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本欄目提出“《劉伯溫說過陽江貴地永無憂,那么他有沒有來到過嶺南陽江。因此,“陽江貴地永無憂”即便是劉伯溫所也跟他去沒去過陽江沒太大的關系,可能只\b是根據當時的時政而言發的,我認為陽江市有幾個景區直得你去玩游的,陽春縣春灣景區位置于近春灣鎮附近。
謝謝邀請:我認為陽江市有幾個景區直得你去玩游的,陽春縣春灣景區位置于近春灣鎮附近。例如凌霄巖,巖垌流光溢彩!天然奇石雕如玉,垌景奇百萬樓形,垌景色彩繽紛意,滿得眼福入心扉。巖洞幽深影石樓,仙境一般向九州,,巖樓清泉向外歌,春風及得翠竹曲。洞庭嬌陽光??,游客不斷升,當你覺得自己不夠充實的時候,出去一趟旅行一下,看看大自然巖垌的神奇和美妙,消除煩惱帶向你春陽的美好!,
2、“陽江貴地永無憂”是劉伯溫說的嗎?為什么這么說,他去過嶺南陽江嗎?
承蒙邀請,不甚感謝。就本欄目提出“《劉伯溫說過陽江貴地永無憂,那么他有沒有來到過嶺南陽江?》”之問題,談談我本人的陋聞,劉伯溫,名基,字伯溫,謚曰文成。生于公元1311年7月1日,卒于1375年4月16日,青田縣南田鄉(今屬浙江省文成縣)人,元未明初軍事家,政治家,詩人,通經史,精兵法,他輔佐朱元璋完成帝業,開創明朝并力保國家的安定而馳名天下,
劉基于元順帝元統元年即公元1333年赴元大都也就是今天的北京參加會試,考中進士,被元朝政府任命為江西高安縣丞。元至正八年即公元1348年,元朝政府為鎮壓浙東農民起義,任命劉伯溫為元帥府都事,平定農民起義后,改任命劉伯溫為總管府判,由于不滿元朝的腐敗,劉基棄官回青田老家,閉門讀書,韜光養晦。
直到元至正二十年即公元\b1360年被朱元璋請進建康也就是今天的江蘇南京,直至輔佐朱元璋建立大明朝,劉基自幼博通經史,于書無不窺,師承處州名士鄭復初,尤精象緯之學,對天文地理頗有研究,史稱劉伯溫“虬髯,貌修偉,慷慷有大節”,輔佐朱元璋時,“遇急難,勇氣奮發,計畫立定,人莫能測”。朱元璋對他非常尊敬,常呼為老先生,而不喊他的名子,并常說“伯溫,吾之子房也”,
特別是在元至正二十三年即公元1363年向朱元璋提出“以金木相犯日決勝”的建議,朱元璋用火攻,大敗陳友諒于鄱陽湖,致使朱元璋無限感慨地說“友諒亡,天下不足定也”。至正二十六年即公元1366年,朱元璋擴建應天城也就是今天的江蘇省南京市,命劉基“卜地定作新宮于鐘山之陽”,明朝建國后,劉基主張寬猛相濟的治國理念,臨終前,對次子劉璟說“夫為政,寬猛如循環。
當今之務在修德省刑,祈天永命”,劉基當時被稱為“一代文宗”。其多才多藝,著作頗豐,收錄于《誠意伯文集》,其中有《郁離子》、《覆瓿集》、《春秋明經》以及《百戰奇略》等,劉伯溫在告老還鄉之際,發現浙閩交界之處,一個叫談洋的地方有盜賊出沒,便致書中書省請求設巡檢司加以防范。當時胡惟庸在中書省任左丞,他便暗中指使人上書諂告劉伯溫,說劉伯溫發現談洋地有王氣,想霸占該地建祖墳,朱元璋很不高興,“遂奪基祿”,
劉基進京謝罪,不敢回鄉。不久,胡惟庸被朱元璋任命為丞相,劉基憂憤成疾,胡惟庸趁機在藥中下毒,害死了劉伯溫,劉伯溫用謀略和術數幫助朱元璋打下了江山,到后來自己卻被術數間接害死了,因此,“陽江貴地永無憂”即便是劉伯溫所說,也跟他去沒去過陽江沒太大的關系,可能只\b是根據當時的時政而言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