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暑假,到成都學習,同房間安排的是一位來自四川涼山州的校長,姓孫,就說他奶奶說他家祖輩來自湖北麻城。正宗的漢口話是黃埔路以上的,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川渝兩地70%的“湖廣填四川”人來自湖北麻城孝感鄉,四川、重慶、云南等地的口音和湖北麻城特別類似,好多方言也是一樣。
1、為什么有些陜西人說湖北話?
陜西商洛,柞水,鎮安,安康旬陽,白河,嵐皋,十堰竹山,竹溪鄖西等地有說江淮官話黃孝片,口音極接近黃岡浠英羅,安徽金寨!據黃岡多家族譜記載!元末明初,或明中未期,黃岡浠英羅蘄有大量移民沿漢水北上,至安康,商洛一帶繁衍生息!麻城紅安新州一帶沿漢水長江北上西進,進駐重慶四川一帶繁衍生息!是為湖廣填四川!云貴川一帶語音,黃岡人基本能聽懂!。
2、湖廣填四川,現在的四川方言是古代的湖北話嗎?
“湖廣填四川,麻城占一半”,湖廣,并不包括兩廣,是泛指兩湖。四川、重慶、云南等地的口音和湖北麻城特別類似,好多方言也是一樣,四川歷史上曾有6次大規模移民,明清時期移民是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一次。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川渝兩地70%的“湖廣填四川”人來自湖北麻城孝感鄉,記得原來四川有部電視,《傻二師長》,那時候很多麻城老農民聽不懂普通話,但看了這電視,就像看家鄉戲,特別親切,笑得合不攏嘴。
去年暑假,到成都學習,同房間安排的是一位來自四川涼山州的校長,姓孫,就說他奶奶說他家祖輩來自湖北麻城,他說的方言,只要慢一點我都能聽懂。麻城有個孝感鄉,是古時候三大移民集散地之一,近些年,麻城建成了“移民文化公園”,每年都有來自四川重慶等地的知名人士上萬人,特意來麻城祭祖參加大典。昨晚到麻城移民文化公園走路,看到四川重慶地區很多縣志里都說到,祖籍來自麻城,
3、武漢人究竟說的是什么話?
作為我在武漢生活了68年的老武漢人,我談點對武漢話的了解。在上世紀七十年代以前真正的武漢人是漢口為中心,而漢口是指黃埔路到漢正街一帶。這一帶是解放前武漢的商業文化中心,包括江漢路到漢口長春街的各國租界,武漢的百年民校如市一男中,即今天的二中。市一女中,即今天的市16中,我在1954年起生活在大智門活車站附近的天聲街。
先后在一元路小學,市16中,市二中讀書,我只知道那時武漢人是以黃埔路以上稱為漢人口,黃埔路以下為鄉下。因此正宗的漢口話是黃埔路以上的,而黃埔以下因靠近黃陂。很多黃陂人融入其中,因而話中融入黃陂話,被中心城區即黃埔路以上的人稱為鄉里話,而武昌話又與漢口話不同。我們老武漢人一聽就分得出來,而漢陽話因漢陽蔡甸人多,話音帶有濃重的菜甸音。
4、湖北襄陽的方言聽起來跟河南方言很像,但為什么襄陽不歸河南管?
雖然有這么多朋友作答,回答的也很精彩,還是想插幾句嘴(插嘴也是襄陽方言哦!),襄州區(原襄陽縣)與河南搭界的一些鄉鎮:如朱集,古驛,石橋,黃集等,還有老河口這些地方確實與河南口音相近,但是其它地方與河南方言區別還是很大的!河南語音其實與普通話很似,比如說燈:河南念(deng)襄陽念(den),凳也是;能:襄陽念(nen),河南念(neng),黑:河南話(hei),襄陽話(he);白:河南話(baⅰ),襄陽話(be);伯,河南話(bai),襄陽話(be);吃,河南話(Chⅰ),襄陽話(Cⅰ),這些都說明河南話屬北方語系,語音與普通話一致,只是河南腔調硬,不如普通話好聽。
襄陽很多方言字音更像古入聲字,如:白(be),黒(he),吃(Cⅰ)這些字發音短促,古入聲字就是這樣,而入聲字在北方語系里幾乎不用,在西南官話里使用更多,還有河南說話簡、短,喜歡用一個字表達,比如:中,叔,嬸、姑、伯、婆。襄陽人都是喊叔叔,姑姑,伯伯,婆婆(襄陽人指外婆),強調一下,襄陽人叫親叔叔都是叫二爹、三爹依次類推,也不叫嬸嬸而是叫二娘、三娘依次類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