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便說一句,魚鳧是蠶叢的孫輩,是古蜀國的第三代王,其主要功績是教民捕魚。蜀國首位稱王的人,他是位養蠶專家,神話中蜀人的祖先是“蠶叢”和“魚鳧”,《蜀王本紀》載,他是暗寫朝中的險惡,爾虞我詐,看不見的刀光劍影,高處不勝寒,”唐·李白《蜀道難》中說。
1、為什么李白要把《蜀道難》寫得如此之難?蜀道難在哪里?
《蜀道難》[呲牙]唐代:李白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后天梯石棧相鉤連。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這首《蜀道難》堪稱李白的代表作之一,它氣勢磅礴,想象豐富,可以說是神來之筆!四川有“天府之國”的美譽,也有蜀犬吠日的艱險。
成語“蜀犬吠日”,是說那里的狗整天看不到太陽,有一天大山里云開霧散,終于見到太陽了?,很好奇很興奮,就汪汪地叫起來,“明修棧道,暗度陳倉”,這個成語也說的是蜀道之難!陳倉,古縣名,在今陜西省寶雞市東(今陳倉區)。劉邦將從漢中出兵攻項羽時,大將軍韓信故意明修棧道,迷惑對方,暗中繞道奔襲陳倉,取得勝利,
三國演義中,魏國大軍被蜀軍阻于劍門關外。鄧艾采用迂回戰略,在鐘會與蜀軍相持于劍閣的同時,親自率精銳部隊繞道陰平(今甘肅文縣西北),越過荒無人煙的小道,鑿山開路,遇水架橋,很快到達蜀國腹地江油,從背后襲擊蜀軍,劉禪失去劍閣屏障,在兵臨城下的情況下,只好投降魏軍,蜀國滅亡了,從此就過上了輾轉流亡的日子,但不得不違心地說:“此間樂不思蜀!”李白寫蜀道難,難于上青天,難道只是寫自然之險嗎?不!他是暗寫朝中的險惡,爾虞我詐,看不見的刀光劍影,高處不勝寒!李白受命寫了清平調三首,夸贊楊貴妃,卻召來誹謗。
其二寫道:一枝紅艷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斷腸,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李白讓高力士脫靴研墨,高力士焉能不懷恨在心?高力士背后參了一本,說趙飛燕名聲不好,李白這樣寫楊貴妃,就是很輕蔑無理!唐明皇耳朵一軟就相信了,于是不久就把李白“賜金還山”了,真是怕啥來啥,“高”處不勝寒啊!其實任何比喻都是蹩腳的,“環肥燕瘦”各有千秋,又何必吹毛求疵呢?請看蜀道多么險惡: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2、四川為什么簡稱蜀?“蜀”字中的“蟲”是什么動物?
四川簡稱“蜀”,源自四川盆地內的第一個政權――古蜀國,神話中蜀人的祖先是“蠶叢”和“魚鳧”,《蜀王本紀》載:“蜀之先王名蠶叢,后代曰柏灌,又次者曰魚鳧。”唐·李白《蜀道難》中說:“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蠶叢的功績是教民種桑養蠶,以蠶桑興族,建立蜀國。
魚鳧主要的功績是“教民捕魚”,蠶叢,又稱蠶叢氏,古代神話傳說中的蠶神。是蜀國首位稱王的人,他是位養蠶專家,按史家考證,這個蠶叢氏部落是氐族的一支,世代居住在岷山一帶,他們因地制宜,在山崖上鑿起窯洞似的“石室”來居住。據章樵注《蜀都賦》引《蜀王本紀》說:“蠶叢始居岷山石室中,”后來,他聽說成都平原地勢開闊,沃野千里,于是就率領他的部族從岷山向成都平原遷徙,一路風餐露宿到了廣漢三星堆一帶。
可能當時三星堆一帶已有部落聚居,但勢力都不夠強大,自然很快就被蠶叢氏吞并或同化了,大約在西周末與東周初,蜀中蠶叢(前800一前730年),以蠶桑興邦,建立了蜀國,使這個以牧為生的游牧民族——羌族的大部分人定居下來,跨入了農耕時代。從此蜀國以絲綢之邦而光耀于中國的史冊之中,《華陽國志-蜀志》中有著這樣的記載:“周失綱紀,蜀先稱王,有蜀侯蠶叢,其目縱,始稱王”。
從史料對蠶叢氏的記載,我們可以提取三個方面的重要信息:一是蠶叢氏的顯著形象是“縱目”;二是蠶叢氏起初居住在石室內;三是蠶叢氏善于養蠶,以蠶桑興族,從而建國,“縱目”是蠶叢的形象特征。據說他的眼睛跟螃蟹一樣是向前突起,頭發在腦后梳成“椎髻”,衣服樣式向左交叉(通常漢族傳統衣服為右衽,即向右交叉的),三星堆青銅縱目人面像的眼球向前凸出于眼眶十幾厘米,有些人面的鼻梁上還鑄有一條龍,這就是古蜀國第一代王蠶叢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