水之湄”,再到“在水之涘”,從“宛在水中央”,到“宛在水中坻”,再到“宛在水中沚”,這是地點的轉換,象征著伊人的飄渺難尋;從“道阻且長”,到“道阻且躋”,再到“道阻且右”,則是反復渲染追尋過程的艱難,以凸現抒情主人公堅執不已的精神。重章疊句,層層推進,這是《詩經》中的民歌常用的表現方法。這是敝人在別的地方找的,不知合不合你意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