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質上共享單車,不是共享,只是出租自行車而已。共享單車,不過是歷史的一個笑話,那共享單車企業,就根本無法存活了,說實話,此前共享單車的大火一定程度上助推了共享汽車的發展,但相對于前者,共享汽車的發展還是慢了好幾條街,去年4月份,央視有一次對我的采訪,談共享單車的。
1、為什么共享單車能火,共享汽車卻火不起來?
說實話,此前共享單車的大火一定程度上助推了共享汽車的發展,但相對于前者,共享汽車的發展還是慢了好幾條街。隨便問幾個身邊的朋友,估計體驗過共享汽車的少之又少,究其原因,無外乎以下幾點:1、共享汽車運營模式偏重,投入大、回報周期長,運營商如果沒有充足的資金,很難大規模擴張,有資料顯示,全國雖有數百家運營商,但車輛規模在1000臺以上的卻屈指可數,由此導致的直接后果是市面上的共享汽車資源稀缺,與龐大的出行需求相比,簡直是杯水車薪,用戶可能好不容易才能找到一輛閑置車輛,
2、與共享汽車運營相關的配套政策并不完善。不管是車輛停放、違章處理、事故責任劃分,還是用戶押金處置、信用體系搭建等,都需要具體的政策支持,而目前各地處理辦法不統一,運營商有時也一臉茫然,尤其在車輛拍照辦理等方面,可能需要花費很大的精力,3、用戶體驗沒有想象中那么好。相較于傳統的B2C租車模式,用戶的使用流程雖有所簡化,但實際體驗效果可能還有很多困擾,主要體現在尋車難、停車難、車內環境差、車況參差不齊等,另外共享汽車大多為新能源汽車,續航里程有限,多集中在市區出行,無法滿足中長途出行需求,價格方面與打車其實相差并不大,
此種情況下,很多用戶在一開始使用多是為了嘗鮮,很難形成粘性。鉛筆道記者曾采訪過幾家共享汽車創業公司,據大部分創始人講,雖然共享汽車模式較重,但隨著技術的逐漸成熟、運營效率的逐步提高,部分玩家已經實現區域市場盈利,而且隨著市場環境的日益成熟,共享汽車已逐漸被大眾所接受,在資本的助推下,共享汽車遲早會盈利爆發的那一刻,
2、50天連續倒閉3家共享單車,是不是共享的風潮已經過去了?
共享單車,不過是歷史的一個笑話。去年4月份,央視有一次對我的采訪,談共享單車的,我明確指出,一個城市的核心區,肯定不能靠共享單車解決最后一公里。如果真的是這樣的,那就說明這個城市完蛋了,一個城市的核心區,寸土寸金,不可能有空間容納共享單車這樣的垃圾。拿北京二環里的地方來說,共享單車就是很少見的,正是這個道理。
一個城市的核心區,公共交通也應該非常發達,兩個站之間,步行一般不會超過30分鐘。這就意味著,從任何一個地鐵站出來,走到兩個地鐵站的中間地帶,不應該超過15分鐘,只要這15分鐘步行路程,在市中心,是容不得單車橫行的。從上班角度來說,也是每一位上班族能夠接受的步行時間,如果一個城市的核心區,公共交通不配套,需要共享單車來解決交通,方向肯定是錯的了。
本質上說,共享單車,不是共享,只是出租自行車而已,作為出租企業,免費霸占了公共場所,停放他們的自行車,美其名曰“共享”,不過是為了騙取免費放置車輛而已。如果每輛自行車,都要交一筆停車費,那共享單車企業,就根本無法存活了,那么,公共的地方,憑什么給他們免費放置自行車?當然不應該,需要單車的地方,是旅游景點,一些特殊的需要騎行的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