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時,安陽分屬河內郡和魏郡(治所鄴城,即今安陽北)。圖-安陽殷墟王陵遺址春秋戰國時期,因安陽地理位置太重要,成為各諸侯國激烈爭奪的對象,安陽便沉寂下來,不過在隋朝末年,安陽一帶也鬧出不小的動靜,翟讓、李密領導的瓦崗軍所在的瓦崗寨就在安陽境內的滑縣,翟讓就是滑縣人。
1、作為古城之一,安陽為什么不如西安和洛陽那么出名?
西安、洛陽作為古都,是如漢唐之類大家特別熟悉的朝代的都城,另外西安洛陽的古遺跡、古建筑比較多,游客多,知名度高不奇怪。但是安陽雖然也是八大古都之一,以安陽為都最出名的朝代就是殷商,畢竟離我們太久遠,對有些人來說相對比較陌生,而且隋唐之后,安陽就一直比較低調,默默無聞,當然知名度就沒那么高了,可能還沒有殷墟出名。
安陽,古稱相、殷、鄴、彰德等,位于河南省最北部,地處豫、晉、冀三省交界處,地勢西高東低,西部為太行山,中、東部為平原,安陽東鄰濮陽,西壤長治,南接鶴壁、新鄉,北臨邯鄲,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先后有商朝、曹魏、后趙、冉魏、前燕、東魏、北齊等在安陽建都,素有“七朝古都”之稱,說起安陽,其實我們最先想到的就是殷墟,這個名氣實在太大了,世界聞名。
安陽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是中華民族最早使用的文字,司母戊鼎是世界上最大的青銅器,而這些都是代表著古老而先進的華夏文明,殷墟即我國商朝后期都城遺址,位于安陽市殷都區小屯村,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使得這里作為殷商的都城有據可考,更有說服力。圖-安陽殷墟遺址商朝初期因水患和戰亂而頻繁遷都,最終在盤庚十四年都城遷至安陽后才基本穩定下來,史稱盤庚遷殷,
從盤庚遷殷開始,至商朝滅亡,安陽做了商朝273年的都城殷。在有史料記載,有考古證實的都城中,安陽可以說是最古老的都城,它若不能列入八大古都,恐怕就說不過去了,圖-安陽殷墟王陵遺址春秋戰國時期,因安陽地理位置太重要,成為各諸侯國激烈爭奪的對象。起初是衛國的領地,后被晉國吞并,三家分晉后,安陽先是被魏國所占,后來又到了趙國手中,
戰國末期,始改稱安陽。西漢時,安陽分屬河內郡和魏郡(治所鄴城,即今安陽北),東漢末年,群雄割據,安陽一帶是袁紹的勢力范圍,官渡之戰袁紹落敗,安陽一帶成為曹操的勢力范圍,曹操以鄴城為大本營,發展自己的勢力。213年,曹操稱魏王,以鄴城為都,不過,曹丕即位后,將都城遷至洛陽,鄴城地位依然非常高,作為陪都存在。
西晉滅亡于八王之亂以及五胡亂華,之后北方進入十六國時期,鄴先后成為后趙、冉魏、前燕三國的都城,公元319年,羯族首領石勒建立后趙,在滅前趙以后,登基稱帝。石勒死后,侄子石虎篡位,于335年遷都鄴城(今河南安陽北至河北邯鄲臨漳南),石虎死后,他的幾個兒子為爭帝位互相殘殺,石虎的養孫冉閔逐漸坐大,獨攬大權。
冉閔于350年稱帝,改國號為魏,史稱冉魏,石虎之子石祗也在襄國(今河北省邢臺市襄都區)稱帝,一山不容二虎,內戰爆發。石祗被手下大將劉顯所殺,后趙滅亡,劉顯在襄國稱帝,被冉閔攻殺,前燕乘機興兵南下,殺冉閔,冉魏滅亡。前燕隨后將都城遷至鄴城,南北朝時期,北魏統一北方,在安陽一帶設相州。后來北魏分裂成東魏、西魏,西魏建都長安,東魏以鄴城為都,
東魏朝政被權臣高歡把持,高歡死后,其子高洋于550年篡位,改國號為齊,史稱北齊,依然以鄴城為都。再后來北周滅北齊,統一北方,周靜帝時,丞相楊堅想篡位,就先收拾不和自己一條心的,其中就有相州總管尉遲迥,之后楊堅派人一把火燒了鄴城。之后安陽便沉寂下來,不過在隋朝末年,安陽一帶也鬧出不小的動靜,翟讓、李密領導的瓦崗軍所在的瓦崗寨就在安陽境內的滑縣,翟讓就是滑縣人,
2、安陽是一座怎樣的城市?
感謝邀請,安陽是河南豫北的一個地級市,也是我國的八大古都之一,曾也是以能源化工為主的重工業城市。在歷史上,安陽曾七次為都,分別是夏、商、衛國、曹魏等的都城,鄴城在安陽歷史上也扮演著重要角色,曾是東魏、北齊、前燕、后趙等國的都城,我國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也是在安陽殷墟出土,安陽殷墟作為商朝發展最完善的都城,至今還有大量的遺址遺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