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他退居講學,和他的學生一起,“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孟子生平簡介孟子資料,1、孟子,名軻,字子輿(約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鄒國(今山東鄒城東南)人,著有《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孟子幼年喪父,家庭貧困,曾就學于子思(孔子的孫子)的門人,3、孟子的言論著作收錄于《孟子》一書。
1、孟子,名軻,字子輿(約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鄒國(今山東鄒城東南)人。戰國時期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并稱“孔孟”。2、孟子宣揚“仁政”,最早提出“民貴君輕”思想,被韓愈列為先秦儒家繼承孔子“道統”的人物,元朝追封為“亞圣”。3、孟子的言論著作收錄于《孟子》一書。其中《魚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人之于國也》、《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和《富貴不能淫》等篇編入中學語文教科書中
2、關于孟子的資料孟子,名軻,字子輿,鄒國(今山東省鄒城市)人,有人認為鄒國是魯國的附屬國,也有人說孟子是魯國人,(約公元前372~公元前289),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是儒家的理想主義流派。在政治上主張法先王、行仁政;在學說上推崇孔子,攻擊楊朱、墨翟,孟子相傳為魯國貴族孟孫氏的后裔。父名激,母鄒氏,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文學家(政治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是孔子之孫孔伋的再傳弟子,著有《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孟子幼年喪父,家庭貧困,曾就學于子思(孔子的孫子)的門人。學成以后,游歷于齊、宋、滕、魏、魯等諸國,企圖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前后歷時二十多年,但孟子的仁政學說被認為是“迂遠而闊于事情”,而沒有得到實行的機會。最后他退居講學,和他的學生一起,“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