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后來逐漸在全國推廣的新造紙法是蔡倫發明的,所以人們把這種紙叫做“蔡侯紙”,擴展資料:蔡倫墓在陜西洋縣龍亭南200米,面積5畝,高7米;墓前有三路石碑,正中真書“漢龍侯婷之墓蔡倫”,蔡倫墓葬和祠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蔡倫墓室巍峨壯觀,“蔡倫族譜碑”記載了蔡倫家族的歷史沿革。
改進造紙時蔡倫監工監督宮中所用各種器皿的制造。他挑出樹皮、破布、舊漁網等。,并讓工匠們把它們切碎,泡在一個大池子里。過了一段時間,里面的雜物就爛掉了,而纖維不容易爛掉,就留了下來。他讓工匠們把浸泡過的原料撿起來,放在石臼里,不停地攪拌,直到變成漿狀,然后用竹簽把黏糊糊的東西撿起來,晾干后,就變成了紙。蔡倫經過工匠們的反復試驗,試制出了這種重量輕、柔韌、易得、來源廣泛、價格低廉的紙。元興元年(公元105年)蔡倫呈送紙給漢和皇帝,蔡倫呈送紙的制作方法作為紀念,連同得到皇帝賞識的紙張,下令在朝廷內外使用和推廣,朝廷各衙門和全國各地都視之為奇跡。9年后,蔡倫被命名為“龍庭后”,擁有300家餐廳。因為后來逐漸在全國推廣的新造紙法是蔡倫發明的,所以人們把這種紙叫做“蔡侯紙”。蔡倫的造紙技術沿著絲綢之路經過中亞和西歐傳到了全世界,為世界文明的傳承和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蔡倫總結人們造紙的經驗,創新造紙技術,改進造紙工藝,終于制成了《蔡侯紙》,元興元年(公元105年)上報朝廷,漢和帝下令推廣他的造紙方法。蔡倫改進的造紙術被列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為人類文化的傳播和世界文明的進步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千百年來一直為人們所推崇。蔡倫被造紙工人奉為造紙鼻祖和“紙神”。在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100人名單中,麥克·哈特名列其中。擴展資料:蔡倫墓在陜西洋縣龍亭南200米,面積5畝,高7米;墓前有三路石碑,正中真書“漢龍侯婷之墓蔡倫”。蔡倫墓葬和祠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墓祠占地30余畝,有白殿、仙殿、蔡后殿、東西附殿、岳樓等多處清代風格建筑,還有多處古柏、漢桂。墓區有石人、石羊、石馬等翁仲,有明清時期多石碑的方形祭祀亭歇息在山頂,單檐。蔡倫墓室巍峨壯觀。古樹中,石碑、石羊、翁仲在墓前一字排開?!安虃愖遄V碑”記載了蔡倫家族的歷史沿革。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