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屈原是出生在湖北姊歸,大半生活動在湖南,應該是湖南人。“籍貫”一般隨“父系”,只有在父親是外國人或者《出生醫(yī)學證明》中未記載父親信息時,“籍貫”才隨母親籍貫,很多人覺得“籍貫”已經沒有存在的必要,畢竟一個人的身份信息中,最重要的是姓名、出生年月、性別和身份證號,這幾個信息才是認定一個人是一個“獨立個體”的基本信息,“籍貫”實在是可有可無。
1、屈原的籍貫目前在學術界有爭議,一說是湖北秭歸,一說是湖南漢壽,你怎么看?
現在連西門慶潘金蓮都有人搶,何況象屈原這樣的愛國詩人又是原本與湖北同為一家的湖南肯定要爭一爭這個老寶貝!歷史有定論的事,我們沒資格探討,只說當下。我們知道,屈原的代表作是《楚辭》,我們也知道楚國原本包括湖北和湖南的一部分,但“楚”已分家,這無法改變,那么現今社會誰代表“楚”更被社會接受呢?說點大家都知道的,山東叫齊魯大地,河北叫燕趙大地,山西叫三晉大地,河南叫中原大地,湖南稱三湘大地,湖北稱荊楚大地問題來了,為什么湖南不否定“荊楚大地”而自己用“湘楚大地”呢?當下湖北的“楚才回家”四處攬才,“楚啇”遍布全國,湖南咋不爭這個“楚”呢?可見在爭“楚”上底氣不足。
有人說屈原是出生在湖北姊歸,大半生活動在湖南,應該是湖南人,這更滑稽了,偉人出生在湖南,一生住的最多的地方除了北京就是武漢,能不能說他老人家是北京人或者武漢人呢?照此理由,張學良應該是臺灣人。上千萬的華僑都不是中國人,因為他們活動在外國,屈原是楚國人,楚國包括湖北和湖南的一部分,這是沒有爭議的。屈原是楚文化的代表,湖北省博物館珍藏著大量楚文化瑰寶,武漢東湖就有不少與屈原有關的故事,屈原在東湖“澤畔行吟”,楚莊王在東湖擊鼓督戰(zhàn)(清河橋古橋遺址),
記得武漢還有個啤酒叫行呤閣。歷史有定論的如果都能隨便否定,隨便爭議,那要編歷史書干嘛?偉人出生在湖南韶山,二千年以后會不會有人說他是武漢人呢?因為他寫的詩是吃武昌魚,說武漢是“白云黃鶴的地方”,年年到武漢游泳居住,其實,與其爭屈原是哪里人,不如爭誰能代表楚,因為屈原是楚人,如果爭不清誰更“楚”,那就老老實實做得象個“楚”人,湖南湖北本是一家,最好是互相攜手,把楚文化發(fā)揚光大,不給屈大夫丟臉。
2、籍貫和祖籍的區(qū)別是什么?
謝謝系統(tǒng)邀請,籍貫和祖籍的區(qū)別,需從各自的含義來理解。籍貫,是指祖父及以上父系祖輩的長久居住地或本人出生地,如古某現居住內蒙古自治區(qū)包頭市土黙特右旗將軍堯鎮(zhèn)團結村,祖父從山西省走西口來到了團結村,并在團結村長期居住,古某也是出生在團結村,那么古某的籍貫就應該是內蒙古包頭土右旗。祖籍,也叫原籍,指先祖的出生地并長久居住過的地方,
3、“籍貫”是什么?我們?yōu)槭裁匆顚憽凹灐??它還有存在的意義嗎?
說起“籍貫”,有些人對其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我們每一個人在入學、求職、貸款等日常生活中填寫各種表格的時候都會被要求填寫,而且翻開戶口本,在個人“常住人口登記卡”一頁中也有“籍貫”一欄;陌生的是很多人不知道如何填寫,甚至有些人將“戶籍”與“出生地”混為一談,誤認為戶口本中“出生地”等同于“戶籍”,其實這是錯誤的認識。
那么什么是“籍貫”呢?為什么要填寫“籍貫”?“籍貫”其實是一個極為標準化的概念,指的是本人出生時祖父的居住地,在實踐中,如果不能確定祖父居住地,本人籍貫隨父親籍貫;父親籍貫也無法確定時,“籍貫”一欄填寫本人出生地?!凹灐币话汶S“父系”,只有在父親是外國人或者《出生醫(yī)學證明》中未記載父親信息時,“籍貫”才隨母親籍貫,
對于另外一些特殊的情況,比如籍貫不詳的(棄嬰)、批準加入中國國籍的外國人等,“籍貫”一欄或者填寫收養(yǎng)人的籍貫,或者填寫入籍前的國籍。就“籍貫”的概念而言,情感上可以理解為一個人的“根”在哪里,尤其是在如今人口流動率較大和大規(guī)模的城鎮(zhèn)化推進中,不少三四線城市或鄉(xiāng)鎮(zhèn)的年輕人都在一二線城市買了房、扎了根,在取得就業(yè)所在城市戶口的同時,“籍貫”更能幫助他們記住自己是從哪里來的,自己的祖輩世世代代生活在哪個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