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對禮的解釋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發乎情,止乎禮”孔子不但主張和提倡恢復禮樂制度,還身體力行,傳說他曾向老子問禮,又曾癡迷于樂,達到“三月不知肉味”的境地禮樂制度的特征,禮樂制度起源于西周時期,相傳為周公所創建,禮樂制度分禮和樂兩個部分,禮樂制度分禮和樂兩個部分。
1、禮樂制度的特征禮樂制度起源于西周時期,相傳為周公所創建。它和封建制度、宗法制度一起,構成整個中國古代的社會制度,對后世的政治、文化、藝術和思想影響巨大,禮樂制度分禮和樂兩個部分。禮的部分主要對人的身份進行劃分和社會規范,最終形成等級制度,樂的部分主要是基于禮的等級制度,運用音樂進行緩解社會矛盾。克己復禮隨著西周社會制度的土崩瓦解,禮崩樂壞,中國歷史進入了東周的春秋和戰國時期,春秋時期的儒家創始人孔子面對春秋時期的社會亂相,極力主張恢復西周的禮樂制度,提倡“克己復禮”,認為只有恢復禮樂制度,實行仁愛,才能解決當時的社會問題,實現“天下有道”的和諧社會。孔子對禮的解釋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發乎情,止乎禮”孔子不但主張和提倡恢復禮樂制度,還身體力行,傳說他曾向老子問禮,又曾癡迷于樂,達到“三月不知肉味”的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