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政”的基本精神也是對人民有深切的同情和愛心孟子離婁上在文中孟子提出了什么主張,孟子·離婁上編輯孟子曰:“離婁之明①,公輸子之巧②,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師曠之聰③,不以六律④,不能正五音⑤;堯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故曰,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孟子·離婁上》,不孝有三,無后為大”出自《孟子·離婁上》。
不孝有三,無后為大”出自《孟子·離婁上》。原文是:“不孝有三,無后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后也,君子以為猶告也”。《十三經注疏》中在“無后為大”下面有注云:“于禮有不孝者三,事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無后為大。”用白話文來解釋就是:一味順從,見父母有過錯而不勸說,使他們陷入不義之中,這是第一種不孝;家境貧窮,父母年老,自己卻不去當官吃俸祿來供養父母,這是第二種不孝;不娶妻生子,斷絕后代,這是第三種不孝
孟子·離婁上編輯孟子曰:“離婁之明①,公輸子之巧②,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師曠之聰③,不以六律④,不能正五音⑤;堯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今有仁心仁聞而民不被其澤,不可法于后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故曰,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
仁政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檢舉孟子提出“仁、義、禮、智”,董仲舒擴充為“仁、義、禮、智、信”,后稱“五常”。這“五常”貫穿于中華倫理的發展中,成為中國價值體系中的最核心因素。仁,不僅是最基本的、最高的德目,而且是最普遍的標準。孟子從孔子的“仁學”思想出發,把它擴充發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的施政綱領,就是“仁政”。“仁政”的基本精神也是對人民有深切的同情和愛心
4、孟子·第七卷·離婁上·第十二節孟子曰:“居下位而不獲于上,民不可得而治也。獲于上有道:不信于友,弗獲于上矣;信于友有道:事親弗悅,弗信于友矣;悅親有道:反身不誠,不悅于親矣;誠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誠其身矣,是故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至誠而不動者,未之有也;不誠,未有能動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