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晚上一家人一起去順德長鹿過元宵節啊,廣州佛山過去也不遠。在佛山,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很豐富,舞蹈、戲曲、手工藝、美術等方面都有非常優秀的文化內涵,代表著佛山文化,值得我們保護并傳承后世,我國民間有非常多的文化遺產,有的因為“申遺”成功得到了較好的保護,但有的也逐漸的瀕臨消亡。
元宵節的話,傳統的玩法都是賞花燈、吃湯圓,和家人一起團聚聊家常。但今年的元宵節是周二,許多上班族、學生黨只有晚上有空,推薦晚上一家人一起去順德長鹿過元宵節啊,廣州佛山過去也不遠。上一年就和家人朋友在長鹿過得元宵節,挺熱鬧喜慶的,有滿滿節日氣息的花燈游船會,燈謎都挺難猜的;有吊龍、火把舞民俗表演,小朋友看得目不轉睛;長鹿的大湯圓也名不虛傳,面積能與五千顆小湯圓相較量!聽說今年元宵節晚上五點半之后能免費進園游玩,打算和家人再去長鹿玩~。
2、佛山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有哪些?
我國民間有非常多的文化遺產,有的因為“申遺”成功得到了較好的保護,但有的也逐漸的瀕臨消亡,在佛山,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很豐富,舞蹈、戲曲、手工藝、美術等方面都有非常優秀的文化內涵,代表著佛山文化,值得我們保護并傳承后世。下面我們來了解幾個佛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獅舞(民間舞蹈)廣東醒獅源于佛山南海。
相傳明朝初年,人們用竹篾扎獅、舞獅來驅趕危害百姓的獨角怪獸,被認為是驅邪避害的吉祥瑞物,每逢節慶、廟會等活動,必有醒獅助興,長盛不衰。醒獅采用“燈色扎作”工藝,獅面以擬人化的裝飾,有關公面(紅面白須),張飛面(黑面黑須),劉備面(黃面白須)等造型;獅身寬四尺、長丈余,縫有各式圖案的“獅被”,醒獅融武術、舞蹈、雜技等于一體,多以南拳馬步為主,獅子有睜眼、洗須、舔身、抖毛等動作。
主要有采青、高臺飲水、獅子吐球、踩梅花樁等套路,其中采青為醒獅的精髓,粵劇(傳統戲劇)曾名“廣東梆黃”,又稱廣東大戲、廣府戲等,用廣州方言唱念。以梆、黃為主要唱腔,同時又保留昆、弋等劇的部分曲牌以及南音、粵謳、木魚、龍舟說唱、板眼等廣東民間說唱的曲調和民歌、樂曲、時代曲、小調等民間小曲,采用中西樂器伴奏。
在表演、舞臺美術、燈光布景等方面吸收了話劇、歌劇、電影的長處,腳色有末、凈、生、旦、丑、外、小、貼、夫、雜十大行當,在“省港大班”時期精簡為文武生、小生、正印花旦、二幫花旦、丑生、武生“六柱制”。傳統劇目有五六千個,現省粵劇學校和粵劇博物館都落戶佛山。龍舟說唱(曲藝)清乾隆年間,由順德龍江鄉的破落子弟首創,流浪歌者肩扛木雕龍,左手掛小鑼小鼓,一邊吟唱,一邊敲打,很有韻味,
“唱龍舟”為地道的“草根藝術”,過節、嫁娶、喬遷等,人們都會請“龍舟公”唱曲助興。這種說唱形式曾廣泛流傳于珠江三角洲鄉鎮,內容多為廣泛流傳的古典民間故事與傳說,具有民間文學、古典文學、民俗學價值以及廣州方言地區民間音樂的特有韻味,現順德杏壇會“唱龍舟”的老藝人僅有4人,大多只會演唱其中一小部分曲目。佛山木版年畫(美術)始創于明永樂年間,盛于清乾嘉時期,
采用雕版、套色印刷(部分再用手工加工)。有原畫、木印、工印工筆3種,用色以大紅、朱紅(丹色)、黃、綠為主,“填丹”(作底色)為其特色,被譽為“萬年紅”,可耐日曬雨淋而保持顏色鮮艷,有門神、年畫、神像畫,以門神為主。具有構圖豐滿、造型夸張、色彩強烈、線條樸拙渾厚、粗獷簡結、極富裝飾的獨特風格,佛山剪紙(美術)始于明,盛于清光緒年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