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開封正值雨季,黃河水泛濫,淹沒了開封城,“城中樵采路絕”。王闌西(1912—1996),河南省開封蘭考縣人,他不得已,就躲藏于開封郊外的樹林中,但李自成攻占開封城后,沒有能力守城,不久,就被趕來救援的明軍擊退了,開封是個古都,現在雖然成為三線城市。
1、開封的大相國寺怎么樣?
開封是個古都,現在雖然成為三線城市。但開封市中心的大相國寺,在中國佛教界的地位很高,在一個秋葉飄飛的日子里。我游歷了大相國寺,卻是沖著《水滸》中的和尚魯智深而去。北宋立國不久,宋太祖就到大相國寺觀察,宋代控制者期望釋教尊其為“現在佛”,作為報答,相國寺便被定為皇家寺,皇帝在上元節來寺游賞成為常規,宋太宗還親賜御筆金字匾額,使大相國寺因帝王推重而身價百倍。
至于平常,皇帝巡幸大相國寺,相國寺東南隅的羅漢院專辟了桂籍堂,成為宋代新科進士刻石落款的最佳去向,連續著唐代雁塔落款的雅事,總歸,因位置特別,以相國寺為場景和載體,演出了宋代許多軼聞趣事。大相國寺與魯智深就在這商鋪樹立,酒樓并峙的城市中心,一座規模宏大的釋教寺院俄然出現在眼前,這座其時名滿天下的大相國寺,大相國寺在京城開封位置顯赫,乃皇家燒香拜佛的寺廟,
但是這座皇帝行幸焚香之皇家寺廟的名望之大、流芳后世,追溯起來,卻與《水滸》中關于魯智深看守大相國寺菜園的故事分不開,正是萬千民眾敬慕魯智深的為人仗義、豪宕奔放、生動安閑的坦率品性,才使大批游客接連不斷。大相國寺是否真有魯智深這位花和尚的注冊不用考證,當官吏橫行,貪腐之風大暢其道之際,魯智深作為一個和尚,實踐已是社會邊際化人物,但是更為可嘆的是,像魯智深這樣憤世嫉俗、涇渭分明、血性方剛、奔放無拘的和尚,卻也為大多數釋教寺廟所不容。
可以說魯智深是在萬般無奈之下,從五臺山來到大相國寺的,魯智深這樣一個游離于官場、社會與宗教場所之間的邊際和尚,為何得到廣闊民眾的喜歡?為什么名望反而大于那些歷史上實在的大角色呢?當了大相國寺菜園的管事,魯智深也是那樣灑脫安閑,寵辱不驚。他擺平了那些潑皮,而又不欺負他們,因而他取得敬重,引發他們的良知;魯智深為林娘子被欺負怒火中燒,他對林沖施以援手,魯智深的敢做敢當,實為中國社會所缺失。
魯智深由根拔柳樹的一幕,真可以說是驚天地、泣鬼神,一般的寺院總是在青山綠水,深山老林之中,好像遠離塵世,青燈古佛,才干四大皆空,修成正果。這大相國寺卻是棲息于販子之中,與酒肆為鄰,與走卒為伍,著實的特殊,我們來的時分看到寺的東墻之外,行人如織、店肆樹立;西邊更甚,一個巨大的農貿市場整個壓了過來。不由為寺里的師傅們憂慮,這大相國寺的出家人怎么能在這樣喧嘩的叫賣聲中,修心養性,參悟佛法啊,
2、李自成連戰連捷為何打開封都以失敗告終?開封周王朱恭枵很厲害嗎?
周王朱恭枵是朱元璋的11世孫,他自幼深受其父朱肅溱的熏陶和教誨,以“忠孝賢明、輔政愛民”為己任。公元1621年,襲封周王的朱恭枵,在崇禎末年,曾經三次挫敗李自成起義軍,攻占開封城的戰略企圖,那么,為什么在李自成連戰連捷的情況下,朱恭枵能夠守住開封城呢?他真的很厲害嗎?為什么朱恭枵能夠守住開封城?明朝朱元璋采取了藩封之策,大封同姓諸王,他將朱家子孫,派往全國各地駐守,并且世襲罔替,想讓他的朱家天下,能夠千秋萬代傳下去。
朱家子孫在永享福祿的同時,也可以護衛皇帝,特別是在朝廷受到威脅之時,朱家藩王是能夠率兵勤王,匡扶社稷的,但是,后來的歷史發展,與朱元璋的良好愿景不盡相同,敢于拼死抵抗的藩王非常少見面對起義洪流,很多藩王已經喪失斗志,首先考慮的是如何保全身家性命,聽說“流寇”要來,就置大明祖訓于不顧,而帶著妻兒和金銀珠寶棄城而逃。
比如:襄陽襄王、荊州惠王、武昌楚王等,接到農民軍即將到來的戰報,立馬逃之夭夭,因為李自成起義軍,對明宗藩是毫不留情的,只要捉住了,往往格殺勿論,很少手下留情。照理說,明朝的藩王們應該拼死抵抗,但是寧死不屈、抗節死義者,可以說非常少見,以至于李自成起義軍,已經非常輕視這些藩王的勢力,而周王朱恭枵,卻讓李自成損兵折將,差點命喪黃泉崇禎14年,也就是1641年,李自成率軍渡過黃河,攻占洛陽,震動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