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們要知道當時劉備為什么讓關羽鎮守荊州。關羽那么厲害,誰知道他會輸掉荊州,因此劉備不立刻搶回荊州是他沒想到關羽兵敗的太過突然,來不及組織救援還有當時信息不通,此時劉備不但拿下益州,還取了漢中,但荊州卻遲遲不肯歸還,還命令五虎上將之首關羽鎮守荊州。
1、關羽死后,孫權愿歸還荊州,為什么劉備不先收回荊州再報復孫權?
名聲劉備是個很看重名聲的人,好的名聲對劉備的統治也至關重要。他善待百姓是為了在百姓中留下個仁君的名聲,使他獲得民心,他善待臣子是為了在天下的人才面前留下個善待賢才的名聲,使他能招到更多的人才。他善待兄弟是為了在天下人之中留下個重情重義的名聲,使天下俠義之士來投靠他,如果他先接受荊州,再報復孫權,難免會壞他的名聲,留下個奸詐小人,賣兄弟的壞名聲,那他的多年苦心經營都白費了。
2、劉備明知道吳蜀戰時聯盟不牢靠,為什么還要關羽坐鎮荊州?
因為劉備手下沒有可用的人,劉備集團的設想,是先在荊州站住腳很,派一大將鎮守,然后帶領大部隊占領益州,等到時機成熟,一路從益州取長安,一路從荊州取洛陽,打敗曹魏之后,再順流而下,把吳國滅了,統一天下。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因為孫吳集團的人不是傻逼。不會等到你搞大了再來收拾人家,所以從一開始二者都摩擦不斷,劉備一來要經營益州,二來手里也沒多少人,處于弱勢,所以作出退讓,答應借荊州三鎮,等打下益州,就撤。
其實誰都明白,劉備不可能讓出荊州三鎮,孫吳也不會相信這個忘恩負義的大耳賊會信守承諾,這從劉備的職業生涯就能看出來,這家伙是個梟雄,梟這種鳥,專門吃收留它的鳥類。劉備把收留過他的曹操呂布劉表劉璋都坑的夠嗆,孫權會相信這個大舅子不會坑自己這個姐夫?所以孫權先下手為強,跟曹操里應外合,把關羽干掉了,奪了荊州,
3、如果當時劉備歸還了荊州,孫劉兩家結好,關羽就不會敗走麥城了嗎?
我們通過現象看本質:開始孫堅跨江擊劉表,山中遇埋伏,身中亂石、亂箭,人馬皆死于峴山之中,從至東吳元氣大傷,一振不撅。當時號稱劉皇叔的劉備,他們還沒形成氣侯,劉皇叔領著二個異性小弟,東倒吃羊頭,西倒吃狗頭,有奶便是娘,就象三只紅頭蒼蠅,胡飛亂串。辛好兄弟三人到隆中,請了個諸葛亮為軍師,才有了隆中決策,“建國計劃”曹操大軍壓境東吳,孫權進退兩難:和北魏大軍直接交鋒,必敗無疑,投降北魏的話,有不甘心,百年后無法面對祖列宗,
正當孫權一愁莫展時,劉備的軍師諸葛亮出訪東吳,巧舌如簧的說服東吳。孫劉聯合抗擊北魏曹操,才上演赤壁大戰,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局面,再說荊州:孫劉兩家先前有約,誰取荊州歸誰。只是劉備當時羽毛末豐,缺兵少將,怕東吳一口吃悼自己,白己取的荊州,卻給東吳寫了張借條,埋下隱患。如果劉備歸還了荊州,孫劉兩家能合好嗎?就是劉備將荊州歸還給東吳,只能換取暫時的和平,
4、孫權若只奪荊州,不殺關羽,放關羽一條生路,劉備會伐吳嗎?
我認為劉備伐吳就好比當年曹操攻打徐州一樣,不管是古代還是現代戰爭都講究個師出有名,即挑起戰爭的理由。曹操當年為了拿下徐州這個戰略要地,一直師出無名,因為徐州牧陶謙是個好人,愛民如子,曹操無理由興兵伐徐州,正好這個時候曹操父親被陶謙手下人所截殺,這時候曹操打著替父報仇伐徐州就出師有名。而劉備伐吳用計策也是如此,所以我認為關羽之死與劉備伐吳沒有根本關系,只不過關羽之死成為劉備伐吳的助推手,為伐吳找到由頭,
那么劉備伐吳為何找不到理由?1、孫劉早已經聯盟當初孫劉結盟主要是對付實力強大的曹操,當時曹操指揮北方百萬雄獅順江南下要掃平南方。而此時劉備和孫權,任何一家實力皆不足與曹操抗衡,為了打退曹操,在諸葛亮游說下,孫權終于答應兩家結盟共同抗曹,最終兩家在赤壁打敗曹操百萬雄獅,劉備拿下益州和漢中后,雖然實力比當年強大數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