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重河南,說的就是文化底蘊深厚,可以說是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國冊。河南還是出了大批量的歷史名將的,可以說很多市都出了太多名人了,鄭州作為省會,是在解放后才設立的,提到河南,相信一百個人當中,會有一百種印象,今天我們重點說幾位河南信陽市的開國將軍。
1、河南地區歷史上誕生過多少國家?你怎么看?
在古代,河南省域內建都的國家政權有夏朝(二里頭、開封、商丘)、商朝(鄭州、商丘、安陽)、西周(洛陽)、東周(洛陽)、春秋杞(開封)、春秋宋(商丘)、戰國魏(開封、安陽)、西漢(洛陽,幾個月)、玄漢(洛陽)、東漢(洛陽)、曹魏(洛陽)、西晉(洛陽)、后趙(安陽)、冉魏(安陽)、前燕(安陽)、北魏(洛陽)、東魏(安陽)、北齊(安陽)、隋朝(洛陽)、唐朝(洛陽)、武周(洛陽)、后梁(洛陽)、后唐(洛陽)、后晉(洛陽)、后漢(開封)、后周(開封)、北宋(開封)、南宋(商丘)、金朝(開封)等。
2、解放后河南為什么要換省會?
看到這個問題后,不請自來,因為河南是我的故鄉,是生我養我的地方。提到河南,相信一百個人當中,會有一百種印象,無論是好的,還是不好的。都是河南的一種,但不可否認的是,河南,是我國文明的發源地,是國內目前人口最多省份之一,是中國的產糧大省,用1.7%的土地,養活了全中國10%的人。厚重河南,說的就是文化底蘊深厚,可以說是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國冊,
言歸正傳,河南目前的省會位于鄭州,鄭州古稱商都,位居于河南省中部偏北,東接開封,西依洛陽,北臨黃河,南部與許昌接壤,是國家重要的綜合交通樞紐。鄭州作為省會,是在解放后才設立的,清末至民國,以及到解放前,河南的省會基本都在開封,在解放初期很多老河南人以及部分官員眼里,鄭州是一座鐵路帶來的城市,缺乏底蘊,沒有統攝全局的威信。
這話不能說完全錯,但失之于簡單,開封曾經是河南的省會,也是六朝古都,但隨著時代發展以及黃河淤沙等多重問題,開封已經不適合現代發展的需要,也是為了保護開封的古文物遺址,綜合起其根本原因,就是開封的地理環境不適應再做省會,從當時成立的河南省委在公函中可以了解到詳細的情況,部分函文摘錄如下“鑒于河南省省會在開封市,地理位置偏于全省的東部,指導全省工作多方不便,鄭州市則為中原的交通樞紐,全省的經濟中心,將來發展前景尤大,如省會遷往該市,則對全省工作指導及上下聯系均甚便利,對該市的發展也大有裨益”。
??另外在黃河的折騰下,鄭州的崛起幾乎是大勢所趨,即使當時政治地位得不到確認,后期也會遲早成為集中河南整體資源的大城市,反觀開封,在這樣一座交通不暢、物產緊張的城市,作為省中心也顯得困難。而京廣(京漢)、隴海兩大鐵路干線交匯點以原鄭縣縣城為基礎新設立的鄭州市,是當時河南省重點發展的新興工業城市,區位優勢明顯,
伴隨著火車的汽笛聲,徹底敲響了開封作為省城歷史的喪鐘。加上新中國的建立,和指導思想上向工業化的傾斜,情況進一步發生了變化,鄭州更靠近豫西和豫北的山區礦產,更適于發展工業,也有更好的工業基礎。開封終于喪失了最后的反抗機會,隨著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的一紙復文,鄭州接過了省城的接力棒,政治地位和經濟地位終于得以匹配。
開封似有一種坊間傳聞,說京廣鐵路過鄭,是因為當時的河南官員不愿意讓鐵路通進汴城,他們擔心鐵路便于調兵遣將,兵荒馬亂之中能很快攻下省會。屆時自己人頭不保,得不償失,如果這個傳聞屬實,鄭開關系的轉換就有更深層次的意味值得感慨了:人們常常會根據自己當下的經驗和得失做出決策,殊不知這些決策長遠看來會成為無可挽回的桎梏。
3、為什么說中國“五千年的歷史看山西,三千年歷史看河南”?
山西的地上文物最多;能占到全國的70%,能充分體現出華夏五千年文明的歷史,記載華夏五千年歷史的;司馬遷(著,史記),司馬光(著,資治通鑒),分別為山西河津,夏縣人。全國廟宇、廟會最多的‘’老爺廟‘’,武圣‘’關公‘’,為山西蒲州人,李淵,太原起手,建立了盛唐,華夏唯一女皇帝,武則天,為山西文水人,羅貫中,寫了華夏第一名著:三國演義。