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天下一区二区三区,少妇精品久久久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日韩高清,91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久最新毛片

首頁 > 寧夏 > 石嘴山市 > 夏吾才讓,文言文翻譯 求解

夏吾才讓,文言文翻譯 求解

來源:整理 時間:2023-08-02 09:04:09 編輯:好學習 手機版

本文目錄一覽

1,文言文翻譯 求解

元太祖十四年,大汗(指成吉思汗鐵木真)率軍西征,金戈鐵馬軍容浩大,兵鋒直指花刺子漠國。在行軍途中見到彗星在西北方向出沒。大汗問耶律楚材:“彗星在西北方向出沒,這是什么征兆?”耶律楚材說:“我聽說宋朝有一個叫丘處機的道士,他是一個年過百歲的人能夠與神明溝通,而且天文地理沒有他不懂的,據說他懂得長生不老之術,宋朝人都把他稱為神仙,你可以下詔讓他來見您。”大汗說:“神仙會來這里嗎?”耶律楚材說:“金國人貪心而且不講道義,宋朝怨恨他們,現在大汗西征,必定得到西域的地盤,然后滅掉夏國,金國的土地就可以得到了。我們的鐵騎所到的地方,沒有不投降的;我們所指的地方沒有攻不下的,天下沒有敢不服從的。現在宋朝人人都自感威脅,大漢下詔讓他來見,那個道士一定會來。我聽說那個道士年紀老邁,只是恐怕、、、、、”大汗說:“沒有關系,既然是神仙,自然和平常人不一樣,就算有萬力之遠的路程,就像咫尺那么近。”耶律楚材聽到后,沉默無法回答!(純手打,求采納、、、、、、、、——)
《范仲淹苦學》、 范仲淹二歲而孤,家貧無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為己任,發奮苦讀,或夜昏怠,輒以水沃面;食不給,啖粥而讀。既仕,每慷慨論天下事,奮不顧身。乃至被讒受貶,由參知政事謫守鄧州。仲淹刻苦自勵,食不重肉,妻子衣食僅自足而已。常自誦曰:“士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另一版本:范仲淹二歲而孤,母貧無依,再適長山朱氏。既長,知其世家,感泣辭母去,至南都,入學舍晝夜苦學,五年未曾解衣就寢。或夜昏怠,輒以水沃面,往往饘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經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誦曰:“士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也。” 沈括《指南針》方家用磁石磨成針(的形狀針頭鋒利),于是可以指向南方,然而常常略微偏東,不全在正南方,(放在)水上常震動搖擺.(在)手中或碗邊都有可能這樣,運轉的速度很快,但在堅硬光滑(的表面)容易滑落掉下,不過(在這幾種方法中)以懸掛為最好的.這個方法是取新產的絲綿中獨好的繭絲一縷,用芥菜的種子蘸蠟(抹在上面),系在針的中間(位置),在沒有風的地方懸掛,則針常常指向南方. 其中有的針則指向北方. 余家(的方法)指南,指北的都有

文言文翻譯 求解

2,朱熹朱子家訓翻譯

『原文』  大抵觀書先須熟讀,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繼以精思,使其義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爾。至于文義有疑,眾說紛錯,則亦虛心靜慮,勿遽取舍于其間。先使一說自為一說,而隨其意之所之,以驗其通塞,則其尤無義理者,不待觀于他說而先自屈矣。復以眾說互相詰難,而求其理之所安,以考其是非,則似是而非者,亦將奪于公論而無以立矣。大率徐行卻立,處靜觀動,如攻堅木,先其易者而后其節目;如解亂繩,有所不通則姑置而徐理之。此觀書之法也。   凡讀書,須整頓幾案,令潔凈端正,將書冊齊整頓放,正身體,對書冊,詳緩看字,子細分明讀之。須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是要多誦遍數,自然上口,久遠不忘。古人云,“讀書千遍,其義自見”。謂讀得熟,則不待解說,自曉其義也。余嘗謂,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則眼不看子細,心眼既不專一,卻只漫浪誦讀,決不能記,記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豈不到乎?   余嘗謂讀書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則眼不看仔細;心眼既不專一,卻口漫浪誦讀,決不能記,記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豈不到乎? 『譯文』  凡是讀書必須先要熟讀,讓里面的話都好像出自于我的嘴巴。進一步就仔細的思考,使它的意思好像都出自于我的心里所想的,然后可以有所心得。至于那些對于文章意思有疑惑的,大家的言論紛亂錯雜的,就也要靜下心來仔細思考,不要匆忙急促地在當中取舍。先把其中的一篇自己單獨列為一說,順著文章的思路去想,來驗證它思路的通暢和阻塞,那么那些特別沒有明顯含義和道理的,不等到和其他的學說相比較道理就已經自動屈服了。再用大家的言論互相詰問反駁,然后尋求它的道理的穩妥,來考證它的正確或錯誤,好像是對其實是錯的,也將被公眾承認的說法所否定而不能成立。一般情況下慢慢地停下來看,處理靜止狀態觀察動態的,像攻擊堅硬的木頭,先攻擊它的容易的地方而再攻擊它的關鍵之處;像解開纏亂在一起的繩子,地方有所不通就暫且放在那兒慢點去處理它。這就是看書的方法。   凡是讀書,必須先整理好讀書用的桌子,使桌子干凈平穩,把書冊整齊地放在桌子上,讓身體坐正,面對書冊,仔細從容地看清書上的文字,仔細清楚地朗讀文章。必須要讀的每個字都很響亮,不可以讀錯一個字,不可以少讀一個字,不可以多讀一個字,不可以讀顛倒一個字,不可以勉強硬記,只要多讀幾遍,就自然而然順口而出,即使時間久了也不會忘記。古人說:“書讀的遍數多了,它的意思自然會顯現出來。”就是說書讀得熟了,那么不依靠別人解釋說明,自然就會明白它的意思了。   我曾經說過:讀書有三到,叫做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在書本上,那么眼睛就不會仔細看,心和眼既然不專心一意,卻只是隨隨便便地讀,那一定不能記住,即使記住了也不能長久。三到之中,心到最要緊。心已經到了,眼口難道會不到嗎?

朱熹朱子家訓翻譯

3,請幫忙翻譯一段宋史歐陽修傳

歐陽修四歲就死了父親。他的母親姓鄭,親自教他讀書。歐陽修家里很窮,甚至到了只好用草棍當筆在地上畫來學習的地步。他小時候比一般人聰明,書讀過了就能背誦。歐陽修天性很剛強,能見義勇為。即使明知別人設下陷阱,他也一定要去做自己認為正確的事。他好幾次都被流放,但是他的志向還是和原來一樣。他剛剛被貶到夷陵的時候,沒有什么事可以打發時間的,就拿出以前的案件卷宗來反復批閱,發現其中冤枉、錯誤的案子不可勝數。因此他仰天嘆道:“連荒遠的小城,尚且如此,天下的混亂就可想而知了”。從那時起,他碰到任何事都不敢疏忽。他治理過好幾個郡,都沒有什么表面上好看的政績,也不追求聲譽,對百姓很寬松,不去驚擾他們,因此他所到的地方百姓日子都過得不錯。有人問:“你治理地方那么寬松,卻不耽誤事情,怎么做到的呢?”歐陽修說:“如果把寬松當成放縱,把簡單當成粗略,那政務就會被耽誤,百姓也會受到損害。而我所說的寬松,是不苛刻、急催,我所說的簡單,是不做繁瑣的事情而已”。歐陽修寫文章天才自然,繁簡適度。 他的話語簡單而明了,準確而通暢。善于聯系事物分析不同問題,闡明深刻的道理,駁斥其錯誤,有很強的說服力。他的超然獨到之處,文情奔放的風格,別人是無法趕上的,所以天下人一致效法尊崇他。他提攜后進,唯恐不及,得到他賞識、舉薦的人,大多成為天下的名士。曾鞏、王安石、蘇洵以及蘇洵的兒子蘇軾、蘇轍,原來都寂然無聲,不為人所知曉,歐陽修就廣泛宣傳他們的聲名,認為他們將來一定會名聞于世。 蘇軾評論歐陽修的文章說:“論述大道理像韓愈,議論事情的時候像陸贄,記事的風格像司馬遷,詩賦則像李白”。有見識的人認為這話是很明智的。
修(歐陽修)當初在滁州,號“醉翁”,晚年改為六一居士。天生剛毅,見義勇為,就算眼前是機關陷阱,也不惜觸發。多次被貶官流放,志向依然不改。剛被貶到夷陵的時候,沒有消遣的地方,就拿來以前的案件檔案反復察看,發現里邊冤假錯案不計其數,于是仰天長嘆說:“邊遠人稀的小城尚且是這樣,天下的(冤假錯案)就可想而知了”。從此,遇到案件就不敢大意了。有求學的人請求會見,歐陽修與他們交談,從來不談文章,直說政事,說文章只能用來修身養性,政事才是根本。凡是去作過官的地方,沒有杰出的政績,不追求聲譽,政策寬松不擾民,所以到過的地方人民都認為他平易近人。有人問他:“您治理地方政策寬松簡明但辦事從不拖拉不理,為什么呢?”他回答說:“把放縱當成寬松,把簡陋當成簡明,那么政事酒會得不到及時處理因而人民受苦,我所說的寬松,是為了不苛刻武斷;簡明,是為了不繁瑣罷了。”歐陽修幼年喪父,他的母親經常對他說:“你父親當官,經常熬夜審批文書,多次放下文書嘆息。我問他,他說:犯人犯了死罪,我想讓他活命但是辦不到啊。我說:能讓他不死嗎?他說:不能上他活下來,別的死者都跟我沒有怨仇。常常想讓他活下來但是仍然判他死,而一般做官的人都是想讓他判死刑啊。他平時教導學生,經常說這些活,我都記熟了。”歐陽修聽說以后一生都信奉這些話。

請幫忙翻譯一段宋史歐陽修傳

4,弟子規全文

弟子規 圣人訓 首孝弟 次謹信泛愛眾 而親仁 有余力 則學文入 則 孝父母呼 應勿緩 父母命 行勿懶父母教 須敬聽 父母責 須順承冬則溫 夏則凊 晨則省 昏則定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業無變事雖小 勿擅為 茍擅為 子道虧物雖小 勿私藏 茍私藏 親心傷親所好 力為具 親所惡 謹為去身有傷 貽親憂 德有傷 貽親羞親愛我 孝何難 親憎我 孝方賢親有過 諫使更 怡吾色 柔吾聲諫不入 悅復諫 號泣隨 撻無怨親有疾 藥先嘗 晝夜侍 不離床喪三年 常悲咽 居處變 酒肉絕喪盡禮 祭盡誠 事死者 如事生出 則 弟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財物輕 怨何生 言語忍 忿自泯或飲食 或坐走 長者先 幼者后長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稱尊長 勿呼名 對尊長 勿見能路遇長 疾趨揖 長無言 退恭立騎下馬 乘下車 過猶待 百步余長者立 幼勿坐 長者坐 命乃坐尊長前 聲要低 低不聞 卻非宜進必趨 退必遲 問起對 視勿移事諸父 如事父 事諸兄 如事兄謹朝起早 夜眠遲 老易至 惜此時晨必盥 兼漱口 便溺回 輒凈手冠必正 紐必結 襪與履 俱緊切置冠服 有定位 勿亂頓 致污穢衣貴潔 不貴華 上循分 下稱家對飲食 勿揀擇 食適可 勿過則年方少 勿飲酒 飲酒醉 最為丑步從容 立端正 揖深圓 拜恭敬勿踐閾 勿跛倚 勿箕踞 勿搖髀緩揭簾 勿有聲 寬轉彎 勿觸棱執虛器 如執盈 入虛室 如有人事勿忙 忙多錯 勿畏難 勿輕略斗鬧場 絕勿近 邪僻事 絕勿問將入門 問孰存 將上堂 聲必揚人問誰 對以名 吾與我 不分明用人物 須明求 倘不問 即為偷借人物 及時還 后有急 借不難信凡出言 信為先 詐與妄 奚可焉話說多 不如少 惟其是 勿佞巧奸巧語 穢污詞 市井氣 切戒之見未真 勿輕言 知未的 勿輕傳事非宜 勿輕諾 茍輕諾 進退錯凡道字 重且舒 勿急疾 勿模糊彼說長 此說短 不關己 莫閑管見人善 即思齊 縱去遠 以漸躋見人惡 即內省 有則改 無加警唯德學 唯才藝 不如人 當自礪若衣服 若飲食 不如人 勿生戚聞過怒 聞譽樂 損友來 益友卻聞譽恐 聞過欣 直諒士 漸相親無心非 名為錯 有心非 名為惡過能改 歸于無 倘掩飾 增一辜泛 愛 眾凡是人 皆須愛 天同覆 地同載行高者 名自高 人所重 非貌高才大者 望自大 人所服 非言大己有能 勿自私 人所能 勿輕訾勿諂富 勿驕貧 勿厭故 勿喜新人不閑 勿事攪 人不安 勿話擾人有短 切莫揭 人有私 切莫說道人善 即是善 人知之 愈思勉揚人惡 即是惡 疾之甚 禍且作善相勸 德皆建 過不規 道兩虧凡取與 貴分曉 與宜多 取宜少將加人 先問己 己不欲 即速已恩欲報 怨欲忘 報怨短 報恩長待婢仆 身貴端 雖貴端 慈而寬勢服人 心不然 理服人 方無言親 仁同是人 類不齊 流俗眾 仁者希果仁者 人多畏 言不諱 色不媚能親仁 無限好 德日進 過日少不親仁 無限害 小人進 百事壞余 力 學 文不力行 但學文 長浮華 成何人但力行 不學文 任己見 昧理真讀書法 有三到 心眼口 信皆要方讀此 勿慕彼 此未終 彼勿起寬為限 緊用功 工夫到 滯塞通心有疑 隨札記 就人問 求確義房室清 墻壁凈 幾案潔 筆硯正墨磨偏 心不端 字不敬 心先病列典籍 有定處 讀看畢 還原處雖有急 卷束齊 有缺壞 就補之非圣書 屏勿視 蔽聰明 壞心志勿自暴 勿自棄 圣與賢 可馴致

5,求翻譯一下這則論語

  本文出自《論語·微子》因篇幅過長,根據大意分11段進行注釋和翻譯:   【第一段】   微子去之(1),箕子為之奴(2),比干諫而死(3)。孔子曰∶“殷有三仁焉(4)!”   注釋:   (1)微子:“微”是國名,“子”是爵位,名啟,商紂王的同父異母庶生的哥哥。去之:離開朝廷。   (2)箕(ji1)子:“箕”是國名,“子”是爵位,(司馬彪注《莊子·大宗師》說)名胥馀,商紂王的叔父。為(wei2)之奴:變成了商紂王的奴隸。   (3)比干(gan1):商紂王的叔父。諫(jian4)而死:直言勸諫,激怒紂王,被殺。   (4)殷:殷商,朝代名。   譯文:   (紂王的兄長)微子離開了朝廷,(紂王的叔父)箕子變成了紂王的奴隸,(紂王的叔父)比干以死勸諫卻被殺害。孔子說:“殷商有三位仁德的人!”   【第二段】   柳下惠為士師(1),三黜(2)。人曰∶“子未可以去乎(3)?”曰∶“直道而事人(4),焉往而不三黜(5)?枉道而事人(6),何必去父母之邦(7)!”   注釋:   (1)柳下惠:魯國賢人,本名展獲,字禽,私謚“惠”,因為居住在柳下而被稱為柳下惠。為(wei2):擔任。士師:執法官。   (2)三黜(chu4):多次被貶退。   (3)子:您。未:不。可以:可以因此。去:離開。   (4)直道:正直的大道。事人:給人做事。   (5)焉往:到哪里。   (6)枉道:違背大道而曲意逢迎。   (7)父母之邦:生我養我的國土!   譯文:   魯國賢人柳下惠擔任執法官,三次被貶退。有人說:“您不能因此離開這里嗎?”柳下惠說:“按照正直的大道去給人做事,到哪里會不被貶退?違背大道而曲意逢迎去給人做事,何必要離開生我養我的國土!”   【第三段】   齊景公待孔子(1),曰∶“若季氏則吾不能(2),以季、孟之間待之(3)。”曰∶“吾老矣,不能用也(4)。”孔子行。   注釋:   (1)待:考慮如何對待。   (2)若:像。季氏:季孫氏,魯國權位最高的上卿。則,那么。無能:沒有辦法做到。   (3)以:按照。季、孟之間:指不能像季孫氏那樣掌握大權,也不能像孟孫氏那樣權位太低。   (4)不能用:沒有能力施行。   譯文:   (孔子到了齊國,齊景公得到教誨很高興,要給孔子封地,但被晏子阻止,於是),齊景公在說到如何對待孔子的時候,說:“要像(魯國國君)對待季氏那樣,我無法做到,就按低於季氏、高於孟氏的規格來對待他吧。”(當時,齊景公雖然喜歡孔子之說,但大權掌在臣下手中,認為圣人之道難成,所以找借口)說:“我老了,沒有能力去施行了。”孔子就走了。   【第四段】   齊人歸女樂(1),季桓子受之(2),三日不朝(3),孔子行(4)。   注釋:   (1)齊人:齊國人。歸(kui4):通“饋”,贈送。女樂(yue4):能歌善舞的女子。   (2)季桓(huan2)子:季孫氏家族的人,名斯,魯國大夫。之:指所贈送的禮品。   (3)朝(chao2):上朝。   (4)行:指離開魯國。   譯文:   齊國贈送了八十名能歌善舞的女子,季桓子接受了那些贈品,(魯定公)連續三天不上朝。孔子離開了魯國。   【第五段】   楚狂接輿(1),歌而過孔子(2),曰∶“鳳兮(3)!何德之衰(4)?往者不可諫(5),來者猶可追(6)。已而(7)!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8)!”孔子下(9),欲與之言(10),趨而辟之(11),不得與之言。   注釋:   (1)楚狂:楚國的傲世而志向高遠的人,名接輿。   (2)歌而過孔子:唱著歌走過孔子車旁。   (3)鳳:比喻孔子。   (4)何德之衰(cui1):為什么當今大道會衰敗,意思是鳳凰不能展翅飛翔,時機不到而大道不能實行。   (5)往者:過去的事情。不可諫:勸諫也無法改變。   (6)來者猶可追:后世還可以有實現的可能,意思是建議孔子保存大道給后世。   (7)已而:停止(列國的周游)吧。   (8)殆(dai4):危險,居心叵測。   (9)下:指下車。   (10)欲:想要。與之言:跟他交談。   (11)趨:小步快走。辟(bi4):同“避”,避開。   譯文:   名叫接輿的一位楚國狂人,唱著歌走過孔子車旁,口中唱道:“有德知時是鳳凰,為何盛德竟衰亡?往事諫之已無用,來日應當隱僻鄉。不如知足且歸去,今從政者非賢良!”孔子下車,想要跟他談話,但是,(接輿)小步快走而避開了孔子,沒有能夠跟他說上話。   【第六段】   長沮桀溺耦而耕(1)。孔子過之(2),使子路問津焉(3)。長沮曰∶“夫執輿者為誰(4)?”子路曰∶“為孔.丘(5)。”曰∶“是魯孔.丘與(6)?”曰∶“是也。”曰∶“是知津矣!”問於桀溺,桀溺曰∶“子為誰(7)?”曰∶“為仲由。”曰∶“是魯孔.丘之徒與(8)?”對曰∶“然(9)。”曰∶“滔滔者(10),天下皆是也,而誰以易之(11)?且而與其從辟人之士也(12),豈若從辟世之士哉(13)?”耰而不輟(14)。子路行以告(15),夫子憮然曰(16)∶“鳥獸不可與同群(17)!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18)?天下有道(19),丘不與易也(20)。”   注釋:   (1)長沮(chang2 ju1)、桀溺(jie2 ni4):是兩位隱士。耦(ou3):兩人在一起耕地。   (2)過之:從他們旁邊經過。   (3)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孔子弟子。津:渡口。焉:到那里。   (4)夫(fu2):那。執輿(yu2)者:抓著韁繩趕車的人。為(wei2 “為誰”、“為孔丘”、“為仲由”,同):是。   (5)丘:孔子名諱。   (6)是:這個人,下面“是知津”的“是”。   (7)子:你,指子路。   (8)徒:弟子。與(yu2):同“歟”,語氣詞。   (9)然:是的。   (10)滔滔:流水激蕩而且渾濁的樣子。   (11)而(er3 而誰以易之、且而與其從辟人之士):你,指子路。誰以易之:跟誰去改變它,“以”的意思是“與”、“跟”。   (12)與其……豈若……:如果這樣不如那樣。從:跟隨。辟(bi4同“避”)人之士:躲避小人的人,指孔子。   (13)辟世之士:躲避亂世的人,指長沮喪、桀溺。   (14)耰(you1)而(er2)不輟(chuo4):播種(zhong3)而不停。   (15)行以告:走回去把(這個情況)告訴(給孔子)。夫子:指孔子。   (16)憮(wu3)然:傷感、感嘆的樣子。   (17)鳥獸不可與同群:就是“不可與鳥獸同群”,不跟鳥獸同群是指不隱居山林,不跟像鳥獸一樣的人同群是指不同流合污。   (18)非斯人之徒與(yu4):不跟這些人類在一起。而:卻。誰與(yu4):跟誰在一起。   (19)有道:政治符合大道。   (20)不與(yu4)易:不去改變。   譯文:   長沮、桀溺兩位隱士一起耕地。孔子從他們附近經過,讓弟子子路去詢問渡口在哪里。長沮說:“那個抓著韁繩的人是誰?”子路說:“是孔丘。”長沮說:“這就是魯國的那個孔丘嗎?”子路說:“是的。”長沮說:“這個人知道渡口在哪里。”子路向桀溺詢問,桀溺說:“你是誰?”子路說:“我是仲由。”桀溺說:“你就是魯國孔丘的弟子嗎?”子路回答說:“是的。”桀溺說:“流水激蕩而渾濁,天下都是如此,你跟誰能去改變它?而且你與其跟隨著(孔子那樣)躲避小人的人,哪里比得打夯跟隨(我們這樣的)躲避亂世的人呢?”(他)仍然播種(zhong3)而不停。子路走回去把(這個情況)告訴了(孔子),孔子感嘆道:“(人)不應該跟鳥獸同群生活的,(因此,不能與鳥獸以及像鳥獸一樣的人同群)!我不跟這些人類在一起卻去跟誰在一起呢?天下如果如何大道,我孔丘就不會去改變它了。”   【第七段】   子路從而后(1),遇丈人(2),以杖荷蓧(3)。子路問曰∶“子見夫子乎(4)?”丈人曰∶“四體不勤(5),五谷不分(6),孰為夫子(7)!”植其杖而蕓(8)。子路拱而立(9)。止子路宿(10),殺雞為黍而食之(11),見其二子焉(12)。明日(13),子路行以告(14)。子曰∶“隱者也。”使子路反見之(15)。至,則行矣(16)。子路曰∶“不仕無義(17)。長幼之節(18),不可廢也;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19)?欲潔其身(20),而亂大倫(21)。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22)。道之不行(23),已知之矣。”   注釋:   (1)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孔子弟子。從:跟隨(孔子)。而:卻。后:落在了后面。   (2)丈人:老年男子。   (3)以:用。杖:木棒。荷(he4):挑(tiao1)著,擔(dan1)著。蓧(diao4):竹編的筐。   (4)子:您。夫子:師父,指孔子。   (5)四體:四肢。勤:勞作。   (6)分:將莊稼分開種植。   (7)孰(shu2):誰。為(wei2):是。   (8)植:插在地上。其:他的。蕓(yun2):除草。   (9)拱(gong3):有禮貌地拱著手施禮。   (10)止:使人留下來。   (11)為(wei2):做。黍(shu3):粘米飯。食(si4)之:讓子路吃。   (12)見(xian4)其二子:讓他的兩個兒子拜見。   (13)明日:第二天。   (14)行:趕上(孔子)。以告:把(這件事)告訴了(孔子)。   (15)使:讓。反:同“返”,回去。   (16)則:卻。行:指不在家。   (17)仕:從政做官。無義:不符合道義。   (18)節:禮節。   (19)如之何其廢之:就是“其如何廢之”,一個人怎么能廢棄它。   (20)欲:想要。潔其身:使自己保持高潔。   (21)而:卻。亂大倫:廢棄最重要的倫理。   (22)行其義:盡他的道義。   (23)道之不行:大道不能得到通行。   譯文:   孔子弟子子路跟隨著孔子卻落在了后面,遇到一個老人,老人用一根長木棒挑著竹筐。子路(向老人)問道:“先生看到我的師父了嗎?”老人說:“四肢不勞動,就無法把五谷分別種植啊。誰是你的師父?”(老人)把他的木棒插在地上就鋤起草來。子路(禮貌地)拱著手站在一邊。(老人)留下子路住了下來,殺了雞并做了粘米飯而招待他,使他的兩個兒子來拜見了子路。第二天,子路趕上了孔子并把這件事告訴了孔子。孔子說:“這是一個隱居的人。”讓子路回去拜見老人,(子路)到了(那里),(老人)卻不在家。子路說:“不出來從政是不合道義的。年長的和年幼的之間的禮節,不能廢棄;君國與臣子之間的道義,一個人怎么能廢棄它呢?想要使自己保持高潔,卻廢棄了最重要的倫理。君子從政,只是盡他的道義啊。大道不能通行於天下,已經早就知道了。”(“四體不勤,五谷不分”的解釋,不采用朱子的說法,采用包咸、宋翔鳳的說法。)   【第八段】   逸民(1)∶伯夷、叔齊(2)、虞仲(3)、夷逸(4)、朱張(5)、柳下惠(6)、少連(7)。子曰∶“不降其志(8),不辱其身(9),伯夷叔齊與(10)?”謂柳下惠(11)、少連∶“降志辱身矣;言中倫(12),行中慮(13),其斯而已矣(14)!”謂虞仲、夷逸∶“隱居放言(15),身中清(16),廢中權(17)。”“我則異於是(18),無可無不可(19)。”   注釋:   (1)逸民∶避開亂世的名人。   (2)伯夷、叔齊:商朝末年孤竹國國君的兩個兒子,父親去世后,兩人互讓王位,都逃奔到周文王那里,但反對周朝起兵討伐商朝,周朝建立后,他們不吃周朝的糧食,雙雙餓死在首陽山。   (3)虞仲:說法很多,都無法確定,存疑。   (4)夷逸:寧可耕種田地也不做官的一個隱士。   (5)朱張:言行也許當時已經不可考。   (6)柳下惠:魯國賢人,本名展獲,字禽,私謚“惠”,因為居住在柳下而被稱為柳下惠。   (7)少連:生在夷狄卻能堅持不懈地守禮行事的一個人。   (8)不降其志:不降低自己的志向追求。   (9)不辱其身:不使自己受辱。   (10)與(yu2):同“歟”,語氣詞。   (11)謂:評價。   (12)言中倫:說話符合身份地位。   (13)行中慮:行為符合內心所想。   (14)其:大概。斯:這樣。而已矣!”   (15)放言:放棄對世俗事務的談論。   (16)身中(zhong4)清:立身行事符合清高的品格。   (17)廢中(zhong4)權:廢棄自我的政治追求符合變通的道理。   (18)則:卻。異於是:跟這些人不同。   (19)無可無不可:沒有什么必須去做,也沒有什么絕對不能做。   譯文:   避開亂世的名人有以下一些人:伯夷、叔齊、虞仲、夷逸、朱張、柳下惠、少連。孔子說:“不降低自己的志向追求,不使自己受辱,孤竹國君的兩個兒子伯夷和叔齊(應該屬於這種情況)吧?”評價魯國賢人柳下惠和少連說:“(他們)降低了自己的志向追求,有辱於自己了;但是,他們說話符合身份地位,行為符合內心所想,大概就是這樣罷了。”評價虞仲、夷逸說:“他們隱居而不談世俗事務,立身行事符合清高的品格,放棄自我的政治追求符合變通的道理。”(孔子又說:) “我卻跟這些人都不一樣,沒有什么必須去做,也沒有什么絕對不能做。”   【第九段】   大師摯適齊(1),亞飯干適楚(2),三飯繚適蔡(3),四飯缺適秦(4),鼓方叔入於河(5),播鼗武入於漢(6),少師陽、擊磬海入於海(7)。   注釋:   (1)大(tai4)師摯(zhi4):名叫摯的太師,太師是樂官之長。適:到某處去。   (2)亞飯干(gan1):天子和魯國國君一日四餐,每餐都有樂人奏樂;“亞飯”是給君王的第二餐奏樂的名叫干的人。   (3)三飯繚(liao2):給第三餐奏樂的名叫繚的人。   (4)四飯缺:給第四餐奏樂的名叫缺的人。   (5)鼓方叔:負責擊鼓的名叫方叔的人。入於河:進入了黃河流域。   (6)播鼗(tao2)武:搖動小鼓的名叫武的人。入於漢:進入漢水流域。   (7)少師陽:名叫陽的少師。擊磬(音“慶”):負責敲擊磬的名叫襄的人。入於海:到海邊居住。   譯文:   (魯哀公的時候,因為禮樂崩壞,樂人都離開了所在的魯國),名叫摯的太師到齊國去了,(天子和魯國國君一日四餐,每餐都有樂人奏樂),給君王的第二餐奏樂的名叫干的人到楚國去了,給第三餐奏樂的名叫繚的人到蔡國去了,給第四餐奏樂的名叫缺的人到秦國去了,負責擊鼓的名叫方叔的人進入了黃河流域,搖動小鼓的名叫武的人進入了漢水流域,名叫陽的少師和負責敲擊磬的名叫襄的兩人到海邊居住去了。   【第十段】   周公謂魯公曰(1)∶“君子不施其親(2),不使大臣怨乎不以(3)。故舊無大故(4),則不棄也(5)。無求備於一人(6)。”   注釋:   (1)周公:西周的三公之一,為西周制禮作樂,后代被封在魯國,并被特許可以用天子的禮樂制度。謂:對某人說。魯公:名伯禽,周公的兒子,魯國國君。   (2)施:改換。一說讀做shi1,通“弛”,疏遠排斥。其親:自己的親人。   (3)怨乎不以:不因為不被重用而怨恨。   (4)故舊:經驗豐富的老臣。大故:太大的過錯。   (5)則:就。   (6)無:不要。求備:求全責備。於:對。   譯文:   西周三公之一的周公對(他的兒子)魯國國君伯禽說:“君子不(因為他人的緣故而改換)自己親近的人,不讓大臣怨恨不被重用。經驗豐富的老臣沒有很大的過錯,就不要放棄。不要對一個人求全責備。”   【第十一段】   周有八士(1)∶伯達、伯適(2)、仲突、仲忽、叔夜(3)、叔夏、季隨、季騧(4)。   注釋:   (1)八士:八位賢德的人才,據說是四對孿生兄弟,都姓南宮氏,但事跡已不可考。   (2)伯適(kuo4):“伯”是排行,以下“仲”、“叔”、“季”都是如此。   (3)夜(ya4):古人名。   (4)騧(wo1):人名。   譯文:   周朝擁有八位賢德的人才:伯達、伯適、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隨、季騧。
求神吧還是

6,誰知道滕文公問為國的譯文啊

一)滕文公為世子,將之楚,過宋而見孟子。孟子道性善,言必稱堯舜。 滕文公做太子時,(有一次)到楚國去,路過宋國時會見了孟子。孟子給他講人性天生善良的道理,句句都要提到堯、舜。世子自楚反,復見孟子。孟子曰:“世子疑吾言乎?夫道一而已矣。成謂齊景公曰①: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顏淵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公明儀曰②:文王,我師也;周公豈欺我哉?今滕,絕長補短,將五十里也,猶可以為善國。《書》曰:若藥不瞑眩,厥疾不瘳。” 太子從楚國返回,又來見孟子。孟子說:“太子懷疑我的話嗎?道理就這么一個罷了。成對齊景公說:他,是個大丈夫;我,也是個大丈夫,我怕他什么呢?顏淵說:舜是什么樣的人?我是什么樣的人?(但是)有作為的人也能像他這樣。公明儀說:文王,是我的老師;(說這話的)周公難道會欺騙我嗎?現在滕國的土地,截長補短,將近五十里見方,仍然可以治理成一個好國家。《尚書》上說:如果藥力不能使病人頭暈目眩,那病是治不好的。”二)滕定公薨①,世子謂然友曰②:“昔者孟子嘗與我言于宋,于心終不忘。今也不幸至于大故,吾欲使子問于孟子,然后行事。” 滕定公去世,太子對然友說:“以前孟子曾經同我在宋國交談過,我心里始終沒有忘記。現在不幸遇到了這大變故,我想讓你去請教一下孟子,然后再治辦喪事。”然友之鄒問于孟子。 然友到鄒國去請教孟子。孟子曰:“不亦善乎!親喪,固所自盡也。曾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可謂孝矣。諸侯之禮,吾未之學也;雖然,吾嘗聞之矣。三年之喪,齊疏之服,飦粥之食,自天子達于庶人,三代共之。” 孟子說:“這不是很好嗎!父母的喪事,本來就是應該盡到自己的心意去辦的事。曾子說過:父母在世,以禮侍奉;死了,以禮安葬,以禮祭祀,可以說是孝子。諸侯的喪禮,我沒有學過;雖然這樣,我曾聽說過。三年的服喪期,穿縫邊的粗麻布喪服,喝粥,從天子到百姓,夏、商、周三代都是這樣。”然友反命,定為三年之喪。父兄百官皆不欲,曰:“吾宗國魯先君莫之行③,吾先君亦莫之行也,至于子之身而反之,不可。且志曰:喪祭從先祖。曰:吾有所受之也。” 然友回國作了匯報,太子決定實行三年的喪禮。宗室百官都不愿意,說:“我們的宗國魯國的前代君主,沒有誰實行過這種喪禮,我們的前代君主也沒有誰實行過,到了你身上卻要違反傳統,那不行。況且有記載說:喪禮、祭禮要遵從先祖的規矩。又說:我們(的做法)都是有所繼承的。”謂然友曰:“吾他日未嘗學問,好馳馬試劍。今也父兄百官不我足也,恐其不能盡于大事,子為我問孟子。” 太子對然友說:“過去我不曾講求學問,喜歡騎馬馳騁,比試劍法。現在宗室百官都不滿意我,擔心我不能竭盡孝道辦好喪事,請您替我再向孟子請教。”然友復之鄒問孟子。 然友再次到鄒國請教孟子。孟子曰:“然,不可以他求者也。孔子曰:君薨,聽于冢宰④,歠粥⑤,面深墨,即位而哭,百官有司莫敢不哀,先之也。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君子之德,風也;小人之德,草也。草尚之風,必偃。是在世子。” 孟子說:“是的,這是不能求助于別人的。孔子說:國君死了,(太子)把政事托付給冢宰處理,喝粥,面色暗黑,走到孝子的位置上就哀哭,(這樣,)大小官員沒有敢不哀傷的,(因為太子)給他們帶了頭。在上位的人愛好什么,下面的人必定對此更加愛好。君子的道德,好比是風;老百姓的道德,好比是草。風吹到草上,草必定倒伏。這件事就在于太子了。”然友反命。 然友返國后作了匯報。世子曰:“然,是誠在我。” 太子說:“對,這的確在于我自己。”五月居廬,未有命戒。百官族人可,謂曰知。及之葬,四方來觀之。顏色之戚,哭泣之哀,吊者大悅。 (于是)太子五個月都住在喪廬里,沒有發布過政令誡示。百官和同族的人都贊同,認為太子知禮。到了安葬那天,各地的人都來觀看葬禮。太子面容悲戚,哭聲哀傷,使吊喪的人非常滿意。(三)滕文公問為國。 滕文公問怎樣治理國家。孟子曰:“民事不可緩也。《詩》云:晝爾于茅,宵爾索绹;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①民之為道也,有恒產者有恒心,無恒產者無恒心。茍無恒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及陷于罪,然后從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是故賢君必恭儉禮下,取于民有制。陽虎曰②:為富不仁矣,為仁不富矣。 孟子說:“治理百姓的事是不能松勁的。《詩經》上說:白天去割茅草,晚上把繩搓好;趕緊上房修屋,就要播種百谷。老百姓中形成這樣一條準則,有固定產業的人會有穩定不變的思想,沒有固定產業的就不會有穩定不變的思想。如果沒有穩定不變的思想,那么違禮犯法、為非作歹的事,沒有不去干的了。等到他們陷入犯罪的泥坑,然后便用刑罰處置他們,這就像是布下羅網陷害百姓。哪有仁人做了君主卻干陷害百姓的事的呢?所以賢明的君主必定要恭敬、節儉,以禮對待臣下,向百姓征收賦稅有一定的制度。陽虎曾說:要發財就顧不上仁愛,要仁愛就不能發財。“夏后氏五十而貢,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畝而徹,其實皆什一也。徹者,徹也③;助者,藉也④。龍子曰⑤:治地莫善于助,莫不善于貢。貢者,挍數歲之中以為常。樂歲,粒米狼戾,多取之而不為虐,則寡取之;兇年,糞其田而不足⑥,則必取盈焉。為民父母,使民盻盻然,將終歲勤動,不得以養其父母,又稱貸而益之,使老稚轉乎溝壑,惡在其為民父母也?夫世祿,滕固行之矣。《詩》云:雨我公田,遂及我私。⑦惟助為有公田。由此觀之,雖周亦助也。 “夏朝每五十畝地,賦稅采用貢法;商朝每七十畝地,賦稅采用助法;周朝每一百畝地,賦稅采用徹法。其實稅率都是十分抽一。徹是通的意思,助是借的意思。龍子說:管理土地的稅法,沒有比助法更好的,沒有比貢法更差的。貢法是比較若干年的收成,取平均數作為常數,按常數收稅。豐年,糧食多得狼藉滿地,多征些糧不算暴虐,(相對說來)貢法卻征收得少;荒年,即使把落在田里的糧粒掃起來湊數,也不夠交稅的,而貢法卻非要足數征收。(國君)作為百姓的父母,卻使百姓一年到頭勞累不堪,結果還不能養活父母,還得靠借貸來補足賦稅,使得老人孩子四處流亡,死在溝壑,(這樣的國君)哪能算是百姓的父母呢?做官的世代享受俸祿,滕國本來就實行了,(何不再實行助法,使百姓也得到好處呢?)《詩經》上說:雨下到我們的公田里,于是也下到我們的私田里。只有助法才有公田。由此看來,就是周朝也實行助法的。“設為庠、序、學、校以教之。庠者,養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學則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倫也。人倫明于上,小民親于下。有王者起,必來取法,是為王者師也。《詩》云:周雖舊邦,其命惟新。⑧文王之謂也。子力行之,亦以新子之國。” “要設立庠、序、學、校來教導百姓。庠是教養的意思;校是教導的意思;序是習射的意思。(地方學校,)夏代稱校,商代稱序,周代稱庠;學(是中央的學校),三代共用這個名稱。(這些學校)都是用來教人懂得倫理關系的。在上位的人明白了倫理關系,百姓在下自然就會相親相愛。(您要這么做了,)如果有圣王出現,必然會來效法的,這樣就成了圣王的老師了。《詩經》上說:歧周雖是古老的諸侯國,卻新接受了天命。這是講的文王。您努力實行吧,也以此來更新您的國家。”使畢戰問井地⑨。 (滕文公)派畢戰來問井田的問題。孟子曰:“子之君將行仁政,選擇而使子,子必勉之!夫仁政,必自經界始。經界不正,井地不鈞,谷祿不平,是故暴君污吏必慢其經界。經界既正,分田制祿可坐而定也。 孟子說:“您的國君打算施行仁政,選派你(到我這里來),你一定要努力啊!行仁政,一定要從劃分、確定田界開始。田界不正,井田(的面積)就不均,作為俸祿的田租收入就不公平,因此暴君污吏必定要搞亂田地的界限。田界劃分正確了,那么分配井田,制定俸祿標準,就可輕而易舉地辦妥了。“夫滕,壤地褊小,將為君子焉,將為野人焉。無君子,莫治野人;無野人,莫養君子。請野九一而助,國中什一使自賦。卿以下必有圭田,圭田五十畝,余夫二十五畝。死徙無出鄉,鄉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則百姓親睦。方里而井,井九百畝,其中為公田。八家皆私百畝,同養公田;公事畢,然后敢治私事,所以別野人也。此其大略也;若夫潤澤之,則在君與子矣。” “滕國雖然地萬狹小,但也要有人做君子,也要有人做農夫。沒有(做官的)君子,就沒有人來治理農夫;沒有農夫,就沒有人來供養君子。請考慮在農村實行九分抽一的助法,在都市自行交納十分抽一的賦稅。卿以下(的官吏)一定要有可供祭祀費用的五十畝田,對家中未成年的男子,另給二十五畝。(百姓)喪葬遷居都不離鄉。鄉里土地在同一井田的各家,出入相互結伴,守衛防盜相互幫助,有病相互照顧,那么百姓之間就親近和睦。一里見方的土地定為一方井田,每一井田九百畝地,中間一塊是公田。八家都有一百畝私田,(首先)共同耕作公田;公田農事完畢,才敢忙私田上的農活,這就是使君子和農夫有所區別的辦法。這是井田制的大概情況;至于如何改進完善,那就在于你的國君和你(的努力)了。”(四)有為神農之言者許行①,自楚之滕,踵門而告文公曰:“遠方之人聞君行仁政,愿受一廛而為氓。” 有一個奉行神農氏學說的人叫許行的,從楚國來到滕國,登門謁見滕文公,說:“我這個遠方來的人,聽說您施行仁政,愿能得到一處住所,做您的百姓。”文公與之處。其徒數十人,皆衣褐,捆屨織席以為食。 文公給了他一處住所。他的門徒有幾十個人,都穿粗麻布衣,靠編草鞋織席子為生。陳良之徒陳相與其弟辛②,負耒耜而自宋之滕③,曰:“聞君行圣人之政,是亦圣人也,愿為圣人氓。” 陳良的弟子陳相和他的弟弟陳辛,背著農具從宋國來到滕國,(對滕文公)說:“聽說您施行圣人的政治,這樣,您也就是圣人了,我愿做圣人的百姓。”陳相見許行而大悅,盡棄其學而學焉。 陳相見到許行后大為高興,就完全拋棄了自己原來所學的東西,改向許行學習。陳相見孟子,道許行之言曰:“滕君則誠賢君也;雖然,未聞道也。賢者與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④。今也,滕有倉廩府庫,則是厲民而以自養也,惡得賢?” 陳相見到了孟子,轉述許行的話說:“滕文公倒確實是賢明的君主;雖然如此,他還不懂得(賢君治國的)道理。賢君與人民一起耕作養活自己,一面燒火做飯,一面治理天下。現在,滕國有堆滿糧食錢財的倉庫,這是侵害百姓來供養自己,哪能稱得上賢明呢?”孟子曰:“許子必種粟而后食乎?” 孟子問:“許子一定是自己種了糧食才吃飯的嗎?”曰:“然。” 陳相說:“是的。”“許子必織布而后衣乎?” 孟子問:“許子一定是自己織了布才穿衣的嗎?”曰:“否,許子衣褐。” 答道:“不是,許子穿粗麻編織的衣服。”“許子冠乎?” 孟子問:“許子戴帽子嗎?”曰:“冠。” 答道:“戴的。”曰:“奚冠?” 孟子問:“戴什么樣的帽子?”曰:“冠素。” 答道:“戴生絲織的帽子。”曰:“自織之與?” 孟子問:“自己織的嗎?”曰:“否,以粟易之。” 答道:“不,用糧食換來的。”曰:“許子奚為不自織?” 孟子問:“許子為什么不自己織呢?”曰:“害于耕。” 答道:“會妨礙農活。”曰“許子以釜甑爨⑤,以鐵耕乎?” 孟子又問:“許子用鍋、甑燒飯,用鐵農具耕田嗎?”曰:“然。” 答道:“是的。”“自為之與?” 孟子問:“自己造的嗎?”曰:“否,以粟易之。” 答道:“不是,用糧食換來的。”“以粟易械器者,不為厲陶冶;陶冶亦以其械器易粟者,豈為厲農夫哉?且許子何不為陶冶,舍,皆取諸其宮中而用之?何為紛紛然與百工交易?何許子之不憚煩?” 孟子說:“農夫拿糧食交換(生活、生產所需的)器具,不算是侵害陶工冶匠;陶工冶匠也拿他們的器具交換糧食,難道就是侵害了農夫利益了嗎?再說,許子為什么不自己制陶冶鐵,停止交換,樣樣東西都從自家屋里取來用?為什么要忙忙碌碌同各種工匠交換呢?為什么許子這樣不怕麻煩呢?”曰:“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為也。” 陳相答道:“各種工匠的活計本來就不可能邊耕作邊干的。”“然則治天下獨可耕且為與?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為備,如必自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故曰:或勞心,或勞力。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義也。 孟子說:“既然是這樣的道理,那么治理天下的事偏能邊耕作邊干的嗎?有官吏們的事,有小民們的事。再說一個人身上(所需的用品)要靠各種工匠來替他制備,如果一定要自己制作而后使用,這是導致天下的人疲于奔走。所以說:有些人動用心思,有些人動用體力。動用心思的人治理別人,動用體力的人被人治理;被人治理的人養活別人,治理人的人靠別人養活。這是天下通行的道理。“當堯之時,天下猶未平,洪水橫流,泛濫于天下,草木暢茂,禽獸繁殖,五谷不登,禽獸逼人,獸蹄鳥跡之道,交于中國。堯獨憂之,舉舜而敷治焉。舜使益掌火⑥,益烈山澤而焚之,禽獸逃匿。禹疏九河,瀹濟、漯而注諸海;決汝、漢,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國可得而食也。當是時也,禹八年于外,三過其門而不入,雖欲耕,得乎? “在堯的時代,天下還不太平,洪水橫流,到處泛濫,草木遍地叢生,禽獸大量繁殖,莊稼沒有收成,禽獸威逼人類,印滿獸蹄鳥跡的道路遍布中原各地。堯為此獨自憂慮,提拔舜來全面治理。舜派益掌管用火,益在山岡沼澤燃起大火,燒掉草木,禽獸逃竄躲藏。大禹疏通九條河道,治理濟水、漯水,將它們導流入海;開通汝水、漢水,疏浚淮水、泗水,將它們導入長江。這樣,中原百姓才能(耕種收獲)吃上飯。在那時候,大禹八年在外,三次經過自己家的門口都沒有進去,即使想親自耕種,能辦到嗎?“后稷教民稼穡⑦,樹藝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人之有道也: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于禽獸。圣人有憂之,使契為司徒⑧,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敘,朋友有信。放勛曰⑨:勞之來之,匡之直之,輔之翼之,使自得之,又從而振德之。圣人之憂民如此,而暇耕乎? “后稷教人民各種農事,種植五谷;五谷成熟了,人民才能養育。人類生活的通則是:吃飽、穿暖、安居而沒有教育,便同禽獸差不多。圣人又憂慮這件事,任命契擔任司徒,把倫理道理教給人民——父子講親愛,君臣講禮義,夫婦講內外之別,長幼講尊卑次序,朋友講真誠守信。放勛說:慰勞他們,糾正他們,幫助他們,使他們自得其所,隨后賑濟他們給他們恩惠。圣人為人民操心到這般程度,還有空閑耕作嗎?“堯以不得舜為己憂,舜以不得禹、皋陶為己憂⑩。夫以百畝之不易為己憂者,農夫也。分人以財謂之惠,教人以善謂之忠,為天下得人者謂之仁。是故以天下與人易,為天下得人難。孔子曰:大哉,堯之為君!惟天為大,惟堯則之。蕩蕩乎,民無能名焉!君哉,舜也!巍巍乎,有天下而不與焉!堯、舜之治天下,豈無所用其心哉?亦不用于耕耳。 “堯把得不到舜當作自己的憂慮,舜把得不到禹、皋陶當作自己的憂慮。把耕種不好百畝田地當作自己憂慮的,是農夫。把財物分給人叫惠,教人行善叫忠,為天下物色賢才叫仁。因此,把天下讓給別人是容易的,為天下物色到賢才是困難的。孔子說:堯作為君主真是偉大啊!只有天是偉大的,只有堯能效法天。(堯的功德)浩蕩無邊啊,人民簡直無法用言語來形容!真是個好君主啊,帝舜!多么崇高啊!擁有天下卻不一一參與政事!堯舜治理天下,難道是無所用心的嗎?只是不用在耕作上罷了。“吾聞用夏變夷者(11),未聞變于夷者也。陳良,楚產也,悅周公、仲尼之道,北學于中國,北方之學者,未能或之先也,彼所謂豪杰之士也。子之兄弟事之數十年,師死而遂倍之。昔者,孔子沒,三年之外,門人治任將歸,入揖于子貢,相向而哭,皆失聲,然后歸。子貢反,筑室于場,獨居三年,然后歸。他日,子夏、子張、子游以有若似圣人,欲以所事孔子事之,強曾子。曾子曰:不可。江、漢以濯之,秋陽以暴之(12),皓皓乎不可尚已!今也,南蠻鴃舌之人,非先王之道,子倍子之師而學之,亦異于曾子矣!吾聞出于幽谷,遷于喬木者,未聞下喬木而入于幽谷者。《魯頌》曰:戎狄是膺,荊舒是懲。(13)周公方且膺之,子是之學,亦為不善變矣。” “我只聽說過用中原的文明去改變蠻夷的,沒聽說過被蠻夷改變的。陳良出生于楚國,愛好周公、孔子的學說,到北邊的中原地區來學習,北方的學者沒有人超過他的,他真稱得上是杰出人物了。你們兄弟拜他為師幾十年,老師一死就背叛了他。從前,孔子逝世,(弟子們服喪)三年后,收拾行李將要各自回去,走進子貢住處行禮告別,相對痛哭,泣不成聲,這才回去。子貢又回到墓地,在祭場上搭了間房子,獨居三年,然后才回家。后來的某一天,子夏、子張、子游認為有若像孔子,要用侍奉孔子的禮節侍奉有若,硬要曾子同意。曾子說:不行!(老師的人品)如同經江漢之水洗滌過,盛夏的太陽曝曬過一般,潔白明亮得無人可以比得上的了!現在,那個話語難聽得像伯勞鳥叫似的南方蠻子,攻擊先王之道,你卻背叛自己的老師去向他學習,這跟曾子相差太遠了。我聽說(鳥雀)從幽暗的山谷飛出來遷到高樹上的,沒聽說從高樹遷下來飛進幽暗山谷的。《詩經?魯頌》上說:征討戎狄,懲罰荊舒。周公尚且要征討楚國人,你卻還向楚國人學習,也真是不善改變的了。”“從許子之道,則市賈不貳,國中無偽;雖使五尺之童適市,莫之或欺。布帛長短同,則賈相若;麻縷絲絮輕重同,則賈相若;五谷多寡同,則賈相若;屨大小同,則賈相若。” 陳相說:“(如果)依照許子的學說實行,那么市場上物價就不會有兩樣,國中就沒有弄虛作假的;哪怕叫小孩上市場(買東西),也不會有人欺騙他。布和綢長短相同,價錢就一樣;麻線絲綿輕重相同,價錢就一樣;各種糧食多少相同,價錢就一樣;鞋子大小相同,價錢就一樣。”曰:“夫物之不齊,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百,或相千萬。子比而同之,是亂天下也。巨屨小屨同賈,人豈為之哉?從許子之道,相率而為偽者也,惡能治國家?” 孟子說:“物品千差萬別,這是客觀情形。(它們的價值)有的相差一倍、五倍,有的相差十倍、百倍,有的相差千倍萬倍。你把它們放在一起等同看待,這是擾亂天下罷了。做工粗糙的鞋與做工精細的鞋同一個價錢,人們難道還肯做(做工好的鞋)嗎?依從了許子的主張,便會使大家一個跟著一個地干虛假欺騙的勾當,哪還能治理好國家?”(五)墨者夷之因徐辟而求見孟子①。孟子曰:“吾固愿見,今吾尚病,病愈,我且往見,夷子不來。” 墨家學派的夷之通過徐辟求見孟子。孟子說:“我本來愿意接見,現在我還病著,等病好了,我將去見他,夷子不必來。”他日,又求見孟子。孟子曰:“吾今則可以見矣。不直,則道不見,我且直之。吾聞夷子墨者,墨之治喪也,以薄為其道也。夷子思以易天下,豈以為非是而不貴也?然而夷子葬其親厚,則是以所賤事親也。” 過了些日子,夷之又來求見孟子。孟子說:“我現在可以接見他了。(不過,)說話不直截了當,道理就顯現不出來,我直截了當地說吧。我聽說夷子是墨家學者,墨家辦理喪事是以薄葬作為原則的。夷子想用它來改變天下的習俗,豈不是認為不薄葬就不值得稱道嗎?然而夷子卻厚葬自己的父母,那是用他自己所鄙薄的方式來對待雙親了。”徐子以告夷子。 徐辟把孟子的話告訴了夷子。夷子曰:“儒者之道,古之人若保赤子②,此言何謂也?之則以為愛無差等,施由親始。” 夷子說:“按儒家的說法,古代的圣人(愛護百姓)就像愛護初生的嬰兒,這句話什么意思呢?我認為是說,對人愛是不分差別等級的,只是施行起來是從自己的父母開始。”徐子以告孟子。 徐辟又把這話轉告給孟子。孟子曰:“夫夷子信以為人之親其兄之子為若親其鄰之赤子乎?彼有取爾也。赤子匍匐將入井,非赤子之罪也。且天之生物也,使之一本,而夷子二本故也。蓋上世嘗有不葬其親者,其親死,則舉而委之于壑。他日過之,狐貍食之,蠅蚋姑嘬之。其顙有泚,睨而不視。夫泚也,非為人泚,中心達于面目,蓋歸反蘽梩而掩之。掩之誠是也,則孝子仁人之掩其親,亦必有道矣。” 孟子說:“夷子真認為愛自己的侄子就像愛鄰人的嬰兒一樣嗎?他只抓住了這一點:嬰兒在地上爬,就要掉進井里了,這不是嬰兒的過錯,(所以人人去救。他以為這就是愛不分差別等級。)再說天生萬物,使它們只有一個本源,(人只有父母一個本源。)然而夷子(主張愛不分差別等級,)是他認為有兩個本源的緣故。大概上古曾有個不安葬父母的人,父母死了,就抬走拋棄在山溝里。后來的一天路過那里,看見狐貍在啃他父母的尸體,蒼蠅、蚊蟲叮吮著尸體。那人額頭上不禁冒出汗來,斜著眼不敢正視。那汗,不是流給人看的,而是內心的悔恨表露在臉上,大概他就回家拿來筐和鍬把尸體掩埋了。掩埋尸體確實是對的,那么孝子仁人掩埋他們亡故的父母,也就必然有(講究方式的)道理了。”徐子以告夷子。夷子憮然為間,曰:“命之矣。” 徐子把這番話轉告給夷子。夷子悵惘了一會,說:“我受到教誨了。”注釋編輯本段回目錄第一段[注釋] ①成:齊國勇士。②公明儀:曾參弟子。第二段[注釋] ①滕定公:滕國國君。②世子:指滕文公。然友:滕文公的老師。③宗國:魯國的始封祖和滕國的始封祖是兄弟,按照宗法制度,滕國尊稱魯國為宗國。④冢宰:官名,原是輔佐天子的官,百官之長,相當于后世的宰相。⑤歠(chuò):飲,喝。第三段[注釋] ①以上四句出自《詩經?豳風?七月》。②陽虎:又作陽貨,春秋末魯國大夫季氏的家臣。③徹者,徹也:徹,通也。是說這種稅制在周是天下通行的稅制。④助者,藉也:藉,借也。意思是借助民力來耕種公田。⑤龍子:古代賢人。⑥糞:掃除。⑦以上兩句出自《詩經?小雅?大田》。⑧以上兩句出自《詩經?大雅?文王》⑨畢戰:滕國的臣子。井地:即井田,相傳為古代奴隸社會的一種土地制度。以方九百畝的地為一個單位,劃成九區,其中為公田,八家均私田百畝,同養公田。因形如井字,故名。第四段[注釋] ①神農:上古傳說中的人物,相傳他首先制造農具,教導人民種田。戰國時,提倡重視農業的學派標榜自己奉行神農學說。許行:戰國時農家學派的代表人物。②陳良:楚國的儒者。③耒耜(lěi sì):古代一種像犁的農具,木柄叫“耒”,犁頭叫“耜”。④饔飧(yōng sūn):早飯叫“饔”,晚飯叫“飧”,這里用作動詞,做飯。⑤甑(zèng):古代做飯用的一種陶器。爨(cuàn):燒火做飯。⑥益:舜的臣子。⑦后稷:古代周族的始祖,名棄。善于種植各種糧食作物,曾在堯、舜時代做農官,教民耕種。⑧契(xiè):傳說中商的始祖,曾任舜的司徒,掌管教化。⑨放勛:堯的稱號。⑩皋陶(gāoyáo):相傳是舜時掌管刑法的官。(11)夏:指當時居住中原地區的民族。夷:古代對東部各族的統稱,這里泛指居住于中原地區以外的部族。(12)秋陽:秋天的太陽。周歷比現在的農歷早兩個月,故“秋陽”相當于農歷夏季的太陽。(13)以上兩句出自《詩經?魯頌?閟宮》。第五段[注釋] ①墨者:墨家學派的人。墨家學派的創始人是墨翟。墨家主張“兼愛”、“尚賢”、“尚同”等,提倡“節用”、“節葬”,反對“厚葬”。墨家學說反映了當時小生產者的利益。夷之:姓夷名之。徐辟:孟子弟子。②“若保赤子”一語見于《尚書?康誥》。對照這個看吧,是每句或者每段后給的翻譯。
孟子曰:“民事不可緩也。《詩》云:晝爾于茅,宵爾索绹。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民之為道也,有恒產者有恒心,無恒產者無恒心。茍無恒心,放僻邪侈,無不為已。及陷乎罪,然后從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是故賢君必恭儉、禮下,取于民有制。陽虎曰:為富不仁矣,為仁不富矣。”(《孟子·滕文公上》)【譯文】滕文公問孟子治理國家的事情。孟子說:“老百姓不能讓他們懈怠懶惰。《詩經》上說:白天割取茅草,晚上絞成繩索,趕緊修繕房屋,到時播種五谷。人民有一個基本情況:有一定的財產收入的人,才有一定的道德觀念和行為準則,沒有一定的財產收入的人,便不會有一定的道德觀念和行為準則。假若沒有一定的道德觀念和行為準則,就會胡作非為,違法亂紀,什么壞事都干得出來。等到他們犯了罪,然后加以懲罰,這等于陷害百姓。哪有仁愛的人坐朝,卻做出陷害百姓的事呢?所以賢明的君主一定認真辦事、節省費用、有禮貌地對待部下、尤其是征收賦稅,要有一定的制度。陽虎(即陽貨,魯季氏家臣)曾經說過:一心要發財致富,便不能仁愛了,要仁愛,便不能聚斂錢財。”
文章TAG:夏吾才讓文言文翻譯求解夏吾才讓求解

最近更新

主站蜘蛛池模板: 通化县| 绥中县| 博爱县| 滨州市| 手游| 铁岭县| 新沂市| 全椒县| 苏尼特右旗| 石屏县| 丰顺县| 依安县| 南江县| 溆浦县| 拜城县| 宜丰县| 澜沧| 新密市| 巧家县| 星座| 苍南县| 横峰县| 双牌县| 冕宁县| 清河县| 古田县| 洪湖市| 成都市| 桑植县| 安仁县| 柘城县| 武汉市| 上高县| 鹿泉市| 育儿| 婺源县| 社会| 监利县| 明星| 潮安县| 丰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