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地小麥產區(qū)是優(yōu)質小麥的主產區(qū),具有形成優(yōu)質小麥的生態(tài)條件:黃土層深厚,光熱資源充足,大氣干燥度高,溫差大等,抓旱地小麥生產,其實就是抓優(yōu)質小麥生產,抓第二糧倉建設,該地區(qū)小麥全生育期降水少,灌溉條件缺乏,水是旱地小麥生產的最大限制因素,旱地小麥是指在干旱半干旱地區(qū)通過自然降水種植小麥。
旱地小麥是指在干旱半干旱地區(qū)通過自然降水種植小麥。該地區(qū)小麥全生育期降水少,灌溉條件缺乏。小麥的生長完全依賴自然降水,其產量與年降水量和降水的適時程度密切相關。我國旱地小麥主要分布在東北和西部、華北和西北、內蒙古和青藏高原。在這些地區(qū),小麥整個生育期的降水量為150 ~ 250毫米。如果在田間采取適當?shù)脑耘啻胧?,旱地小麥也能獲得好收成。在國家退耕還林政策的背景下,目前旱地小麥很少種植。只有在中國西北的甘肅省古浪縣,紅禿旱地小麥作為特產仍有少量種植。
干旱地麥田間應盡可能多施有機肥,配方中應施足無機肥,尤其是磷肥,以改良土壤,培肥地力,提高蓄水保肥能力和水分利用率。一般每畝可施有機肥2500-3000公斤,碳酸氫銨50公斤,過磷酸鈣50公斤,可酌情施適量鉀肥和微肥;如果土壤肥力差,三四年內每畝可連續(xù)施標準氮肥40-60公斤,磷肥50-100公斤。對于旱地高產麥田,可采用“一次轟擊”的施肥方法,即所有肥料結合整地一次性施入土壤作為基肥,其中氮肥要深施,磷肥要輕施,以便在入冬前培育壯苗。
3、旱地春小麥栽培要注意哪些關鍵問題旱地小麥產區(qū)是優(yōu)質小麥的主產區(qū),具有形成優(yōu)質小麥的生態(tài)條件:黃土層深厚,光熱資源充足,大氣干燥度高,溫差大等。水是旱地小麥生產的最大限制因素,小麥的產量與降水量、降水量和土壤保水率有直接關系。一般半干旱地區(qū)降水量只有500-600毫米,難以滿足小麥高產的需求,因此,旱地小麥生產的一切技術措施都要根據(jù)旱地的特點,以水為中心,從蓄水、保水、節(jié)水出發(fā)。抓旱地小麥生產,其實就是抓優(yōu)質小麥生產,抓第二糧倉建設,實踐表明,旱地種植小麥的首要條件是土壤厚度要大于60厘米,以保持和保留更多的水分。其次,要有適合干小麥優(yōu)質高產的配套栽培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