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真誠的感謝提問者關注洛陽和洛陽人。洛陽市伊川縣徐陽陸渾戎墓地的發現,則為研究陸渾之戎與中原民族之間的融合,探索中原文化的形成和發展提供了重要的信息,綜上所述,從徐陽墓地的考古發現和文獻所載的陸渾戎在遷入伊洛地區后,無論是戰爭還是聯盟,其與東周王畿及其方國之間有著豐富的交流,在其交流過程中相互影響,相互融合,當然更多的是陸渾戎受中原文化的影響。
1、洛陽人是不是陸渾戎的后代?
這個問題應該這樣說,洛陽地區歷史上有陸渾戎人的存在。陸渾戎是胡人,二千多年前東遷至今天洛陽一帶,陸渾戎是胡人的一個部落,部落規模不小,春秋爭霸時期從甘肅一帶遷到河洛地區。當時秦國晉國楚國都想把這些胡人拉到自己這邊來,增加自己的實力,好在諸侯爭霸中取勝,陸渾戎做為外來人也想依附一國,有塊地方生存下去。有點像墻頭草,那個國家實為強大,就抱他大腿,左右逢緣,
2、洛陽人怎么樣?
本人真誠的感謝提問者關注洛陽和洛陽人。關于問洛陽人怎么樣,這個問題很難回答,簡單的說人與人不一樣,誰又能代表誰?我們可以通過一個人做的事或者說的話來推斷他個人的道德和個人素質,但這與他整個城市的關系不大。如果說非要說和城市有點關系的話,那可能是整體的一個文化底蘊,就像我們說的每個家庭都會有的家風,洛陽,是最早的中國。
是華夏文明的發源地,地處華夏腹地,中原之中!洛陽方言中的“中”是被大家耳熟能詳的,洛陽人慣有中庸之道,做事不極端,不輕視,不大喜大悲,不忽上忽下,不朝三暮四,不朝令夕改。無論是感情還是做事,都會持之以恒,給人一種安全感,洛陽人也從不會在網上去攻擊其他城市,不會因為歷史去抹黑其他城市。想了解洛陽這個城市的文化底蘊的朋友,可網上查一下“中國最有文化底蘊的城市前十名”,第一名就是洛陽,
3、為什么現在的洛陽人被稱為陸渾戎后裔?
謝邀,小樊閑聊來回答,民族融合在古代歷史中有很多,陸渾戎包括生活伊洛地區的伊洛、泉皋、楊拒、蠻氏、陰戎等部落與當地民眾相互影響,最終促進了民族融合。(稱之為后裔也不為過)近年來,洛陽市伊川縣徐陽村發現了陸渾戎墓地,該墓地發掘出土了一批具有戎人特色的遺物,這些出土的遺物一方面保留著大量的戎人特征,一方面又展現了中原文化因素,
文獻記載春秋時期有數支戎人活躍在伊洛地區,徐陽發現的戎人應是源于今甘肅地區的姜姓戎人。春秋時期,秦人為了開拓疆土而驅逐戎人,晉國接納并安置戎人遷入中原,其在遷入中原后與中原諸夏族群之間或戰或和,相互影響,最終促進了民族融合。圖為陸渾戎天子駕六據文獻所載,春秋時期在周王朝周圍分布的戎人主要有:濟水之戎、燕山南北之戎、晉南戎、伊洛戎、,
其中分布于伊洛地區的少數民族主要有伊洛、泉皋、楊拒、陸渾、蠻氏、陰戎等部落。這些居于中原的戎人在春秋時期,定居于各諸侯之間,并為其所利用參與諸侯爭霸,陸渾之戎便是這些戎人中的一支。《左傳·僖公二十二年》載:“初,平王之東遷也,辛有適伊川,見披發而祭于野者,曰:‘不及百年,此其戎乎!其禮先亡矣,’秋,秦、晉遷陸渾之戎于伊川。
”注:“論語《憲問篇》云:‘微管仲,吾其披發左衽矣’,足證披發為當時所謂夷、狄之俗”,此處僖公二十二年(公元前638年)距周平王東遷(公元前770年)洛陽之時,已130余年。此處“不及百年”說明大夫辛有到了伊川的時間應在公元前7世紀的上葉,他在這里看到了披發野祭的人群,感嘆道:“還不到一百年,這不是戎人嗎!這里的禮儀已經消亡了嗎!”這也成為了后世文學作品中屢屢引用的“伊川嘆”———慨嘆中原政權的衰微、慨嘆國土之內禮儀風俗的喪失,
僖公二十二年秋,秦國和晉國把陸渾戎遷到了這里。而隨之陸渾的地名也帶到了這里,稱為陸渾縣,上圖為陸渾水庫關于陸渾之戎來源,《春秋左傳注》有注:“陸渾之戎蓋其本名,本居于瓜州,晉惠公始誘而遷之于伊川古允姓之奸居于瓜州,”這說明了“陸渾之戎”即是“允姓之戎”,“居陸渾(瓜州),在秦、晉西北”。這些記載將“陸渾之戎”與“允姓之戎”聯系在一起,并說明其原居地稱為陸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