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說的武漢三鎮的武昌、漢陽、漢口指的不是某一行政區劃,而是包含眾多行政區劃的區域。其二,建地鐵,對地形地貌還是有要求的,漢口是老城區,道路擴建非常難,這點和廣州的中心老城區一樣,休地鐵無疑是緩解地面交通的最好方式,而武昌(漢陽確實不熟,不敢妄自評論)道路擴建的難度就小的多,我家門口的徐東大街,水果湖大街擴建應該不下五次,從最開始的兩車道,到現在的八車道,這點,肯定比修地鐵的成本低。
1、漢口屬于武漢哪個區的?
漢口并不是一個區。我們常說的武漢三鎮的武昌、漢陽、漢口指的不是某一行政區劃,而是包含眾多行政區劃的區域,武昌包括青山、武昌、洪山三個區;漢口包括江漢、江岸、硚口三個區;漢陽就是今天的漢陽區。漢口原來最開始的時候叫做江夏,由于在兩江的交匯之處,交通非常便利,本省的人都在這里做生意,這里就發展成了一個大集市。
由于漢口是在漢水和長江交匯之處,陜西人近水樓臺先得月,很多陜西人來次做生意,他們占了外地人的絕大部分,在他們中間流傳著:“要做生意你莫愁,拿好本錢備小舟,順著漢水往下走,生意興隆算漢口。”漢口因此而得名,漢口就是漢水的出水口,后來由于漢水改道在嘉慶年間漢口變成了四大名鎮之一。鴉片戰爭以后,漢口開始通商,
2、武漢人的祖籍大多在哪里?
這個話題還是很有一談的,我就以充分的數據和真實感受來回答。武漢主要由三大板塊組成:漢口、武昌、漢陽,首先從漢口板塊來說,大部分人的祖籍是黃陂人,漢口到處都是黃陂人,做小買賣的,做建筑的幾乎都是黃陂人,很多黃陂人在漢口買房,特別是常碼頭、漢口火車站一片,復興村、范湖、常青一片,二七一帶最多黃陂人,正宗的老武漢人主要還是在六渡橋,漢正街、南京路那一片。
東西湖區河南人最多,以前大部分遷移過來的河南人比較多,因為河南缺水不便于農耕,東西湖水資源豐富當年又是比較偏僻的地方,所以東西湖大部分人的祖籍都是河南人,武昌板塊大部分人的祖籍是江夏,同樣也是因為江夏離武昌近,還有部分來自湖北省內下面地級市和區縣的人較多,原因是武昌大學多,很多學生來自其它省份和下面區縣地市,為什么說武昌人很多都是說普通話的人多就是因為外地人最多,所以說武昌人到底哪里人祖籍這個不好定義,只能說江夏人可能會多一點,其余大部分都是外地人,正宗的老武昌人主要聚集在司門口和徐東片區。
漢陽板塊,漢陽就不必多說了大部分人的祖籍來自蔡甸,也有一大部分人是漢陽本地人,因為外來人口一般很少往漢陽去發展,漢陽又是重工業基地,還多工人都是繼承父母的工作,所以漢陽那邊很多人都是走后門關系進國企,外來人口很難進,到現在漢陽經濟增長慢就是吸引不了外來人口造成的,我的這些回答希望對網友有幫助,還有需要補充的也可以進行留言。
3、為什么武漢的火車站取名為武昌站和漢口站?
先說說武漢的方位,武漢地處江漢平原東部、長江中游,世界第三大河長江及其最大支流漢江橫貫市境中央,將武漢中心城區一分為三,形成武昌、漢口、漢陽三鎮隔江鼎立的格局。歷史原因可能修建鐵路時候通到哪里即以當時車站所在地名命名,比如歷史上有名的京漢鐵路,漢即漢口站,站址位于湖北省武漢市江漢區金家墩,始建于1898年,重建于1958年,改造于2008年,2010年新站改造完工并投入使用,
武昌站站址位于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區中山路的東南端,始建于1916年(民國5年),經過六次改擴建改造,2007年新站投入使用。而命名為武漢站的車站2006年開始建設,2009年建成啟用,車站的命名除了沿用歷史稱謂,更多的會以城市方位命名,但如果一個城市方位名已經有了,可能就會選擇車站所在地來命名,比如上海虹橋車站,北京豐臺車站等等。
4、武漢的體育和影視明星為什么大多都出在漢口和漢陽?
武漢哪有什么漢口,現代區劃原漢口方向的為硚口、江漢、江岸,后來加了個新開發的東西湖,嚴格的說,所謂“漢口體育明星”其實多集中在硚口,硚口又與漢陽僅漢江之隔,是鄰居。武漢市挺怪的,應該是硚口曾經的基礎教育水平高,在別人大搞應試教育的時候硬是狠抓了特色教育,體育館附近又有許多成名的老教練當“星探”,所以出了不少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