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新城建起來之后,國人提起長江經濟帶,第一反應就是想到的武漢。作為一個湖北人,也是一個在長江新城買了房的人,來談談對武漢和長江新城發展的看法,從城市競爭的戰略高度看武漢長江新城,通過天興洲長江大橋,青山區和長江新城迅速互通直達,長江新城、光谷都是走的“創新”發展路徑,都是準備做高端產業的。
1、武漢確定長江新城具體位置,你怎么看?
從城市競爭的戰略高度看武漢長江新城:將長江打造為武漢專屬名片將是保證武漢立于不敗之地的關鍵!為什么中國的城市都喜歡造新城,截止目前已有19個國家級新區,還有無數的新城、新區在建設或者規劃中。所謂的新區,基本上都是在原有的城市固有區域之外,另辟新地,全新規劃,全新建設,高標準的造城運動,一方面是由于城市的發展,老城區已經不能滿足城市擴張的需要,必須向外擴張。
另一方面,一張白紙的新區更容易實現合理的城市規劃,建設城市病,提升城市形象,所以,建新城,是每個城市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選擇。武漢作為全國十大城市之一,自然有自己的高規格新區,中國大城市的新區往往喜歡以山河湖海等自然地理來命名,更能體現城市的地理位置。天津的濱海新區、上海的浦東新區,長沙的湘江新區、南昌的贛江新區,
等等,選擇大江大河作為新區的名字,更能體現新區的高定位。對于長江這條中國最大的一條自然河流,被稱為長江黃金經濟帶的重要大河,沿岸大城無數,即便和武漢齊名的也有上海、重慶、南京。但長江新區之名,卻有意無意的留給了武漢,借助長江新區,坐實武漢的長江名片,對武漢具有這舉足輕重的作用。在長江經濟帶上,龍頭是上海、南京,龍尾是成渝,龍身自然就是武漢,
作為承上啟下,聯通東西的樞紐,將長江和武漢緊密的聯系起來,使世人想起武漢就能想起長江,想起長江就能想到武漢,對武漢的城市定位作用是巨大的。長江新城建起來之后,國人提起長江經濟帶,第一反應就是想到的武漢,更響亮的名片就意味著更多的曝光度,更多的企業、資金將會源源不斷涌入長江新城,依托長江名號,武漢就有了長盛不衰的底氣。
2、長江新城發展如何?
作為一個湖北人,也是一個在長江新城買了房的人,來談談對武漢和長江新城發展的看法,從新城選址公布時的興奮到現在的云淡風輕,不期待,也不失望。個人是不太看好新城發展前景的,首先,提出新城建設的那個人已經走了,新的替代者已經到位,按照他們的慣例,每個人都會提出自己一套新的發展理念,前任留下的東西能保留幾分有待商榷,畢竟做不好沒有過錯,做好了好像也也沒多大功勞,
其次,新城選址的核心區是漢口和黃陂交界的地方,每個區肯定都想自己走得更快,能不能協調一致的發展,落實規劃,也要打一個問號。最后,就是目前整個武漢的大環境,需要發展的地方太多了,能投入多少經歷去發展一個新區,而且是沒什么底子的新區也是一個問題,總結就是兩個字,涼涼,再說說武漢,一個又愛又恨的地方,愛的是她相當于是我的第二故鄉,恨的是怒其不爭。
堂堂大武漢,華中之心,九省通衢,近現代中國工業和商業的先驅者,坐擁百萬高材生,竟然還發展不起來,被人冠希以大縣城,如果不是因為滿城挖是作為一個武漢人,有一腔熱血頂住壓力做了一些事,雖然有爭議,但確實給武漢帶來了發展,簡直不敢想象會落后多少,陳的到來確實讓人耳目一新,也做了實事,可惜時間太短,武漢如果想要發展,首先要改變落后的城市面貌,畢竟第一映像就是通過眼睛,但是目前看來這是個比較艱巨的任務,舊城改造雖然多,但大多數都是以房地產為主,還缺乏統一規劃,各干各的盤子,感覺凌亂不堪,如果還是這樣,改造好了,也就是樓新一點,高一點而已,沒什么特色。
其次,就是人才,人才還是人才,一百來萬的大學生啊,可是畢業都跑去北上廣深了,我在深圳工作,是個小公司的部門負責人,一個星期竟然就面試了三個從武漢畢業的應屆生,可以想象一下武漢的大學生留下的沒多少,就是留下的,過不了多久也會流失,因為武漢的消費高,工資太他媽的低了,如果上面不采取政策留人,企業不開放思想提升工資競爭力,高端人才都分流了或者被其他城市搶走了,還談什么發展,人才是第一發展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