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頭話(包括潮汕話)的形成來源于宋元時期的閩南移民。一般細弱的、不結玉米的或是玉米“香蕉穗”(一棵玉米上好多穗棒子的),那樣的秸稈才會更甜,年代后期泛起的所謂“汕頭話”只是少數一些人的偽題目,借以顛覆千百年來的文化體系,從臺灣話與現閩南話的差異我們也可以看出閩南話在幾百年間的變化有多么小,這也能側面反映出汕頭話與閩南話同源的相近的可能性。
1、“玉米”用你的家鄉話怎么說?
玉米在我老家魯西北農村一帶叫做“棒子”,也有一部分人叫它“玉米棒子”的,其實相對于玉米的果穗,這叫法還是非常形象的。“嫩棒子”是一道美食我老家屬于平原地帶,作物基本上夏玉米和冬小麥輪作,夏秋季的玉米地,玉米秸稈兩米高,形成一片片漂亮的青紗帳。乳熟期的嫩玉米棒子,可是童年的一道美味零食呢,稍嫩一點的,一般會煮著吃,老一點的,那就烤著吃了,再老到了蠟熟期就沒法這么吃了。
“嫩棒子秸”也是一道零食嫩棒子的秸稈也是農村孩子最愛的一道零食,小時候我們喜歡叫它“甜棒兒”,一般細弱的、不結玉米的或是玉米“香蕉穗”(一棵玉米上好多穗棒子的),那樣的秸稈才會更甜。“棒花”也是不錯的棒花是用老玉米粒兒做的,那是冬天農村孩子的零食之一,棒子粒兒,放上沙土,直接拿鐵鍋炒,炒出來的“棒花”甜甜脆脆的,吃起來很香。
2、潮汕話里,潮州話、汕頭話和揭陽話有什么區別?
粵東地區各縣,市,區的語言,叫“潮州話”,以潮州市區中心(湘橋區,楓溪區)的語音為代表作為潮州話的標準音,這是自晉(公元331年)設義安郡隋(公元591年)改設“潮州”(郡)以來就逐步形成一直到現代60年代的標準地方話言。其他縣只是一些字詞的發言不同,60年代后期泛起的所謂“汕頭話”只是少數一些人的偽題目,借以顛覆千百年來的文化體系。
,但不被接受,80年代又制造出一個非行政區劃名稱的“潮汕話”,混淆視聽。潮人“好跟風”,加上汕頭地區治所設于汕頭市,逐步造就了這種現象,以上二種概念,始作俑者是由于地區駐所在汕頭市,1983年汕頭市又轄縣,汕頭市區人(城市人)推波助浪,就篡奪了“話語權”。但是“忘記過去意味著背叛”,祖宗姓什么已忘了。
3、你們那里的“紅薯”和“玉米”用你們的方言怎么說?
我們這里的“紅薯”方言叫地瓜,說起地瓜,是農村的老人都忘不了它。我是60后,沒趕上最艱苦挨餓的年頭,趕上了在70年前后農村吃地瓜,那個時候是人民公社大集體領導,地里生產出來的糧食,交了公糧去每家每戶分到剩下的糧食,連每年三分之一時間都不夠吃的,甚至家庭大孩子多的農戶日子過的就更難了,沒辦法大家為了生存,就用地瓜和地瓜曬出來的地瓜干來補,在每年的秋天和冬天基本都是上頓吃地瓜,下頓還是吃地瓜,到春天和夏天才會能吃到地瓜干磨成面,蒸出來的窩窩頭。
4、為什么廣東的汕頭話和福建的閩南話有點像,這其中是有什么淵源嗎?
個人觀點:汕頭話(包括潮汕話)的形成來源于宋元時期的閩南移民,一、閩南語系的組成當今各地方言,公認的閩南語系方言,除了閩南本土的漳州、廈門和泉州三種次方言外,還包括分布于臺灣全境的臺語,潮州、汕頭和揭陽三市的潮汕話,海陸豐部分區域的汕尾話,湛江南部的雷州話,海南島局部區域的海南話,以及零星分布于浙江南部、寧德北部、龍巖市區、漳平市、尤溪縣、大田縣的地方方言。
這些閩南語方言區分布的普遍特點是地處沿海(當然極少數如江西、三明的方言島應排除在外),這或許與閩南人所擅長的航海技藝、四處遷徙習性有直接的關系,最直接的推斷是,因某種客觀原因,閩南人通過海路移民并帶去了閩南話和閩南文化從而在當地形成了獨特的地方文化和閩南系地方方言。二、因移民而生的閩南系方言閩南語成熟于唐末五代的漳泉兩市,
當時的閩南已經發展出堪比江南的繁榮景象,而同期的潮州亦不遜于泉州,甚至在科舉文化上能互相媲美。如果單純的認為閩南與潮汕都是因為中原人和當地閩越人融合,導致在文化、語言上有相近的關系,那么我們也就很難解釋為什么莆田這個源自泉州的地方會自然演變出與閩南話截然不同的莆仙話了,合理的解釋或許是:中國的很多語言于宋滅后,在不同區域發生規模性的消亡,而造成這個后果的直接原因是元軍的南下屠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