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文帝決定遷都洛陽,并改元姓以示文治決心。為什么要將新都選在洛陽為什么要將新都選在洛陽,其一,洛陽自東漢以來三四百年間一直是國家的首都,在全國人民心目中是圣城,統一需要孝文帝雄才偉略,其志在統一天下,遷都洛陽是統一天下的需要,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平城是用武之地而無法文治,孝文帝遷都洛陽,改元姓是文治需要。
1、孝文帝為啥要遷都洛陽?待在大同不好嗎?
魏孝文帝雄才大略,志存高遠!他之所以要將都城從平城(大同)遷往洛陽,主要有兩個目的:1,北元魏遷都洛陽是為了以先進的漢文化、漢制取代相對落后的鮮卑文化、鮮卑制。如此一來,就能確保北元魏的繁榮昌盛,確保民族融合,使北方漢人從內心之中認同北元魏政權,2,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其實還有一層目的,就是想等北元魏漢化成功,人心統一以后,率軍南征統一華夏。
2、北魏孝文帝為何要遷都洛陽?
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改元姓的主要原因是北魏的發展需要,文治需要,統一需要,下面講一下個人理解。1.發展需要當時北魏的平城位置相對靠北,風沙雨雪的天氣較多,自然環境惡劣,北魏早期,社會經濟相對薄弱,總人口不是太多,平城做為都城還可以應付,糧食供應也比較充足。但是隨著北魏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特別到孝文帝時期,平城的人口越來越多,糧食供應不足問題就凸顯出來,外地運糧成本又高,
而洛陽的伊洛河與黃河交匯處,有一片不小的沖積平原,可以養活大量的人口。遷都洛陽可滿足北魏發展需要,2.文治需要正如孝文帝所說“徙居平城,這里是用武之地,不能實行文治,今將移風易俗,實在難?。♂藕壅?,河洛王里”,平城是用武之地而無法文治,孝文帝遷都洛陽,改元姓是文治需要。文治是一個國家或民族綜合實力的體現,
在當時南北朝群雄紛爭的時代,文治的國家就擁有更強的實力,就可以取得最終勝利。當時文治基礎最好的地方應該在洛陽,洛陽曾作為東周、東漢、曹魏、西晉等王朝的國都,是儒學文化的中心,對于北魏而言,雖然用武力統一了北方,但統治上野蠻乏力,所謂“馬上得天下,不可馬上治天下”,孝文帝急需吸納先進漢文化進行國家有效治理。
因此,孝文帝決定遷都洛陽,并改元姓以示文治決心,3.統一需要孝文帝雄才偉略,其志在統一天下,遷都洛陽是統一天下的需要。平城位置偏北,對抗北方柔然還湊合,但要以平城做為平定南方的據點,顯然不行,平城距離南方過于遙遠,孝文帝顯然無法坐鎮平城去指揮平定南方,統一天下。洛陽是東周、東漢、曹魏、西晉等的國都,位置重要,北魏遷都洛陽后,有利于北魏的統一天下戰略,
3、鮮卑北魏王朝都城在大同,為什么還要在洛陽建龍門石窟?
歷史上,洛陽曾是東漢、北魏和武周等朝代的都城,東漢時佛教開始傳入中國,是漢文化的中心區域。北魏皇帝普遍崇尚佛教,而武則天對佛教更加篤信,為了表示對佛祖的虔誠,這些朝代在洛陽大興土木,龍門石窟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座。拓跋宏北魏拓跋宏將都城從平城(今大同)遷都洛陽,就是為了擺脫偏居北方的形勢,深入推行漢化政策,
歷史上的北魏遷都,為什么會把新都城選在\ 龍門石窟開鑿的第一個高潮就在北魏。龍門石窟始鑿于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493)前后,迄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先后經歷400多年的營造,才形成如此龐大的規模,龍門石窟現存石窟1300多個,佛洞、佛龕2345個,佛塔50多座,佛像十多萬尊,其中最大的佛像高達17.14米,最小的僅有2厘米,其中以賓陽中洞、奉先寺和古陽洞最具有代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