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7-1彩繪木俑河南信陽出土圖7-2彩繪木俑湖北江陵楚墓出土從刊布出土材料來看,戰國時期非常流行S形龍,在器物中部大多有一穿,這種作法廣泛運用到佩玉之中。圖5西周玉組佩山西省曲沃縣晉侯墓M92出土眾觀上述出土組玉佩可以觀察到,圖2西周玉組佩山西省曲沃縣晉侯墓M31出土圖2山西省曲沃縣晉侯墓M31出土的六璜聯珠組佩,出土時位于墓主人的胸部,由408件玉璜、料珠、瑪瑙珠組成。
1、中華第一龍是在哪里出土的?
1987年5月至1988年9月,文物部門為配合引黃供水調節池工程,在濮陽縣城西南隅西水坡仰韶文化遺址上先后發現了三組蚌砌龍虎圖案。尤其是砌塑于編號M45號墓穴中的蚌龍、蚌虎形象,因其體態大、形象美,被中外學者譽為“中華第一龍”,中國有著特殊的龍文化,從8000年前興隆洼文化的玉豬龍,到6000年前紅山文化的“C”形龍,龍的形象就已經存在于中國這片土地。
龍自古皆認為可上天入地,呼風喚雨,可以主宰世界,古人對龍既崇拜又畏懼,用蚌殼擺砌出龍虎圖形,可以說明,其主人地位之崇高,連威力無比的龍虎也要受他驅使,也反映出西水坡先民急欲征服自然的心態。而且,西水坡先民創造的龍虎藝術形象,至今也無很大改變,可見他們藝術成就之高,開創了古代藝術先河,為后世的藝術發展創造了先機,
中國古代的宇宙觀大致包括三種學說,即蓋天說、渾天說和宣夜說。其中起源最早的是蓋天說,《晉書·天文志》:“其本厄犧氏立周天歷度,其所傳則周公受于殷高,周人志之,故日‘周牌’。”蓋天宇宙論最早見于成書于戰國的《呂氏春秋·有始》,以這個學說比較西水坡45號墓的墓穴平面形狀,便能明顯地意識到,該墓的形制,正是這種古老宇宙學說的體現。
2、古代男子的玉佩掛在哪里?
我們來說一下彰顯貴族身份的靈物——組玉佩,組玉佩是服飾的組成部分,它起源悠久,歷代傳承,既是各貴族階層顯示身份的標志,同時也作為禮儀場合節步的工具。節步就是行步有一定的節奏,有一定的規矩,古代貴族們常以組玉佩中玉件互相碰擊的聲音作為步伐的節度,身份越高,步伐越小,走得越慢,氣度越非凡,同時貴族們行走時按規矩還要時刻傾聽玉聲,聯想玉德,時時刻刻提醒自己注意君臣尊卑,行之有禮。
圖1西周玉組佩山西省曲沃縣晉侯墓M63出土組玉佩,也稱大佩(或“雜佩”),它是將玉珩、玉璜、玉琚、玉瑀、玉沖牙等不同形狀玉件用彩線加玉珠穿組,合成一串,系掛腰間和頸項的一種大件玉佩飾,佩戴數量的多少、質量的高低,能顯示出不同人的等級、身份,身份越高,組玉佩越復雜越長,反之,則相對簡單短小。追溯組玉佩源流變遷的過程,上溯可以從周代開始,
周代玉器的發展推陳出新,充滿時代特色。儒家學派主張用玉的質感和本質表仁,用玉的縝密表智,用玉的質地、透明度及敲擊時發出的聲音等物理性能,代表人的義、禮、樂、忠,周人是很重視玉德的,并用玉的質地等賦予儒家學說的仁、義、禮、樂、忠。周代組玉佩屢見出土,但保存完整的組玉佩主要見于一些高等級墓葬之中,迄今見報道最為復雜的周代佩玉,出土于山西省曲沃縣晉侯墓地及河南省三門峽市上村嶺虢國墓地(圖1-4)。
圖1這件M63出土的組玉佩其組件最為復雜,共有橫置的璜19件,璜形器3件,上下兩璜之間的兩側各有豎置側立之璜,多達13對26件,組玉佩的上部由瑪瑙珠、玉管、綠松石珠串聯,下端有沖牙2件,玉雁2件,玉雁昂首展翅,生動活潑,這件組玉佩佩掛于墓主人頸上,末端長達膝下,絢麗多彩,十分華貴,圖2西周玉組佩山西省曲沃縣晉侯墓M31出土圖2山西省曲沃縣晉侯墓M31出土的六璜聯珠組佩,出土時位于墓主人的胸部,由408件玉璜、料珠、瑪瑙珠組成。
組佩上端置于墓主人頸上,下端垂至胸腹部以下,璜間串以綠色料珠和紅色瑪瑙珠,玉璜鏤空裝飾并雕琢龍紋。圖3西周玉組佩山西省曲沃縣晉侯墓M31出土圖3M31出土的組玉佩,是由玉牌、沖牙、玉管、瑪瑙珠組成,玉牌平面呈梯形,中心有一孔,玉牌雙面用陰線雙勾雕琢鳥紋;組佩中部和下部共有沖牙4件,所謂沖牙:形體較小,其形似牙,故曰沖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