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通過全力支持劉備奪取益州,換取荊州。東吳的孫權也會輕易奪取荊州再奪益州,由于孫權有單獨奪益州能力,卻是隔離荊州拿不回益州,劉備無能力單獨奪取益州,就是有能力,又怕孫權就乘機他在奪益州,孫權奪取他的荊州,再被孫權荊州奪取再乘勝奪益州,或是劉備和劉璋兩軍相爭,拚得你死我活,兩敗俱傷的。
1、孫權背叛盟約,奪取荊州究竟是對還是錯?
正是因為孫權的背盟偷襲荊州,從而給魏國帶來了三國時期最接近統一的時機,并且直接導致263年的蜀漢滅亡,和280年的三家歸晉。三國時期,魏強吳弱蜀更弱,吳蜀想要生存,必須聯合起來對抗魏國,這是吳蜀生存的唯一條件,魯肅作為三國時期,吳國偉大的戰略家,深深的明白這一點,所以魯肅在世時,孫權聽從了魯肅的戰略,聯蜀抗魏,吳蜀兩國雖偶有矛盾,但不影響大局,魏國沒有任何機會打敗吳蜀聯盟。
可是魯肅死后,孫權與呂蒙協商偷襲荊州,這等于直接改變了魯肅生前的戰略,從孫權的角度出發,無非就是為了保證江東的安全,奪取長江中游的制水權,孫權的做法無可非議,但這么做,等于吳蜀聯盟破裂,等于送給魏國一個機會:只要吳蜀聯盟破裂,魏國此時已立于不敗之位。而孫權的做法,就直接帶來了劉備的報復,繼而引發夷陵之戰,
劉備發動夷陵之戰前,先是保留實力觀望了一年有余,連派去魏國的使者也被曹丕殺害,劉備非常擔心魏國的虎視,一直放不開手腳。兩弱開戰,上天賜給曹丕一個統一三國的絕好機會,可惜被曹丕浪費掉了,曹丕沒有曹操的能力,卻有著曹操的野心,當劉曄向曹丕提出正確的建議:聯蜀伐吳,被曹丕否決掉,而選擇坐山觀虎斗,以便坐收漁翁之利。
可惜這個曹丕一生唯一一次統一三國的機會,被浪費掉了,原因之一是因為孫權的委屈求全、稱臣進貢,之二是因為曹丕對局勢的判斷能力失誤,孫權偷襲荊州所帶來的政治危害就這樣無意中被化解,但卻給蜀漢帶來實力嚴重的受損。三國鼎立,只有維持相對的平衡才能鼎立,蜀漢實力的減弱,及孫權實力的增加,并不能維持相對的平衡,因為蜀漢和孫權都有獨自面對曹魏的時候,一旦實力更加弱小的蜀漢,被曹魏擊敗的話,平衡也就無從談起,這直接導致了263年蜀漢的滅亡,
自蜀漢失荊州、敗夷陵,實力急劇下降,到了諸葛亮北伐時期,由于實力的原因,多次無功而還,諸葛亮在,蜀漢尚能強撐,諸葛亮亡,蜀漢亦不能生。公元263年,司馬昭伐蜀,蜀亡,唇亡齒寒,從此以后,吳亡只是時間問題。公元280年,司馬炎伐吳,吳亡,從此以后,三家歸晉。想想看,如果孫權沒有偷襲荊州,那么蜀漢實力就不會下降,蜀漢就會不斷和魏國消耗實力,而蜀漢本身要單獨吞下魏國又不太可能,魏國也吞不下吳蜀兩國,那么中國歷史可能就要改寫了,三國就要并行很長一段時間,
2、為什么說孫權奪取荊州是沒有遠見的事情?
反正三國這段歷史,為劉備說話的人多,為曹操說話的人多,替孫權說話的人少,孫權成為了當時影響力很大卻被忽視的“最熟悉的陌生人”。感覺問題本身潛臺詞是孫權應該幫劉備打下手,孫權心里苦,東吳擅長水戰,三國時期造船業吳發展的最大,步戰不占優勢,隨著時間的發展,強者越強,弱者還弱,孫權屢次從合肥出兵都沒撈到什么便宜,還差點死在敵軍之中。
倒是成就了張遼的名氣,蜀漢的策略是跨荊益、聯孫權,伺機北伐,曹魏的戰略是先滅孫權或者等待蜀吳生嫌隙(曹魏至少行動上是打孫權多),唯有孫權行動最曖昧,一會聯蜀、一會聯魏,不過這就是他們的生存之道。孫權想擴大地盤,要么就打曹操,這一點試過很多次,行不通,那只能打劉備了,而且荊州關羽非常小瞧孫權,這讓其非常不爽,你不是看不上我么,休怪我也看不上你這個盟友。
3、三國時期,孫權為何一定要奪取荊州?
劉有臥龍“隆中對”,孫有魯肅“榻上策”,無論是劉備集團,還是江東的孫權集團,都將荊州之地列為了挺進中原的根據地,成為了各自勢力發展的一項基本國策。更為關鍵的是,劉備占據的荊州猶如懸在江東頭頂的一把利劍,時刻威脅著江東固本守業的長江防線,對于孫權來說,如此危亡要地,又怎么可能不傾力奪取呢?一、戰略上而言,國之屏障據著名地理學家顧祖禹所著的《讀史方輿紀要》記載:“湖廣之形勝,在武昌呼?在襄陽呼?抑荊州呼?曰:以天下言之,則重在襄陽;以東南言之,則重在武昌;以湖廣言之,則重在荊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