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借荊州”劉備“借荊州”,大致分為三步。劉備借口地盤小,容不下人馬而向孫權借荊州(主要是江陵一帶),劉備確實只從孫權手里借了一個南郡,但是孫權卻要求劉備歸還整個荊州,劉備占領益州后,孫權眼紅劉備勢力如日中天,于是向劉備討要荊州(南郡),劉備不肯,說是得到涼州再歸還,劉備如此等于是默認借荊州,而需要歸還。
1、劉備向孫權只是借了南郡,為何最終會演變為“借荊州”?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但其實很好理解,劉備確實只從孫權手里借了一個南郡,但是孫權卻要求劉備歸還整個荊州。為什么?三國志沒有記載,但我們完全可以合理推測,劉備肯定是向孫權做出了承諾,孫權才把南郡借給了他,通俗的講,南郡是孫權借出去的本錢。荊州剩下的幾個郡,是劉備答應的利息,將來是要還本付息的。我們先要搞清楚劉備借荊州是怎么回事,
公元208年,孫劉聯軍火燒赤壁,大敗曹兵,一直追到南郡。隨后兵分兩路,周瑜攻打南郡,張飛帶領兩千人助戰,劉備帶領主力平定荊州江南四郡。占據了零陵、桂陽、長沙、武陵四個郡,先主表琦為荊州刺史,又南征四郡,武陵太守金旋、長沙太守韓玄、桂陽太守趙范、零陵太守劉度皆降。由此可知,赤壁之戰以后,荊州大部分被劉備占據,劉琦占領一個江夏郡,
孫權一共只占領了半個南郡!琦病死,群下推先主為荊州牧,治公安。權稍畏之,進妹固好,先主至京見權,綢繆恩紀。劉琦病死以后,劉備當了荊州牧,可以說荊州本來就是劉備的,“借荊州”又從何說起?實際上就在于“先主至京見權,綢繆恩紀”這幾個字。孫權把小妹嫁給了劉備,劉備親自到東吳去會見孫權。兩個人相談甚歡,具體套了什么呢?兩個雄才大略的老爺們,不可能討論什么家長里短。
一定是討論天下大事,討論怎樣瓜分天下。劉備趁機向孫權提出了一個交易,那就是借南郡,當然不是白借,報酬是整個荊州。我想劉備是這樣說的,孫權大舅哥,你那個小小的南郡能不能送給我,讓兄弟暫且安家,等兄弟打下了益州,把整個荊州都送給你!孫權一聽,這買賣劃算呀!干!于是把南郡送給了劉備。這就是所謂的借荊州,等到劉備真的占領了益州,孫權樂呵呵的派諸葛瑾來要荊州,劉備一推二六五,又開始忽悠,說兄弟我正準備攻打涼州,等打下了涼州,就把整個荊州送給東吳。
是歲劉備定蜀,權以備已得益州,令諸葛瑾從求荊州諸郡。備不許,曰:“吾方圖涼州,涼州定,乃盡以荊州與吳耳,”權曰:“此假而不反,而欲以虛辭引歲。”《三國志吳主傳》孫權一聽,肺都氣炸了,這他娘的是耍無賴啊,“有借無還!就靠花言巧語拖延期間呢!”于是發兵偷襲荊州長沙、武陵、桂陽三郡。劉備一看孫權竟然敢動手,簡直是蹬鼻子上臉,
立即命令關羽發兵三萬,進駐益陽。自己帶領大軍五萬進駐公安,合計八萬大軍,要和孫權決一死戰,誓要蕩平東吳。這個時候,孫權在荊州只有三萬人,數量上處于絕對劣勢。一旦打起來,非吃大虧不可,結果孫權運氣超極好,曹操突然進攻漢中,危及蜀地。劉備無奈,只好與孫權議和,以湘江為界,平分了荊州,說來說去,劉備和孫權兩個人是相互算計,都夠無恥。
2、《三國演義》劉備向孫權借荊州不還是真的嗎,荊州到底是歸誰的?
三國演義載,蜀漢長坂坡戰敗已無領土,借住在江夏劉奇處,如果曹操追來,死無葬身之地。劉備與諸葛亮商量,決定聯吳抗曹,由諸葛亮去東吳游說起兵共同抗曹。火燒赤壁的勝利,其實劉備只出了一張嘴,戰略物資一毛末拔,東吳出兵,出錢糧,勝利果實應該都是東吳。可是當時在魏,吳大戰時,劉備坐山觀虎斗,直到曹操大敗出逃的時候,
劉備‘下山’接收勝利果實,將荊,襄二郡派兵占領。在東吳開始接收曹地時,荊,襄城頭上已經插起了蜀漢旗號,赤壁勝利東吳基本上沒有得到什么,因此東吳要向西蜀討還荊州,劉備理缺詞窮,只能同魯肅說借(魯肅與諸葛是當時策劃赤壁大戰的當事人),等江夏劉奇死后,有了居住地再還。孫權聽說不滿,劉奇正在壯年怎會即死,魯肅說劉奇有病,眼看死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