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馬路邊、廣場附近的人流量大,在這些地方找到雇主的幾率比較大,選擇在這里等活兒成了大家的一致決定。更多時候都是落空,一整天也等不來一個請他們干活的人,來回的油費、中午的飯錢,都算在成本里,不穩定的收入帶來的是緊張的家庭關系和對未來生活的迷茫,所以有些人會因為現實被迫改行,去做其他的工作。
1、在廣州做了兩年的快遞,今天辭工了,不知道做什么,好迷茫,30歲了,我該怎么做?
關注南城騎士,帶你了解外賣行業的各種資訊和內幕。說實話,對于提主的迷茫,我也感同身受,雖然現如今的工作機會有很多,但真正適合干的卻不多。加上30歲的年齡不再年輕,所以選擇的時候就一定要慎重考慮了,第一個選擇,那就是去學點什么技術或技能。30歲的年齡還不算晚,如果去學的話,應該還來得及,第二個選擇,做點小生意之類的。
2、以前路邊很多接零活的水電工,現在為啥看不到了?他們都干啥去了?
跟著建筑隊干了快10年的小舅,現在一提到當初蹲在路邊等活兒的場景就感慨萬分:以為差點就要丟掉飯碗的時候,卻因為工友的一句話讓他看到了轉機,10多年前,小舅和那些在路邊等著接活兒的人一樣:每天早晨騎著那輛藍色摩托車,后面是用橡皮帶捆得結結實實的工具—砌刀、電鉆、塑料桶、鐵鍬等等,在市中心的某個廣場停下,然后拿出那塊上面寫著“水電工、疏通廁所”等字樣的木板,接著就開始了一天的工作。
跟他一起的還有很多工友,大家都互相認識,漫長的等待很無聊,那時用的還是帶按鍵的“棒棒機”,為了打發時間,大家自發從家里帶來象棋、撲克牌等,嗓門粗大的農村漢常常為了出錯牌或輸了棋爭得面紅耳赤。有時運氣好,一天能遇上一兩個雇主,一天下來也能掙大幾十、一兩百塊,這對他們來說就是“高收入”了,更多時候都是落空,一整天也等不來一個請他們干活的人,來回的油費、中午的飯錢,都算在成本里。
夏天還好,尤其到了冬天,無功而返的時候甚至都不想再干這一行了,但一想到一家老小,第二天又早早騎著車來廣場等活兒。事情的轉機出現在2010年左右,村里的一個鄰居承包了一個工地著急找不到工人,無奈之下就發動鄉親們問有沒有愿意干的,工資雖然比他們打零工稍微低一點,但穩定工期也很長,算下來比打零工劃算不少。再加上是鄰居,大家知根知底,工資問題不用擔心,
就這樣,小舅告別了路邊接零活的工作,開始跟著建筑隊走南闖北,這一干就是10多年。這期間,社會的發展進步讓小舅又感慨又慶幸,感慨的是再也見不到蹲在路邊等著接活的那些工人了,慶幸的是自己竟然從一個馬路邊上的“游擊隊”變成了有正規團隊的農民工,小舅跟我講起這些事情的時候,我的心里也不禁產生了疑問:為啥現在很少見到這些路邊的水電工了?他們都去哪兒了?結合小舅的自身經歷,也請教了一些長輩,我總結出以下幾方面原因。
一、為了城市的整潔環境,被統一安置到固定的區域等待雇主,以前路邊隨處可見的工人自然就得少了,因為馬路邊、廣場附近的人流量大,在這些地方找到雇主的幾率比較大,選擇在這里等活兒成了大家的一致決定。但隨著社會的進步,越來越多的人涌向城市務工,既為城市帶來了更多的生產力,同時也帶來了人口和管理的負擔,就拿路邊的水電工舉例,隨意停放的摩托車、主干道上占道攬活、四處發放的攬活小廣告等等,既增加了交通安全隱患,也影響了城市的整潔環境。
所以,為了便于管理,也為了滿足雇主更多的需求,將他們統一安置在指定區域,是順應城市發展的需要,二、建筑工地的工人需求量大,很多人跟隨建筑隊去到工地打工,工作穩定工資結算有保障。小舅說,他們從來不擔心沒有活兒干,這個工地還沒結束下一個工地又在催著要人,“現在我們也成了香餑餑,”小舅的話語無比自豪。確實,現在到處都在開發,到處都能看到高高的塔吊車,
建筑工地對工人的需求量很大,特別是能吃苦又能長久干的,一天三四百的工資對他們來說就是家常便飯。不像以前打零工,等雇主找上門靠的全是運氣,做完一個活兒下一次啥時候能再接到活兒誰都預料不到,現在是建筑隊直接聯系好工地,他們跟著建筑隊走就行了,吃飯、住宿、工資、甚至往返路費都不用他們操心,這種待遇擱以前是想都不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