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后,參加平定“安史之亂”的回紇兵部分卜居洛陽,這些人也成為洛陽回族的一個來源。古城洛陽的少數民族多,是作為古都遺留下來的事情.,洛陽全市皆有滿族分布,市區滿族多為建國后為支援洛陽工業建設,由全國各地來到洛陽定居的,除回族與洛陽有著較早的淵源、滿族和清王朝的入關統治有關、蒙古族為避世亂而隱姓洛陽之外,其他兄弟民族多是在新中國成立后為支援洛陽的經濟建設調動而來的。
1、洛陽古稱洛邑,洛陽為什么會有“周公營造洛邑”之說?周公是哪里人?
周公本姓姬,來自于西岐。西岐即西土,小邦周所居,周祖名為棄,棄乃帝嚳裔。帝嚳五帝一,建都河南地,濮陽二帝陵,帝嚳與顓頊。史前大洪水,治水棄從禹,河洛三代居,夏后首善地。棄后即周人,奉夏作農吏,夏衰失其位,西竄于戎狄。從此不務農,與戎融一體,飲毛與茹血,不用青銅器。即使與戎融,仍遭戎攻擊,與戎姻或戰,被迫四遷徙。
中土大邑商,奉天四海一,北疆邁幽燕,南方越湘溪。西土至流沙,東界到海底,于是小邦周,臣商朝大邑。從此戰戎狄,周人滿底氣,戰戎屢獲勝,特命周伯西。古公亶父立,戎俗方貶低,從此向中原,不斷文明習。周人既稱臣,卻陰謀叛機,中央征淮夷,都城必空虛。西人會孟津,振振立反誓,血流能漂杵,姬發終勝利。從此周代商,周人返故里,
武王登嵩山,只為把天祭。武王周公兄,周公武王弟,滅商第二年,武王即歸西。臨終囑周公,遷都夏后居,河圖洛書源,河洛富王氣。周公測日影,以定土中地,土中在嵩山,是以營洛邑。天地之中久,而今世產遺,九鼎遷新都,天子受殷禮。以應王居中,四貢均道里,天子居中坐,四周稱戎狄。都洛大周成,成周名所依,大周成康治,德化居中地。
2、洛陽和三門峽原本是一家人,1986年,為何會出現兩市分家?
我是親歷者,一九八六年以前,洛陽地區和洛陽市并存,洛陽地區行署作為河南省政府的派出機構管理豫西的十四縣、兩個縣級市(三門峽和義馬),洛陽市政府管轄五個城市區和郊區共六個縣級行政區劃。實際上,一九七二年洛陽市曾短暫管轄過孟津具,后在一九八六年前又管轄過孟津縣,新安縣和偃師縣(當時還不是市),到了一九八六年,上邊提出市帶縣來發展工業,遂將原洛陽地區所轄六個縣又分給洛陽市管轄,原臨汝縣(現汝州市)劃給平頂山市管轄,三門峽市升格地級市,轄靈寶,澠池,陜縣(現三門峽市陜州區),盧氏四縣和縣級義馬市,原洛陽地區主要機構遷往三門峽,組成新的地級三門峽市政府辦公機構,原縣級三門峽市機構改為湖濱區政府辦事機構,
3、洛陽的瀍河區有二十多個少數民族,其中的歷史背景是什么?
古城洛陽的少數民族多,是作為古都遺留下來的事情.。其中回族人口位居第一,滿族、蒙古族人口分別次之,其他還有藏族、維吾爾族、苗族等42個少數民族。除回族與洛陽有著較早的淵源、滿族和清王朝的入關統治有關、蒙古族為避世亂而隱姓洛陽之外,其他兄弟民族多是在新中國成立后為支援洛陽的經濟建設調動而來的,在洛陽,除漢族世居并遍及全市之外,各少數民族,尤其是以回族為代表的少數民族,多是以“大分散”、“小集中”的方式與漢族雜居,因而民族特性較為鮮明。
新中國成立之前,回族主要分布在城市區、郊區和附近屬縣,居住城鎮者自成街道,居住農村者自成村落,如洛陽市東關、北窯、馬坡、塔灣,宜陽縣韓城鄉西關,偃師北窯、緱氏,洛寧縣王范鎮,嵩縣德亭鄉南坡,新安縣五頭鄉、鐵門鎮等,滿族主要分布在市區和欒川縣、嵩縣。蒙古族主要分布在市區和欒川、汝陽、孟津等縣,其他少數民族在洛陽及所屬9縣(市)分布雖廣,但數量較少。
回族喜愛清潔,比較團結,精明能干,有經商傳統,據載,該民族是隨著伊斯蘭教傳入中國后逐漸形成的一個民族,其風俗習慣受伊斯蘭教影響。從回族的出現與成長來看,它既信奉伊斯蘭教,又不斷與漢族融合,屬于緣起于我國的原生民族,其個案性較強,隋唐時期,阿拉伯及波斯(今伊朗)人來到洛陽經商或從事宗教活動,其中信仰伊斯蘭教的定居者通過與其他民族融合,形成了洛陽回族的先民,成為洛陽回族的族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