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戲曲除了豫劇、曲劇、越調外還有三十余種少數劇種。河南越調戲劇發源于清朝乾隆年間(1736-1795)南陽一帶,越調流派有毛派,陳派,何派,袁派,申派,當地民歌小曲“四股弦”專門采用越調來進行演唱,之后慢慢演變為專門的戲曲,越調實際是由南陽梆子的一種變體演化而來。
1、河南戲曲除了豫劇、曲劇和越調,還有哪些比較知名的劇種?
河南戲曲除了豫劇、曲劇、越調外還有三十余種少數劇種。比較有名的、傳唱人數較多的有大平調、四平調、二夾弦、太康道情、河南墜子、宛梆等,大平調,該劇主要流行于豫北魯西一帶,河南的浚縣、內黃、淇縣、延津、鶴壁都有專業的大平調劇團,代表劇目有《反徐州》《下高平》《困河東》《收姜維》《百花廳》等。四平調,該劇流行于皖、蘇北部、豫南、豫東及魯西、魯南一帶,河南的商丘、范縣有專業的四平調劇團,代表劇目有《小包公》《陳三兩爬堂》等,
二夾弦,該劇主要流行于河南東部及北部、山東西部、安徽、江蘇北部。代表劇目有《梁祝》《莫愁女》《崔風英搬兵》等,太康道情,于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該劇流行于河南太康縣及其周邊地區,河南省太康縣有專業的太康道情劇團,該團被文化部命名為“天下第一團”,代表劇目有《王金豆借糧》《王金豆還糧》《雙拜壽》《白玉樓》《前進路上》等,
2、河南越調戲劇發源于何時何地?分幾個主要流派?代表人物各是誰?
1.河南越調戲劇發源于清朝乾隆年間(1736-1795)南陽一帶。當地民歌小曲“四股弦”專門采用越調來進行演唱,之后慢慢演變為專門的戲曲,越調實際是由南陽梆子的一種變體演化而來,2.越調流派有毛派,陳派,何派,袁派,申派。毛派代表人物毛愛蓮,陳派代表人物陳靜,何派代表人物何全志,袁派代表人物袁秀蓮,申派代表人物申鳳梅,
3、你見過豫劇、曲劇、越調等河南戲哪些名家名角們,印象如何?
早些年是見過不少的,不過由于我性格的原因,很少與名家直接交流,有過深入接觸的也就王紅麗、楊國民、賈文龍等幾個。關于戲曲的追星,我想起曾經有個戲迷的一段話:他說早先很喜歡王素君老師,剛見王老師的時候很激動,覺得不可思議,但是見過多次后,他已經看淡了,我遇見他那次,他一早就進了劇場,但是卻一個人坐在角落里,用他的話說是,這樣不容易遇見“熟人”,好安靜地看戲。
記得我一開始見到演員時,也是激動得很,想上去跟明星套近乎,卻不知道說什么,記得那會我會找他們簽名,或者和他們合影留念,再說上幾句,很喜歡他們的戲!也就如此而已,不過為了避免文不對題,我還是簡單說下我對那三人的印象吧,1.王紅麗。前后見過有三次,最近一次是在去年,一個桌子上吃過飯,對她的印象,就是她對學生很熱心,好像不止是她,記得當初在學校時,見到的演員知道我們是學生后,對我們都很熱忱,
去年的時候和王紅麗老師也說起過鄭大的梨園社,鄭大的那幫戲迷,從她的言辭中,可以知道她真的很愛那幫學生戲迷。2.楊國民,喜歡小生戲的我,對楊國民老師“情有獨鐘”,印象深的是,他對戲迷學戲還是很熱心的,某次在YY上聽他點評過幾個戲迷唱他的唱段,點評得很到位,哪里不足,哪里好都會指出來,當然了,輪到我時,楊老師就直接無語了(因為我太差勁了,不知道從哪里說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