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人在回憶追思在北方故鄉的過程中出現了“中原淪沒”、“中原亂離”、“中原覆沒”、“死亡漫于中原”、“中原喪亂”、“中原大亂”、“克復中原”等大量含的“中原”的詞匯,這此詞匯廣泛出現在晉朝的書藉內,傾注了人們心中的中原情結。按照河南省相關規劃,全力推動中原城市群發展為全國五大城市群之一,由此可見河南的中心思想在中原暨鄭州大都市區,而非豫陜合作。
1、河南為什么稱中原?
中原,歷史上指包括河南省中北部,山西省南部,陜西省及山東省各一部分在內的黃河中下游地區,這里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是華夏民族的搖籃。有學者認為,中原最初是指山西南部,因為史書記載:堯都平陽(今臨汾),舜都蒲坂(今永濟),禹都安邑(今夏縣),都在山西南部,后來中原所指范圍逐步擴大,廣義上指黃河中下游地區,或指整個黃河流域。
河南位于黃河中下游,東接安徽、山東,北界河北、山西,西連陜西,南臨湖北,呈望北向南、承東啟西之勢,是中華文明最重要的發源地。2000多年前,為中國九州中心之豫州,故簡稱“豫”,且有“中州”、“中原”之稱,中原是“北起并州上黨,西屆司州弘農,東達揚州淮南,中至新蔡、安豐。”這個范圍主要是現在的河南,還包括山西南部,江蘇西部及安徽西北部少數地方,
由于古時中華國土并沒有現在這么大,主要集中在現在的河南、陜西、陜西、安徽、山東等黃河兩岸,對于長江以南中原人也就是古代人稱為蠻;長城以北稱為夷,這也就是蠻夷的由來。古中原是中華文化的發祥地,古代大圣孔子、老子都是出自此處,中華祖先炎黃二帝也是在此,從地理位置來看現在的河南正是古中原的中心。(編輯施尚景),
2、為什么國家提出發展中原鄭州?
首先,為何繼中部地區的武漢被設立為中心城市以后,隨之中原的鄭州也被設立為中心城市。很多人都有疑問,我國中部省份所有城市中,武漢是當之無愧第一城,而除了武漢,第二城就要算湖南長沙了,但是在中心城市的設立上卻將鄭州大力發展,其實從地緣以及經濟發展的角度就可以看出國家大力發展鄭州的原因。當然長沙在這里只是對比作用,我們不做過多詳談,
鄭州作為河南省的省會城市,在以前很多人不看好鄭州的發展,原因就是前些年河南省整體經濟發展一般,工業基礎薄弱,連帶省會鄭州在國內城市中都不算發展好。加之河南很多群眾都前往沿海發達省份務工,而兄弟城市去往省會鄭州務工的人數不多,所以在很多人眼里鄭州發展一般,但是鄭州在2017年卻被確定為國家中心城市,鄭州這座城市不但是河南省的省會所在,其實從地域上看,鄭州更是中原中心城市所在。
自古河南便是中原的農業以及人口大省,也是中原文化的發源地,所以河南在中心城市的設立上也有著歷史文化名城的定位,河南目前省份人口排名全國前三,上面講了前些年河南發展一般,但是近些年日漸強盛,已經發展為國家第五省份,所以設立為中心城市更能帶動省內以及周邊城市的發展。河南省近些年大力發展農業深加工,已經成功地從一個農業大省往工業大省轉變,
3、中原本來是陜西關中平原的簡稱,為什么現在中原變成了河南?
首先這個命題本來就是個偽命題,是偷梁換柱的概念。中原這個概念在古時候并不是一個固定的區域概念,沒有具體的范圍與界限,它即不是專指河南,也不是專指關中,它是一個籠統的地域、文化概念,大致范圍就是指黃河中下游地區,是指黃河文明圈,即商朝周朝文化區域范圍內,首先“中原”剛開始不是一個具體的地理概念“中原”一詞剛開始它不是指具體的某個地方,而是指原野的中間,“中原逐鹿”這個成浯也是指追逐原野上的鹿。
商朝時期為區分自己與周邊民族,把四周稱為東夷、北狄、西戎、南蠻,后來周朝繼承了這一理念,并通過禮法對這一理念進一步強化,認為周朝統治區域內(含各諸侯國)是天下之中,四周則是蠻夷。后來“中原”概念又拓展到文化領域,認為周文明發達,周人舉姿有禮,作事有規矩,住的是城池,而且有文字,懂得恥辱,而周以外的四周部落則是未開化的野人,沒有文字,茹毛飲血,不知羞恥,住的是帳篷,父母子女不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