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孫權有單獨奪益州能力,卻是隔離荊州拿不回益州,劉備無能力單獨奪取益州,就是有能力,又怕孫權就乘機他在奪益州,孫權奪取他的荊州,再被孫權荊州奪取再乘勝奪益州,或是劉備和劉璋兩軍相爭,拚得你死我活,兩敗俱傷的。在此后,他與孫權決定武力奪取荊州后,又再次準備襲擊荊州。
1、如果關羽的女兒嫁給了孫權的兒子,孫權還會不會奪荊州殺關羽?
只要有機會孫權必取荊州,絕不會殺關羽!眾所周知孫權是三國一明主很會用人,做事不拖泥帶水,關羽卻很高傲自大他看不起東吳正所謂驕兵必敗,關羽失荊州時是將大軍全部攻取樊城,只留幾千老弱留守對付江東,如此良機孫權必會去取!至于為何會取原因如下1.荊州本就是赤壁之戰后東吳應得的只不過當時被劉備乘虛而占了,況且劉備自已也稱說是借,時機到了就還然而現實是劉備無信一直不歸還荊州。
此時去取合理,2.荊州軍事地理位置重要水陸方便是兵家必爭之地,孫權也不會因為一個婚姻而放棄如此重要之城,就如劉備也不會因為和孫尚香結婚了而不后期復仇攻打東吳。3.天地利人和取荊州時關羽在和曹操大戰荊州前所未有的空虛如此良機孫權必不會放過,取荊州之后必不會殺關羽,大家都知道劉關張桃園結義誓同生死共存亡,殺了關羽必會引來劉備大軍復仇不理智也。
2、孫權奪荊州、殺關羽,燒夷陵、敗劉備,為何不乘勢逐鹿中原?
東吳早就想逐鹿中原了,只不過屢戰屢敗而已,孫權他爹孫堅,正經的這次牛人。他就想爭霸天下,所以積極參加討伐董卓的戰爭,失敗以后,孫堅決心自主發展,所以屢次三番攻打荊州,結果沒打下荊州,把自己的小命丟了。孫權的大哥孫策,號稱小霸王,帶著周瑜橫行江東,所向無敵,本來很有希望入主中原,結果年紀輕輕被刺客暗殺了。
策英氣杰濟,猛銳冠世,覽奇取異,志陵中夏,割據江東,策之基兆也。江東的基業教到了孫權的手里,孫權搞管理還可以,打仗不行。這一點,孫策說的很透徹,呼權佩以印綬,謂曰:“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陳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知卿。”孫策對孫權說,你打仗不行,守住江東還可以,后來的歷史進程證明,孫策說的對,孫權確實不會打仗,他親自指揮的戰役,幾乎全敗!孫權多次北伐,均以失敗告終。
南方政權北伐,一般有東、中、西三條路線,東線,是從江南北上,攻淮南淮北,再向北占領山東、河北。歷史上成功的北伐,劉裕北伐、朱元璋北伐,都走的是這條線路,連國民革命軍北伐也走過這條線路,中線,以荊襄地區為基地,直搗中原,攻打河南、關中、山西、河北。關羽、岳飛北伐走的是這條線路,都沒有成功。西線,從漢中出發,攻隴右、關中,再東進中原,
韓信、諸葛亮走的是這條路。三條線路各有優劣,孫權北伐選擇的是東線他選擇東線比較明智。因為如果從荊州北伐,后方很不穩固,甚至有可能遭到蜀漢的偷襲,重蹈關羽的覆轍,所以孫權在荊州的策略就是堅守防御,偶爾讓陸遜發動小規模的進攻。在東線則大打出手,赤壁之戰后,公元215年,孫權發動10萬大軍,進攻合肥。被張遼八百步卒殺的大敗而回,
3、假如孫權只奪荊州,不殺關羽,劉備還會打孫權嗎?
荊州之戰是三國歷史走向的分界點。在此之前,劉備陣營的事業突飛猛進,不但占有了荊州大部,還奪取了益州和漢中,曹操在劉備的攻勢面前節節敗退,一籌莫展。但是,就在關羽發動襄樊之戰,水淹七軍,威震華夏時,孫權撕毀盟約襲取荊州,擒殺關羽,此舉讓劉備在登基后,決定發動伐吳之戰,為關羽報仇。那么,如果孫權當時沒有殺關羽,劉備是否還會討伐東吳嗎?一、關羽之死,
在劉備發動伐吳之戰后,孫權派諸葛瑾以私人的名義勸阻,派使者以官方的名義求和,都遭到了劉備的拒絕。后人評價孫權的行為就是,一個強盜占了別人的房宅,殺了別人的親人,當別人來報仇的時候,卻要和受害者握手言和,這種純粹的賴皮行為,是任何人都不會容忍的,孫權要奪取荊州,是因為他的戰略目標決定的,孫權的戰略目標是全據長江,建號帝王,爭奪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