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洛陽有——“洛陽風俗不禁街”,洛陽“燈樹千光照”,洛陽“火樹銀花合”,洛陽“宮中徹夜明”,洛陽“火樹連上陽”,洛陽“彩仗連宵合”。一般來東漢的首都是洛陽,沒什么問題,但是如果細究起來,西安也曾經短暫當過東漢的首都,長安是唐朝的長度,洛陽是唐朝的高度。
1、東漢首都是西安還是洛陽?
先回答問題:一般來說,東漢的首都是洛陽,沒什么問題,但是如果細究起來,西安也曾經短暫當過東漢的首都。具體怎么回事,我們細細道來:1.東漢定都洛陽熟悉歷史的朋友肯定都知道,劉秀建立東漢王朝之后,正式的都城是洛陽,相對而言,很少有人知道,兩漢之際的都城遷移,實際上始于王莽。西漢時,漢帝國的都城在長安,劉邦建立西漢王朝之后,為了加強關中的實力,同時削弱關東地區的力量,專門從關東地區向關中移民。
這些人被安排在帝陵旁邊的陵邑中居住,比如長陵邑、陽陵邑、茂陵邑,相當于長安的衛星城,一直到漢元帝的時候,這種移民活動才停止。因此,在西漢中晚期時,關中地區和長安的人口非常多,根據漢平帝元始二年的統計數據,長安的人口達到了24萬!關中號稱八百里秦川,可是假如我們看看地形圖就會發現,關中“很窄”,耕地面積有限。
因此當人口過于龐大時,本地出產的糧食就漸漸不夠用了,必須從關東運糧,成本很高,所以王莽執政的時候,就開始把目光投射到洛陽。在始建國八年(公元16年)的時候,王莽就開始著手建設洛陽,大概是想把洛陽和長安搞成兩京制,當然,王莽這樣做也有他的私心。他的皇位得來的渠道并不光彩,在長安,劉氏皇族以及支持劉氏的勢力還比較強大,他希望借助于遷都,來緩和矛盾并削弱反對派,
可惜,還沒來得及落實,新莽政權就倒臺了。經過新莽之后的戰亂,漢光武帝劉秀終于消滅了河北的割據勢力,在河北稱帝建國,建武元年(公元25年),劉秀經過慎重考慮,決定放棄舊都長安,定都到洛陽。這里面的原因非常復雜,除了經濟因素外,劉秀集團的重要大臣有很多都是南陽人士,他們不希望都城離家鄉太遠,不過從整體來看,劉秀將都城從西漢的長安遷移到洛陽,是繼續了王莽時期的大趨勢。
當然,長安畢竟是舊都,而且是西漢皇帝陵寢所在,地位還是相當重要的,歷代東漢皇帝常常巡行長安,拜祭祖陵,2.董卓遷都長安東漢一直以洛陽為都城,直到東漢末年董卓的興起。熟悉三國歷史的朋友都知道,東漢末年大將軍何進謀誅宦官,結果引起了大的動亂,西北軍閥董卓趁機進入洛陽把持朝政。到了漢獻帝初平元年(190年),關東軍閥在袁紹的帶領下討伐董卓,為了躲避鋒芒,董卓強迫漢獻帝以及洛陽的文武百官、富家大族一起向西轉移,把都城從洛陽重新遷回了長安,
長安在東漢晚期本身已經比較衰落了,沒想到由于董卓的原因,居然迎來了一次“復興”??上н@種繁榮并未維持很久,前后不過四、五年,初平三年董卓被呂布所殺,隨后本為董卓部將的李傕、郭汜在長安相互攻戰。到了興平元年(194年),長安城被這些人折騰的不像樣,甚至出現人吃人的慘劇,興平二年(195年),漢獻帝離開長安向東逃竄,直到建安元年(196年),被曹操迎接到了許昌,從此許都又成了東漢的最后一個都城。
2、西漢的首都本來是洛陽,為何后來劉邦要遷都長安呢?
公元前202年2月,劉邦歷經七年的艱苦奮斗,終于在山東定陶登基稱帝,史稱“漢高祖”,劉邦雖然已經登基稱帝,但是定都何處的國事問題還沒有解決。此時咸陽城已經被項羽燒成一片灰燼,他如何能在一片廢墟上建立強盛王朝呢?定都何處讓劉邦陷入困境,左右為難,一、劉邦最初為什么選擇定都洛陽?秦末農民起義爆發以后,劉邦在沛縣起義,自封沛公,后來率領自己的團隊投靠了項梁。
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秦將章邯突襲項梁,項梁戰死,隨后,章邯北上滅趙,趙王歇兵敗逃亡巨鹿,很快巨鹿也被章邯包圍。楚懷王派兩路軍隊,一路由項羽率領北上救趙,一路則由劉邦率領西入秦關,并相約先入關中者為王,劉邦拿到了率先入關的指令非常高興,他的運氣總是那么好,至少在起點上就比項羽高,項羽北上救趙,殲滅秦帝國主力軍以后,可謂是一戰成名,成為諸侯盟主,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