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之戰,張遼威震逍遙津,打出了威風。合肥之戰,孫權雖然大敗,但是張遼的合肥畢竟兵力有限,張遼的進攻針對的都是孫權,有點類似斬首行動,夷陵之戰,劉備基本上全軍覆沒了,孫權率十萬大軍(八成是號稱十萬)攻合肥,合肥守將張遼、樂進、李典,手下有七千多人。
1、孫權合肥之戰和劉備夷陵之戰,哪個輸的更慘?
孫權打了好幾次合肥,其他幾次都是沒攻下而退兵,只有第二次被張遼給打慘了,而且打出了心理陰影。即使輸得很狼狽,孫權也遠沒有劉備的夷陵之戰那么慘,劉備的夷陵之戰輸得太慘了。合肥之戰公元215年,劉備與孫權在荊州對峙,這時曹操平定漢中,劉備慌忙求和,與孫權湘水劃界,可能劉備與孫權在和談中達成了什么協議,劉備回益州后,孫權立馬掉頭去打合肥。
孫權率十萬大軍(八成是號稱十萬)攻合肥,合肥守將張遼、樂進、李典,手下有七千多人,張遼連夜組織敢死隊,招募八百勇士。第二天清早,張遼身先士卒,帶著勇士們殺入孫權陣中,一直殺到孫權麾下,孫權驚慌失措,跑到高丘上防守。張遼向孫權挑戰,孫權不敢,這時孫權才發現張遼手下沒多少人,便召集眾軍圍過來,張遼四處沖殺,殺出了吳陣,這時張遼發現身邊只有幾十個人跟著殺了出來,便再次殺入陣中,帶領勇士們突圍出來。
孫權的人馬都嚇傻了,都不敢抵抗張遼,合肥之戰,張遼打出了漂亮的開頭,曹軍士氣倍增。張遼回城,守備合肥,孫權圍攻合肥十多天,都打不下來,便退兵了。張遼率軍追擊,差點活捉了孫權,孫權過津橋逃跑,但橋南被毀,走過不去。孫權部下谷利要孫權抓緊馬鞍,他在后面給馬加鞭,馬一躍而過,助孫權脫險,這和劉備馬躍檀溪的經歷差不多。
夷陵之戰孫權襲取荊州,殺關羽后,劉備一心想著報仇,公元221年,劉備稱帝不久,便率軍東征,兵力估計五萬左右。孫權讓陸遜帶五萬精兵迎戰,從實力來講,劉備并沒有優勢,手下沒有謀臣戰將,只有劉備御駕親征帶給蜀軍的銳氣,壓制著吳軍。吳軍出戰的都是精銳,除了統帥陸遜,陸遜手下的朱然、潘璋等人都是東吳名將,陸遜又采取戰略性撤退,躲避蜀軍銳氣,扔給劉備幾百里山路,然后占據險要,將蜀軍堵在山里出不來。
兩軍僵持,蜀軍銳氣盡失,陷入被動,天氣炎熱,大軍又在山地之中,劉備在天時、地利、人和中都處于不利中,最后陸遜抓住戰機,全力反攻,火燒連營,蜀軍全面潰敗,劉備也差點被孫桓給生擒,狼狽逃回白帝城。合肥之戰,孫權雖然大敗,但是張遼的合肥畢竟兵力有限,張遼的進攻針對的都是孫權,有點類似斬首行動,孫權雖然差點被擒,狼狽不堪,但是整體上東吳的損失并不大。
最終孫權受點心理傷害,陳武戰死,東吳的整體實力還在,否則張遼直接反攻東吳了。合肥之戰后,孫權照樣有能力與曹操抗衡,還能去招惹劉備,襲取荊州,夷陵之戰,劉備基本上全軍覆沒了。劉備對孫權恨之入骨,積極準備伐吳,準備了近兩年,也就湊出五萬多人馬,可見益州真的是沒什么家底。陸遜發起反攻,吳軍追擊蜀軍,劉備除了兵力損失殆盡,輜重損失無數,無數將領戰死,這其中不排除有蜀漢的明日之星,儲備干部,
黃權也被迫投降曹丕。劉備更是心力交瘁,病死在白帝城,夷陵之戰,用滅頂之災來形容蜀漢都不為過。如果曹丕不伐吳,而是選擇不與孫權翻臉,聯合孫權一起伐蜀,蜀漢就完蛋了,如果蜀漢但凡還有點實力,也不用答應孫權求和,配合曹丕伐吳。夷陵之戰,無論是實力,還是劉備的雄心,都被東吳給打熄火了,夷陵之戰后,蜀漢傷筋動骨,經過五六年的休養生息,諸葛亮才有能力出師北伐。
2、三國合肥之戰,為什么張遼800能打的孫權10萬大軍滿地找牙?
合肥之戰,張遼威震逍遙津,打出了威風,張遼今山西省朔州市人,山西自古出名將,是漢武帝時期想設計消滅匈奴的聶壹后人。張遼原本是丁原部下,丁原曾派張遼去招兵,可見張遼有組織能力,丁原死后,張遼跟著呂布,呂布死后,張遼跟著曹操,曹操東征烏桓,張遼為前鋒,陣斬蹋頓單于。也有一種說法,蹋頓單于是被馬踩而死,張遼本人勇武有力,智謀出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