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的黃梅戲發(fā)展是從安慶挖人,不培養(yǎng),再說離開了安慶這個地區(qū),黃梅戲就變味了,湖北黃梅戲敢用武漢或黃梅縣方言演唱嗎。湖北人不在業(yè)務中求發(fā)展,而是請了幾個水軍喊黃梅戲是黃梅縣的,不務實,只留下了吳亞玲,蔣建國,劉華三人一直在黃梅劇院,一直在黃梅戲的舞臺上,堅持到現在。
1、有人說黃梅戲在湖北起源,卻在安徽省發(fā)揚光大了,這是為什么?
古時,在湖北江西留傳著一種采茶調,唱腔甜韻優(yōu)美動聽,那時發(fā)大水湖北黃梅縣人逃荒要飯將采茶戲帶到安慶(黃梅縣和安慶宿松縣交界)。安慶桐城羅嶺人嚴鳯英用安慶地方方言加工成了黃梅戲,優(yōu)秀傳統(tǒng)劇目有:打豬草,鬧花燈,王小六打豆腐等,一九五七年嚴鳯英王少舫主演的《天仙配》《女駙馬》《牛郎織女》在華東地區(qū)文藝會演中獲獎,被拍成電影,聲譽國內外。
2、黃梅戲起源湖北黃梅,為什么現在安徽卻爭奪起源地?
沒有,怎么辦,總得想點辦法,搶黃梅戲其實質是搶的是黃梅戲的文化。黃梅的文化遺存是散落在家譜,地方志,國家和地方擋案館及圖書館里的文獻書刋里,千年古縣有極深厚的文化特色,我在北京聽氣功課時,講黃梅禪宗的六祖學佛的傳奇,我說我是湖北黃梅人,校長聽見猛的一驚,又聊了一會五祖寺。做一個黃梅人,對黃梅千年古縣特有的本土文化,信心滿滿,
3、黃梅戲起源于湖北黃梅,在安慶發(fā)揚,那為什么不改名呢?
黃梅戲是中國的五大戲劇之一,雖然是在安徽安慶市發(fā)展起來的,但是其發(fā)源地卻存在許多爭議,黃梅戲源頭的歷史最早記載陸洪非先生在《黃梅戲源流》一書中,對黃梅戲的源頭列舉了三種傳說,但并沒有最后下結論。傳說之一∶“黃梅戲是在‘懷寧腔’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每當春種秋收之時,農民們慣唱‘懷調山歌’來歌頌自己勞動的豐收。
這種民間優(yōu)美抒情的山歌小調,統(tǒng)稱為‘懷寧調’,”傳說之二∶“黃梅戲起源于安徽安慶地區(qū)。從前每逢黃梅季節(jié),常常洪水成災,四鄉(xiāng)農民為了祈求豐年,就在這個時候舉辦迎神賽會,會上出現各種歌舞演唱,在這種歌舞演唱形式的基礎上產生的一種戲曲形式,因與黃梅季節(jié)有關,故名曰‘黃梅調’,”傳說之三∶“黃梅戲源于湖北黃梅縣的民歌小調即黃梅采茶調。
”后面大多數說法一般是按照陸先生的說法而說的,當下比較流行的有四種說法:一說湖北黃梅縣著名相聲、口技演員湯金城(1890-1980年)在《黃梅戲藝術》1989第二期增刊上發(fā)表的《話說黃梅縣與黃梅戲》一文中,認為“戲因縣名,縣因山名”(黃梅縣西二十公里處有一山曰“黃梅山”)。而黃梅縣當地亦有黃梅采茶歌為基礎,當地人認為黃梅戲是由黃梅采茶歌演變的,
二說安徽懷寧縣安徽省黃梅戲發(fā)展基金會副會長柏龍駒說,如果“戲因縣名,縣因山名”,湖北黃梅縣有個黃梅山,就說“黃梅戲起源于黃梅縣”,那么,安徽懷寧也有個黃梅山,兩個“黃梅山”,究竟哪個“黃梅山”與黃梅戲有瓜葛呢?柏龍駒先生進而考證,黃梅戲的語言和聲腔是以安慶、懷寧地方話為依托,與懷寧黃梅山一帶民歌小調完全一致的,而與湖北黃梅縣地方話大相徑庭。
所以他認為,黃梅戲起源于安徽懷寧的黃梅山上,其理由與說法也比較令人信服,三說安徽桐城縣黃梅戲是在桐城縣羅嶺鎮(zhèn)嚴鳳英的一出《天仙配》唱響大江南北、長城內外之后,才真正形成一個劇種的。嚴鳳英是黃梅戲的開山鼻祖,桐城羅嶺(安慶市郊區(qū))的山水、風俗人情孕育了這位杰出的黃梅戲表演藝術家,沒有嚴鳳英就沒有當代的黃梅戲。
當地人認為,黃梅戲具體來源以無從考證,但是嚴鳳英是將那些小調、民歌形成一個劇種的,因此嚴鳳英才是黃梅戲的開創(chuàng)者,因此黃梅戲的發(fā)源地應屬安徽桐城,四說安徽宿松縣廖理南先生通過查閱《中國戲曲志》、《黃梅縣志》、《宿松縣志》等文獻資料發(fā)現,在黃梅戲發(fā)展史上,宿松有十幾項第一。例如:第一個專演黃梅采茶戲,從明代中葉開始,宿松人就于每年的三月初三,在松梅嶺街上專演黃梅采茶戲;第一個將黃梅戲劇目寫入廖河戲臺楹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