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683年十二月在洛陽駕崩后,武則天便在洛陽大顯身手。無可奈何之下,唐朝只能遷都到當時水陸交通中心的洛陽,而長安只能由唐朝的都城再次變成陪都,到武則天時期,武則天在洛陽稱帝,洛陽成為神都,長安陪都地位也不復存在,武則天雖然建都洛陽,但是曾經(jīng)是唐高宗的皇后,武則天死后葬在唐朝的埋葬地是天經(jīng)地義的事。
1、為什么武則天選擇洛陽建都?
武則天在洛陽建都,并將其定為神都,考慮的最主要因素就是政治因素,即與李唐王室斬斷關系,并削弱李唐王室的影響力而改朝換代。然而,如同武則天繼位之后所做的一切鞏固自己權(quán)力的努力一樣,實際上最后都脫離不了李唐王室,即便武則天建立的是武周政權(quán),在忠于武則天的朝廷重臣眼中,武則天做皇帝也只是近似代家長的存在,她接的是唐高宗李治的班,而她的兒子最后也必然是未來的皇帝。
而且歷史的最終走向也確實是武周政權(quán)最終消失,皇帝的位子重新回到了李唐王室手中,洛陽實際上早在隋朝時期就已經(jīng)成為東都,但李淵建立大唐之后就將東都廢置了,李世民繼位之后又改為洛陽宮,一直到657年,武則天成為皇后的第三年,唐高宗李治在武則天的建議下巡幸洛陽,再次將洛陽定為東都,并且大肆擴建東都。之后的歲月里,李治在東都執(zhí)政的時間超過了十年,洛陽和長安幾乎同等重要,
李治為什么如此重視東都呢?固然是與武則天的攛掇脫不開干系,更多的恐怕是要脫離關隴集團的束縛,為加強皇權(quán)做準備。當然他不知道的是,在他死后,他曾經(jīng)的枕邊人改朝換代并在洛陽定都,將李唐王室折騰的死去活來,李治最后的日子也是在洛陽度過的,他去世后,其子李顯繼位為唐中宗,不過兩個月就被武則天尋到錯處貶為廬陵王外放,然后讓第四子李旦繼位為唐睿宗。
將東都定名為神都正是在唐睿宗初即位的幾個月之后,同時改名的還有政府機構(gòu)和官職等,比如將門下省改為鸞臺,中書省改為鳳閣,最直觀的一個例子就是,原先領宰相之職的官員會在官職之前加一個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但到了武周時期,就是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其實代表的意思是相同的,武則天將東都改名為神都,又將長安交給劉仁軌鎮(zhèn)守,實際上就是將洛陽的地位抬高到長安之上,這個時候的武則天已經(jīng)隱隱開始向李唐王室叫板,她要建立新政權(quán),她要主宰這個國家,并且在適當?shù)臅r候改朝換代。
要知道,李治生前雖然在洛陽待的時間比較長,但總歸還是將長安做為都城,長安才是李唐王室的大本營,各個世家以及權(quán)貴也都在長安有各自的勢力,武則天不再重視長安,正是為了與這些做個告別,重新在洛陽建立屬于自己的根據(jù)地,即便期間有困難險阻,但總歸比在長安建立政權(quán)要穩(wěn)固的多,在武則天的刻意重視下,洛陽的發(fā)展是非常迅速的,在這里,武則天用五年多的時間為稱帝做了足夠的鋪墊,然后在690年的重陽節(jié),被百姓和群臣再三請求登基,甚至當時的唐睿宗也上書要求母親繼位。
于是,武則天終于坐上了夢寐已久的皇位,并且直接在洛陽建都,試圖與李唐王室撇清關系,并且盡可能將政權(quán)的不穩(wěn)固性降到最低,但是即便武則天不再以長安為都城而是以洛陽為都城,并且大肆捕殺李唐王室,建立屬于自己的武周政權(quán)。但是,登基之后的武則天遇到的最大難題不是外在的,而是內(nèi)在的,即如何讓武周政權(quán)長久下去?那么立嗣這個國之大事到了武則天這里真就成了天大的事,立侄子為太子的話,雖然是姓武但畢竟只是侄子;立兒子為太子的話,這倒是親了,但是兒子卻是姓李,這等于又把政權(quán)還給了李唐王室,
這個問題讓武則天糾結(jié)了好幾年,才最終在大臣的勸說下將太子定為廬陵王李顯。但是武則天執(zhí)政末期安于享樂又有病在身,寵幸二張兄弟,最終導致了神龍政變的發(fā)生,天下重新回到李唐王室手中,而神都洛陽又變回了東都。當然武則天定都于洛陽也有其他的原因,比如說洛陽較長安地理優(yōu)勢明顯一些,隨著疆域的擴大,洛陽做為都城比長安更便利一些等等,但最重要的原因還是以上所說的政治原因,
2、武則天遷都洛陽改唐為周,為什么最后還埋在長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