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東漢一朝,因劉秀起兵老家南陽,是為南陽歷史最為輝煌的時期,號稱“洛陽帝都,南陽帝鄉”。南陽郡治所在宛城,所以說宛即南陽,臥龍崗在南陽的城西八里有武候祠,難道是后人無緣無故的去祭祀一個毫不相干的人嗎,秦時期的南陽郡早在周代,南陽境內就封建有呂、申國。
1、為什么有人說南陽臥龍崗在南陽市區宛縣的地盤?
這位風度友,在發表文章之前首先弄明白東漢未年各郡制的管制情況再發表,先說荊州郡,它是東漢的大郡,郡治在襄陽,下轄包括南陽郡,荊州等于現在的一個省,常說的荊襄九郡。南陽郡治所在宛城,所以說宛即南陽,臥龍崗在南陽的城西八里有武候祠,難道是后人無緣無故的去祭祀一個毫不相干的人嗎?南陽在東漢那叫做帝都,陪都,多少皇親國戚都聚居于南陽,東漢未年,先是黃巾賊亂,后來是董卓之亂,董卓死后張濟,李氾兵敗長安,向荊州逃亡,與劉表發生沖突,張濟戰死,張繡率屬下歸服劉表,劉表讓張繡鎮守南陽,
諸葛亮是隨其叔父諸葛玄到荊州投奔劉表的,后來諸葛玄病故,諸葛亮帶其弟諸葛均寓居于南陽城西臥龍崗,邊耕讀,邊了解國家事局,你說漢未就劃分了南陽郡,就是混淆黑白,顛倒是非,又說譚某磚家所論:遂歸襄陽,毫無依據,難道后世文人志士包括李白的,南陽諸葛蘆,成都子云亭。之句都毫無根據嗎?劉禹錫的陋室銘,岳飛的謁武侯祠,這些能說明了問題的真相嗎?你們不就咬定東晉的習鑿齒所謂的亮家在鄧縣嗎,到臥龍崗看看碑跡文獻,古樹遺跡,就說明了誰在造假,誰在賊喊捉賊,
2、漢代宛城在哪里?有什么依據么?
宛城現在的宛城在河南省南陽市內。現在地圖可以查找的到,問題是現代的宛城真是漢代的宛城嗎,千年沒有變嗎,漢末曹操與張繡發生宛城之戰的宛城嗎,讓曹操戰敗,長子曹昂,名將典韋戰死之處嗎。我們來分析一下,那個歷史中的宛城真的存在嗎。我們看《三國演義》里面寫道,張繡屯兵于宛城,準備犯南陽,曹操興兵討之,張繡降曹,讓曹操進宛。
曹操看張繡嬸子漂亮,竟然納之,張繡怒反水曹操,把曹操打的落花流水,曹操幸好大宛良馬,逃過淯水河,才救回一條命。《三國演義》里面的故事情節是人為編的,但地名都是可查的,南陽,宛城,淯水都出現了。《三國志》是如何寫的呢,這是史書可信度更高,繡領其眾,屯宛,與劉表合。太祖南征,軍淯水,也出現了宛城,淯水等地名。
說明這些地名是真的存在,《三國志》與《三國演義》提到的淯水,在酈道元作的《水經注》是可以查到的。淯水出弘農盧氏縣支離山,東南過南陽西鄂縣西北,又東過宛縣南,現在宛城的淯水已經改名叫白河。在《南陽志》可查,秦時為了防楚設南陽郡,其中南陽郡的治所就在宛縣,后漢沿秦治,南陽郡沒有變過,一直沿襲到三國演義里曹操與張繡發生宛城之戰。
3、南陽為什么簡稱是宛?
謝邀,這個問題對我來說問的很好,因為我就是南陽人,關于“宛”這個地名,我還是想分享點自己的看法。宛這個字,作為地名,是比較罕見的,在古代,作為城邑之名,就指南陽盆地的宛邑,做為國名,有西域大宛國。豫、陜區域原始社會遺址圖南陽盆地這個地方很早就有原始人類居住,上圖顯示有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屈家嶺文化等原始文化遺存,
秦時期的南陽郡早在周代,南陽境內就封建有呂、申國。戰國時期,楚國北進占領此區域,設宛邑,宛之名由此而來。在漢代,宛都聲名遠播,為漢朝重要城鎮,與洛陽、長安、成都、臨淄,并稱為全國五大城鎮,在東漢一朝,因劉秀起兵老家南陽,是為南陽歷史最為輝煌的時期,號稱“洛陽帝都,南陽帝鄉”。南陽出土的大量漢畫像石,便是漢代南陽輝煌歷史的記載,
現在很多的南陽人都知道南陽古稱宛,卻沒有留意這個字在古代的讀音,和現在是不一樣的。《辭海》中宛字注釋:yuān,用于古地名,如宛縣,在同字下詞條中關于“宛縣”的解釋如下:古縣名,戰國楚邑,秦昭襄王置縣,治今河南南陽市,北周改名上宛縣。戰國時為楚著名鐵產地,秦以后歷為南陽郡治所,漢在此置工官、鐵官,王莽時設五均官,為“五都”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