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是華夏民族姓氏最主要發源地。洪德公十八子,廣布粵東,粵北,粵西及贛,湘,桂,浙,閩,川,臺諸省和東南亞,奕葉蕃昌,興寧市的羅姓亦是由洪德公之子所傳,因此本人羅姓的祖籍是福建省寧化縣,此外,還有姚、媯、姒、姜、嬴、姞、妘,這八個著名的上古姓氏,基本可以確定是現存姓氏的最初源頭,因為在世代相傳的過程中,姓氏可能因隨著封邑、官職的改變,可能因民族融合而改變,可能因逃避追查而改變,甚至在封建王朝被皇帝賜姓而改變,進而出現了成千上百,甚至算是所有少數民族在內,如今已經過萬的姓氏。
1、你的姓氏祖籍是哪里?
我姓羅,據史書記載羅姓出自妘姓,顓頊帝之孫祝融氏之后裔。周朝時候,有子孫封宜城(今湖北省宜城縣)稱羅國,后羅國被楚國所滅,后人以國名“羅”為姓,本人現原籍廣東興寧市,椐家族譜記載,廣東興寧羅氏開基老祖珠46世洪德公,字必元,號任郎,尚崇公次子,生于宋寧宗“嘉定”八年(1215年)?!熬岸ā叭墒?262年)科擢進士第,仕咸寧縣令,升撫州大守,官至朝散大夫,
為官清正廉明,百姓謳歌云:“細閱后裔派系長,簪纓綿亙世流芳;孝子忠臣昭冊史,才人學士著朝堂。章臺樹歷風霜古,桂籍榮增日月光;試問根源何處是,豫章溝起姓無雙”,洪德公共娶九妻,生十八子及一女。卒于元武宗“至大“二年(1309年)己西歲,壽高95歲,葬于汀州寧化縣城東重岡巔,洪德公十八子,廣布粵東,粵北,粵西及贛,湘,桂,浙,閩,川,臺諸省和東南亞,奕葉蕃昌,興寧市的羅姓亦是由洪德公之子所傳,因此本人羅姓的祖籍是福建省寧化縣。
2、貢姓祖籍在哪里?
貢姓,位居宋代所編之《百家姓》第294位,也算是大姓了,此姓起源于孔子學生端木賜、子貢之9世孫端木武。其因避焚書坑儒之禍,而改姓貢,又因其為子貢后人,故奉子貢為始祖。子貢是春秋之衛國人,都城在朝歌,即今河南淇縣,他是大富翁,被稱之為文人第一巨商。既是孔子得意門生,更是孔子所需經費的提供者,孔子當時在衛、魏、陳、楚、蔡、杞等近十國(全在今河南)講學(包括隨行弟子開支)費用,全都有子貢供給。
可以說,沒有他,孔子寸步難行,貢姓望地在廣平郡,即之河北省雞澤縣。貢姓名人有:前趙瑯玡(最早稱瑯邪,后改此,古有瑯玡國、瑯玡邑、瑯玡郡,在今山東臨沂、青島、日照一帶。此地為書圣王羲之故鄉丿文人貢禹,元朝安徽宣城人貢奎,他是齋山書院院長,著作頗豐,河南是華夏民族姓氏最主要發源地。在當今前100個最大姓氏中,源于河南的有87個:在前十個大姓中,源于河南的有8個半,
3、姓氏“別”起源于哪里?現在分布在哪里?
中國姓氏文化源遠流長,自北宋初年開始有《百家姓》以來,姓氏在華夏文化中的地位被完全提上了新的高度。這不僅對中國姓氏文化的傳承,還對中國文字的認識等方面都起了巨大作用,我們面前呈現的這五百零四個姓氏,其意義遠超這568個漢字,而是中華民族的血脈相承綿綿不絕。而我們天天使用的姓氏也遠不是自《百家姓》的出現才開始,而要追溯到上古時期,甚至是黃帝,
黃帝住姬水之濱,故以姬為姓。此外,還有姚、媯、姒、姜、嬴、姞、妘,這八個著名的上古姓氏,基本可以確定是現存姓氏的最初源頭,因為在世代相傳的過程中,姓氏可能因隨著封邑、官職的改變,可能因民族融合而改變,可能因逃避追查而改變,甚至在封建王朝被皇帝賜姓而改變,進而出現了成千上百,甚至算是所有少數民族在內,如今已經過萬的姓氏,
對于提問中所說的姓氏——別,相對我們熟知的“張王李趙滿地流(劉)”等大姓來說,屬于很小的姓氏了,巧合的是我工作的同事正好姓“別”,遇到此問題,便產生了興趣,通過翻閱相關材料,將“別姓”的歷史梳理一遍?,F在比較公認的說法是,別姓起源于今陜西省西安市區及周邊,古稱京兆郡,乃”關中三輔“之一,至于為什么會有別姓,這還要說到上古時期封建禮制下的產物。
曾鞏曾在《公侯議》中描述:“天子之嫡子繼世以為天子,其別子皆為諸侯,諸侯之嫡子繼世以為諸侯,其別子各為其國卿大夫,”可見,“別”在古時就有帶有“另外”的意思,甚至有非傳統之意思。天子的嫡長子可以繼承成天子的身份,而其他孩子卻因為是“別子”的身份而只能成為被分封至其他地方諸侯,同理,諸侯的兒子們也會有“嫡長子”和“庶子”之分,庶子也同樣被視為“別子”,無法繼承諸侯的身份,而成為更低一級的“卿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