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凸顯歌曲的地域風格,再加上程桂蘭老家是蘇州,程便采用了蘇州方言,借鑒了部分蘇州評彈的發音,其演唱的兩段歌詞的方言版《太湖美》贏得滿堂彩。其后很多歌手都翻唱過這首歌曲,大部分是普通話版本,少數是蘇州話版本,但有些蘇州話版本的演唱者并不是蘇州人或者吳語區人士,其蘇州話發音聽上去多少有點別扭。
1、《水滸傳》為什么含有蘇州方言?
《水滸傳》水滸傳之所以了不起,是因為它是四大名著當中唯一一部古白話文著作。古白話文跟如今的白話文不完全不一樣,聽起來很多詞匯,讓人覺得很夾生,但是很多情節用蘇州方言讀起來,那就順暢多了,鹽城、興化一代的蘇北人笑而不語。比如“史進又不肯務農,只要尋人使家生,較量槍棒”(第二回),其中“家生”是典型的蘇州話,這個詞本身有賴以生存的武器或者器具以及本領的意思。
蘇州話說被人打了,就叫“吃家生”;表示吃飯家伙,叫“吃飯家生”,鹽城話的在這里面的對應的詞叫“家活”,發音“噶胡”。其實這個本身也是吳語的因素,“家生”和“家活”表達的都是“一家靠這個來生存的意思,再比如“又做這等短命促掐的事”(第四十一回)。其中“促掐”就是“促狹”的意思,表示氣量狹窄、刁鉆,但是因為吳方言的發音因素,“掐”其實發“客”音。
這個詞匯在鹽城話里是一樣的,不過是發的“看”音,諸如此類,不勝枚舉。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元末明初的時候,從蘇州到蘇北進行過大規模的人口遷徙,蘇北一帶的江北官話,曾經被吳方言徹底改造過。先是很多跟著張士誠一起創業的人從蘇北苦寒之地搬到了蘇州,后來明朝初年持續幾十年的“洪武趕散”,大量的蘇(蘇州)松(松江,指上海)世家又搬到了蘇北的苦寒之地,
就好像近代很多蘇北人坐小船又去了上海,如今上海的第二方言恰恰就是鹽城話。施耐庵當時正經歷過那個關鍵時期,施耐庵創作水滸傳的三個關鍵地點,分別為蘇州閶門施家橋、江陰祝塘鎮、白駒場(現在屬于鹽城大豐區,在那個年代屬于興化),而這三個創作區域,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吳方言的影響。施耐庵并沒有把《水滸傳》寫完,甚至施耐庵寫的《水滸傳》之前也不叫《水滸傳》,而是叫《江湖豪客傳》,
后半部分截然不同的寫作手法,以及立意主旨完全體現了羅貫中的忠君愛國、豪華陣容、大場面風格,但是與施耐庵的行文風格和要體現的主旨完全是兩碼事。然而金圣嘆腰斬《水滸傳》,恰恰是充分的肯定了施耐庵的寫作,而施耐庵寫作之所以得到大家的喜歡和認可,那完全是因為行文里,充滿了大量的生活化的語境和場景。而這一點吳方言功不可沒,
2、全國方言最復雜的一個省,江蘇方言,蘇州話最難嗎?
謝謝邀請我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自然各地方言眾多,當時看電視節目了解到有吳方言、湘方言、客家方言、閩方言、粵方言等。方言多的省份應是浙江和福建吧,浙江有部分吳語(跟江蘇南部相同)、楚語、越語,福建有客家、閩南語等,江蘇的方言從北到南有中原官話、江淮官話、吳語。北部與南部用方言交流會有一定的難度,絕大部分蘇北方言跟普通話還是比較接近的,
蘇南吳語尤以蘇州為代表,特點是“吳儂軟語,軟糯動聽”。當時在蘇州旅游時,聽當地導游全程講解,那軟軟的吳語口音的普通話真是一種聽覺上的享受,導游說:寧肯聽蘇州人吵架,也不聽***講話”,之后反復解釋,并沒有半點地域歧視的意思,事實也是如此,誰不熱愛自己的家鄉?誰不喜歡家鄉的方言?鄉音難改,有的地方的方言都申請申遺了呢,使方言作為一種獨特的民族文化,正得到最好的傳承!。
3、無錫、蘇州兩地的方言區別很大,但無錫的《太湖美》和《無錫景》用蘇州話唱,為什么?
作為一個無錫人我比較有資格來回答這個問題,提問者很有可能不是蘇州無錫一帶的人,對蘇州話和無錫話分辨不清。其實蘇州和無錫毗鄰,兩市中心僅相隔40公里,坐高鐵只需12分鐘,蘇州話和無錫話同屬吳語太湖片,區別并不大,從方言學上進行細分的話,蘇州話屬于吳語-太湖片-蘇滬嘉小片,無錫話則屬于吳語-太湖片-蘇滬嘉小片向毗陵小片的過渡方言帶,無錫話和蘇州話雖然在外地人,特別是北方人聽起來差別比較明顯,但實際上蘇錫兩地的人互相用各自方言交流,沒有絲毫的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