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是守荊州的不二人選,一方面,諸葛亮在荊州有強大的人脈關系,諸葛亮的堂兄諸葛謹在東吳任職,諸葛亮本人和東吳高層也多有接觸,有諸葛亮,東吳幾乎無背盟的可能,既使要背盟,也會提早被諸葛亮察覺而采用政治手段平息,而關二爺對諸葛亮的話還是能聽進去一點,從劉備冊封關羽,關羽相當不滿意,而諸葛亮修書一封就解決問題可以看出來。
1、《三國演義》蔡夫人議獻荊州,諸葛亮火燒新野這章怎么理解?
曹氏滅袁氏后北方已基本統一,他把目光轉向南方的劉吳,統一中華的目標成了他的夢想。在通往南方的道路上荊州九郡是必經之路,戰略要地是必奪,可荊州之主劉表是內憂外患,他自己非常清楚靠自己的實力是根本守不了的,想托付劉備,可劉備在荊州沒有基礎,蔡氏集團視劉備為眼中釘,只是為自己的榮華富貴著想,一心想投降曹氏。
長子劉封探視父親劉表被蔡氏擋在宮外,只能大哭一場回到江夏,劉備無奈逃避到新野,蔡氏集團拱手讓出了荊州九郡,曹南下的聲勢更勝,新野在荊州南部,劉備雖此時兵不過萬,將也只有關張趙,但劉備誓死不屈曹氏,在諸葛孔明的謀略下,在新野火燒博望坡,掘白河水抵擋了曹氏進攻的速度。然終不敵曹氏百萬雄師,此一段事情的發展可看出,人的思想的重要性,劉表統帥荊州九郡,可內部沒有可以于蔡氏集團相持的勢力,被蔡氏把控政府謀取私利,將赤膽忠心的守土將士斬殺,而立被他們把控的劉琮,為他們自己的榮華富貴不惜舍棄荊州九郡,行為是何等卑劣。
2、諸葛亮深謀遠慮,為奪取荊州巧妙布局,為何最終卻功虧一簣?
諸葛亮協助劉備西進占領四川,為以后三國局面的形成打下基礎,但當時對荊州的重要戰略地位認識不足。從當時態勢而言,只有守住荊州,東聯孫權,耐心經營,才有北圖中原,擊敗曹操的可能,但諸葛亮犯了戰略性的錯誤,只重西川,安于蜀地,僅派關羽率幾萬人馬駐守,而關羽剛腹自用,搞壞了和東吳的盟友關系,最后丟城喪命,此時,蜀國失敗的命運似乎已經注定,光憑西川地,是難以擊敗曹魏的。
3、如果劉備帶諸葛亮去取西川,龐統守荊州,結局會怎樣?
如果劉備帶諸葛亮去取西川,龐統守荊州,情況會很糟糕,很可能西川拿不下,荊州也會丟了。首先取西川,是隆中對中諸葛亮提出來的,劉璋暗弱,又有張松法正為內應,但西川地勢險要,易守難改,龐統善為奇謀,本來的計劃是以助劉璋防張魯為名進入西川,然后來一次政變,在席間拿下劉璋,兵不血刃,掌握西川。可惜劉備不敢用這個上策,
變成了強攻西川。最后是龐統陣亡,劉璋還是投降的,所以可以看出,取西川需要的是出奇制勝。這方面諸葛亮可能不如龐統,而守荊州就不同了,一方面需要同孫權的政權搞好關系,一方面需要抗擊曹操對荊州的軍事壓力,同時還要協調好自己內部,關二爺基本上誰都不服。所以諸葛亮是守荊州的不二人選,一方面,諸葛亮在荊州有強大的人脈關系,諸葛亮的堂兄諸葛謹在東吳任職,諸葛亮本人和東吳高層也多有接觸,有諸葛亮,東吳幾乎無背盟的可能,既使要背盟,也會提早被諸葛亮察覺而采用政治手段平息,而關二爺對諸葛亮的話還是能聽進去一點,從劉備冊封關羽,關羽相當不滿意,而諸葛亮修書一封就解決問題可以看出來,
4、劉備曾拒絕諸葛亮攻占荊州的計劃,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建安十三年,曹操率軍南征。此時的劉表剛剛病死,他的幼子劉琮繼承了荊州,在部下的威逼下,劉琮最終選擇投降了曹操。在樊城的劉備聞知消息時,已經大勢已去,被迫率領部下和百姓南渡漢水,在襄陽城下,諸葛亮勸說劉備攻打城池,奪取荊州,遭到了劉備的拒絕。那么,劉備不攻打襄陽的原因,真的是他所說的不忍心嗎?一、進退失據的劉備,
曹操在平定北方后,開鑿玄武湖訓練水師,準備南征。但是由于孫權對荊州的攻勢,還有劉備在荊州的經營,使得曹操不得不考慮提前向荊州發動攻勢,以免荊州落入他人之手,于是他采納了荀彧的建議,率領軍隊從宛城出發,對荊州發動突然襲擊,一舉奪取荊州,此時的劉備一直駐守在荊州的北部,作為荊州抵抗曹軍的屏障,可是讓劉備沒有想到的是,當他積極準備抵抗曹軍的時候,后院卻起了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